馬春蘭
(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源動力,能源可謂是國家發展的戰略命脈。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但是化石能源的儲量畢竟是有限的,經過多年的開發利用已經逐漸減少,無法再提供足夠的支撐,而對化石能源的大量開發和使用還會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在嚴峻的人類生態環境壓力和能源形勢下,世界各國在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上紛紛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以生物發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核電等為代表的新興能源都獲得了較大程度的發展進步[1]。其中太陽能光伏發電由于具有資源總量巨大、分布空間廣闊、可持續利用、對環境友好等諸多優勢,近年來成為了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熱門。在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有力推動和相關技術進步的促進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獲得了快速發展[2],但是分布式光伏項目規模化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研究分析分布式光伏項目規模化發展問題及對策具有尤為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和現實指導作用。
1)政策法規有待健全。與煤炭發電等能源生產相比,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還屬于新興產業,相關技術還不夠成熟,這也使得太陽能光伏發電有著較高的生產成本,那么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來激勵和引導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不但是保障和推動太陽能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我國能夠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現實需要[3]。面對日趨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國家在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面的政策法規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比如《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但是這些政策法規未能形成一個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4],也就難以對分布式光伏項目規模化發展進行有效引導。正是由于太陽能光伏發電相關政策法規存在不連續、不穩定以及不可預見等問題,導致無法為分布式光伏項目規模化發展提供可靠的政策法規保障。
2)融資困難。分布式光伏項目在建設初期就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因為光伏電池的生產需要用到大量的硅材料,使得太陽能硅電池有著較高的成本,而且成本回收方式僅僅只能依靠電價回收這樣一種較為單一的方式,收益存在著較多影響因素,不確定性高,不僅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而且還有著較長的周期,從而使得投資回報率不高,未能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5]。再加上難以較為直觀地判斷光伏組件的質量,從而使得銀行不愿意將分布式光伏項目視為貸款抵押品,從而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資產價值就不能受到認可,自然也就沒有哪家銀行愿意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供貸款。近些年來,國家雖然一直在鼓勵國家開發銀行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其發放貸款,然而由于大型電力企業的積極性不高,使得中小型企業成為市場的主力,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普遍規模較小,而中小型企業由于實力相對較為薄弱,想要獲得國家開發銀行的融資是較為困難的。整體而言,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仍然面臨著融資困難的瓶頸,融資情況不容樂觀。
3)質量存在問題。如今太陽能光伏發電已成為我國最具優勢、最具潛力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應用,小至家庭屋頂光伏發電,大至地面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太陽能光伏發電已經逐漸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質量問題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由于多與建筑相結合,倘若其存在質量問題,不僅會損壞發電系統內部設備,甚至會威脅到建筑物以及周邊人員的安全,進而影響到整個太陽能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收益。通過對多個大型地面分布式光伏發電站的檢測,發現光伏組件都存在熱斑、隱裂、功率衰減等問題,其中尤以功率衰減問題較為突出。相關設備僅僅才運行1 年的時間,51%的組件衰減都在5%~10%這個數值之間,其中8%的衰減超過了20%,30%的組件衰減超過了10%。而對于光伏組件衰減率,電站開發商要求25 年不能超過20%,10年不能超過10%,5 年不能超過5%,1 年不能超過2%。還有的太陽能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實施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國家補貼,這些太陽能分布式光伏項目往往也存在較大的質量問題。
1)健全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目前美國、日本、丹麥、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分布式光伏項目發展較快,但是這些國家分布式光伏項目的發展也是在社會成本和發展目標之間尋求平衡,并不是不計代價的。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國,美國為了降低能耗,減少環境污染,在對于綠色能源的使用方面可謂是作出了非常積極的探索。在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政策法規方面,美國主要是從電價、稅收抵免、補貼等多個方面進行的。比如安裝于住宅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30%的投資稅抵免政策以及5 年加速成本回收計劃。為了推動光伏市場的發展,德國通過立法明確在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20 年的運營期內,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的費率一直保持不變。此外,對于建筑中安裝分布式光伏項目還出臺了投資稅抵免政策予以支持,不僅政府會提供為期10年的無息貸款,還有37.5%的補貼。德國在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上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是德國分布式光伏項目得以成功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所在。建議在參考借鑒國外政策法規的基礎上結合國情對現有的相關政策法規予以進一步健全完善。一是補貼政策:結合具體情況,按照裝機容量、發電量、租用屋頂面積、電力消納用戶、制定單獨上網電價等等方式進行補貼。二是上網電價政策:分布式光伏系統所產生的電量按照光伏上網電價賣給電網公司,然后電網公司按照用戶所用電量收取相應的費用。可以在電表的電網側安裝光伏電量的計量點。三是凈電量計量政策:按照用戶消耗電網電量和光伏反送電量差值進行凈電量的結算,倘若用戶光伏發電量小于用電量,就相當于光伏電量都享受零售電價,從而享受到更高的收益。
2)探索建立新的融資模式。一是眾籌模式。為了擴大資金募集來源,分布式光伏項目完全可以將相關融資平臺利用起來,通過網絡途徑眾籌資金,由于眾籌投資者已經不再僅限于風投、銀行等機構,變得更加開放[6]。項目方可以先在融資平臺上介紹分布式光伏項目的相關情況,比如初始投資、規劃設計、預計收益等等,以此來吸引那些感興趣的投資方和社會大眾,然后投資方和社會大眾根據地緣因素或興趣,選擇相應的項目進行投資。在規定的期限內如果項目方募集到了足夠的資金,那么就必須立即著手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建設,并在建設完成以后將項目的運營情況主動向投資方匯報,并發放相應的收益。倘若在規定的期限內投資方未能募集到足夠的資金,那么就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募集到的資金重新返還給投資方。為了確保整個融資過程的安全性,分布式光伏項目在融資平臺上的整個資金募集過程都需要接受來自第三方監理運行公司的監督。二是風險分擔模式。主要是通過建立各個相關方的監督及風險分擔,從而以此為跳板來獲取投資方的投資以及銀行的貸款。具體而言,通過第三方對于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質量及光伏電池組件質量的認證及監管,有效確保分布式光伏項目的質量,以便保險公司可以根據這份質量保證為分布式光伏項目提供相應的保險,而有了保險公司的保險以后,銀行也就可以增加對于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授信,從而對分布式光伏項目增加貸款發放。而有了來自銀行貸款的支持,就能夠更好地推進分布式光伏項目的規模化發展。
3)建立質量監管控制模式。①第三方監管模式。先由項目業主來選擇合適的CM 單位,而CM 單位將主要負責分布式光伏項目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管理等,同時還要負責項目的監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控制好監管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成本和質量,確保分布式光伏項目得以在最科學合理的投資下以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好的質量。②第三方認證模式。由政府出面聯合企業組建權威的、專業的質量評定機構,對光伏組件的質量進行鑒定,并建立組建批號,以便對其發電效能進行跟蹤觀察。還可以建立各個品牌及其批次的數據庫,以此來作為評價各個光伏組件生產商質量水平的重要依據,從而更好地確保分布式光伏項目質量以及發電效能。③延伸上游產業鏈模式。主要是圍繞組件、電池片、硅片,形成太陽能電池、硅棒硅錠、組件封裝的全產業鏈生產加工制造系統。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確保為光伏生產企業的光伏產品生產提供原材料供應保障,還能幫助其通過降低生產成本而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益,也有助于從源頭上對光伏產品的質量加強控制。同時,國家還應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引導光伏生產企業在科技研發方面加大資金投入,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光伏產品質量以及發電效能的不斷提高。
文章以分布式光伏項目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規模化發展過程的深入分析,得出我國分布式光伏項目規模化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政策法規有待健全、面臨融資困難、質量存在問題等,然后針對這些問題分別從健全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探索建立新的融資模式、建立質量監管控制模式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