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群
(桃江縣農田建設管理中心,湖南 益陽 413400)
農田水利工程的應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人們將土地劃分為不同的方田,并依照間隔及面積整齊劃分、實施灌溉。目前,農田水利的建設主要是通過興修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排水、除澇以及防治鹽、漬災害等設施,對劣質農田實施有效改造,提升農田的利用率及生產效率,來實現農田水利工程的高標準建設目標。
我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在實際應用中,主要有以下三大作用:第一,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作物產量。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小型水庫、蓄水池和水井等能解決農田灌溉和農民飲水問題;第二,改善農村基本設施建設現狀,減輕自然條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抵御洪水;第三,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帶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優質的水利工程能夠促進當地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1)管理體制不夠完善。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及設施管理存在著制度缺乏、產權不清晰等問題。在管理和維護水利工程項目及基礎設施過程中,資金相對緊張,供水價格沒有形成合理而科學的機制。另外,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實施過程中,沒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農民、社會、政府三方面的職責權不清晰,不明確,直接影響到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的維護和建設,造成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經濟效益下降,同時農民收入和農業健康發展也遭受到重大影響和阻礙。
2)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投入較少。在我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勞動力的使用仍占主導,在水利建設的過程中亦是如此。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先進技術在各行各業中得到應用和推廣,我國一些農村地區也開始使用機械設備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科技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機械設備的使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現階段我國農田水利發展過程中存在資金匱乏問題。
3)水資源短缺。農業的建設與發展最基礎的要素就是水利工程,但是,就目前的形勢而言,我國在農田灌溉方面仍存在著水資源短缺問題。這個問題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問題,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極其不利。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加快,農業發展也在逐漸轉型加快,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農田灌溉水源越來越緊張、稀缺。
1)提高農田水利建設重視度。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導致人均土地面積日益減少。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生產僅占很小一部分,并不能成為農村居民主要的謀生手段,有很多農民外出打工。在很多地方,農業收入不如進城務工收益多,農田水利建設長期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因此,需要有關部門研究發展農田水利建設工作的對策,提高水利工程項目的質量。水利管理站工作人員要端正工作態度,對自身工作明確定位,更好地服務農田水利建設。
2)標準設計,加強設計質量。首先要構建嚴格的審核體系,對水利工程設計嚴格審核把關。通常農田水利工程包含大面積的灌溉區域,施工技術多樣,嚴格的審核體系必不可少。其次要選擇符合資質的設計單位參與工程設計,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優化。
3)加強施工技術研究和新技術新工藝應用。要加強施工技術研究,確保施工技術可以更加高效地發揮作用。與此同時,要為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提供一個安全、整潔、和諧的施工環境。施工前,根據技術要求,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制定符合施工實際的規范與要求,施工人員應嚴格按照規范與要求進行施工,保證施工的高效和規范,從而達到提高施工質量、節省投資、合理縮短工期的效果。
4)加大工程管理和建設資金的投入。在對工程進行預算的時候,要給工程后期的管理投入充足資金,確保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的長期維護,出現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維修和解決,保障水利工程長期發揮效益。采用多方籌集資金的方式,鼓勵并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調動農業生產合作社和農業生產公司等的積極性,鼓勵他們進行農田水利建設,促進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增加農業發展的后勁。例如,省級規劃項目對縣進行招標,招標主體可以是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民用水者協會、農業生產公司、自然人。這樣,投資主體有了積極性,投資效率得到提高,管理責任明確,經濟效益可以大大提高。
農田水利工程的發展關乎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是穩定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保障。在水資源短缺的大環境下,要加大對水利工程的資金投入、人員投入、技術投入,提高各級政府對水利工程的重視程度,促進農業的科學、可持續、生態、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