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孫宏晨 史 冊 劉 璐 于維先 李道偉 胡 敏
1.吉林大學口腔醫院實驗教學中心,吉林長春 130021;2.中國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遼寧省口腔疾病重點實驗室,遼寧沈陽 110002
根據新時代口腔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及社會對優秀口腔醫學人才的需求,培養合格的口腔醫師的必經過程包括醫學教育理論課程學習、臨床前實踐學習和臨床實習三個階段[1]。因此,優秀的口腔醫學生應具備獨立從事口腔臨床工作的能力,即臨床勝任力。臨床勝任力包括為進行臨床實踐所必需的一般技能和為完成某種特定臨床工作所必需的特殊技能,通常被定義為知識、技巧和專業行為的綜合[2]。口腔醫學生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逐漸提高工作能力、最終達到獨立解決臨床問題的過程,其臨床勝任力應是知識結構、邏輯思維、綜合推理及實踐操作方面能力的綜合。
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操作性非常強的學科,口腔臨床教學是提升口腔醫學生臨床勝任力的重要途徑,而口腔基礎醫學尤其是口腔局部解剖學,是口腔醫學生轉變為口腔醫師的必由之路,是培養臨床勝任力的堅實基礎。口腔局部解剖學作為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和紐帶,不僅是口腔醫學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而且是口腔執業醫師考試的重點考核內容。把知識和實踐緊密結合,高質量地完成口腔局部解剖學實踐任務,是培養知識夯實、實踐卓越口腔醫學人才的必由之路[3]。掌握口腔及其周圍結構和器官的位置、毗鄰、層次關系及其臨床應用,進而為口腔臨床醫學課程的學習奠定牢固的解剖學基礎[4]。局部解剖學知識架構的建立和實踐技能的強化直接關系到口腔醫學生臨床勝任力的培養與提升。目前吉林大學口腔醫學生局部解剖學教學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口腔局部解剖學專業名詞多,結構和器官的位置以及毗鄰層次關系比較繁雜,難以形成直觀的印象,實驗課對學生的實踐技能要求較高,學生學習難度較大[5]。現階段,吉林大學口腔局部解剖學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結合一些書本、圖譜或模型先做理論講解,再以演示的方式指導學生在尸體上進行實踐操作,教學場地主要在教室和實驗室。傳統教學模式可使學生較為牢固地掌握理論知識,但對于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存在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邏輯創新思維得不到有效提升。與此同時,教學內容多,課時少,工作強度大,效率低,傳授的知識量有限,教學資源缺乏優化整合,難以共享,受益面窄,不能適應當前個性化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
由于示教標本數量較少、重復利用、耗損嚴重、更新較慢,近幾年來國內口腔醫學院口腔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教學要求[6]。目前,吉林大學口腔局部解剖學在教學任務布置和分工上采取以下模式:理論課由口腔醫學院承擔,實習課由口腔醫學院提供授課教師,基礎醫學院提供尸體、場地、技術人員。由于口腔局部解剖學在實際解剖過程中只涉及口腔頜面以及頸部,選用成人尸體會造成尸體其余部分的浪費,因此基礎醫學院主要提供嬰幼兒尸體。嬰幼兒口腔頜面部尚未發育完全,與成人在重要解剖結構的形態、位置、毗鄰上存在差異,解剖視野局限,實踐操作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踐教學效果[7]。
口腔醫學生習慣于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只對教師講述的重點內容死記硬背;口腔頜面部解剖名詞較多,結構相對復雜,教材內配套插圖較少,理論知識不易消化吸收;實驗課學生較多,尸體標本較少,對于重點理論內容缺乏直觀的認證和理解;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方式,不能充分溝通,學生的理解可能會出現偏差。以上這些原因最終導致本課程的自主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全放棄自身自學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目前,吉林大學口腔局解教學網絡課程尚未開發使用,而國內其他高校的網絡課程主要以PPT 課件和慕課為主。由于慕課錄制相關標準的限制,視頻中并不能精準展現局部重要的解剖結構以及血管和神經的走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實踐操作部分主要以解剖標本和解剖圖片為主,缺乏尸體實踐操作現場演示視頻,不能給學生提供一種情景交融、多樣化和自主化的學習環境。另外,網絡資源缺乏優化整合,難以共享,受益面窄,不能適應當前個性化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
隨著網絡和教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學的網絡化和虛擬化已經逐漸成為主流,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已經從傳統的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擴展到網絡虛擬教學平臺。網絡虛擬教學平臺的優勢在于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以及教學形式的靈活性,可以有效緩解授課場所和時間的局限性,在空間和時間上拓展學生的自主學習進程,從而實現教學平臺由教室和實驗室向網絡過渡,是高校建設線上以及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的有力支撐[8]。相關研究表明,依托網絡虛擬教學平臺,有效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合理使用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9-10]。充分發揮網絡虛擬教學平臺的優勢,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采取學生自主講授、研討以及小組合作等方式開展互動型多元化學習模式,增大學生自主學習所占比重,進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網絡虛擬教學平臺的開放性、共享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協作性,建立符合口腔局部解剖學教學特點和規律的新型教學模式,提升口腔醫學生基于網絡資源的自主學習能力。口腔局部解剖學的教學,要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技術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融合創新,為新時代口腔醫學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11]。
提倡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重點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操作的能力。口腔局部解剖學是口腔基礎醫學專業課,內容枯燥、繁雜,不易理解[12]。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是知識的提供者和傳播者,學生作為接收者,被動接受知識,屬于機械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13]。構建口腔局解網絡虛擬教學平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對知識的理解吸收,并能夠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和挖掘。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注重啟發式教學,以“問題引領,小組學習”的形式,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教師引導學生對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梳理,并以學習報告的形式提交,既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梳理,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4]。
3.2.1 重新編排理論課教學內容,確立以器官或結構為中心、以知識點為授課單元的授課內容體系。結合骨、肌肉、神經和血管等知識點,重新編排多媒體PPT課件;針對各個知識點,選取恰當的解剖圖片,編寫《口腔局部解剖學》知識點圖解,即解剖圖片與配套的知識點放在一起,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依據知識點及其臨床應用開發實驗項目;結合最新的手術術式,撰寫口腔局部解剖學實驗指導,注重細節;在激發和維持學生興趣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解剖實踐技能。
3.2.2 實驗課授課過程中,現場錄制解剖示教視頻。由于教師資源有限,學生數量較多,頜面部解剖結構又相對復雜,在進行示教時,位置靠后的同學很難清晰地看到示教老師的具體操作方式及手法。錄制解剖示教視頻可以幫助所有同學熟悉解剖時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要點,也能夠為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時未能清楚地記住示教內容時提供方便查看的途徑。且與網絡上的示教視頻相比,教師現場錄制的視角視頻更加貼合課堂。
3.2.3 搭載吉林大學“在線課程”建設項目,建設慕課(MOOC)視頻資源。將網絡教學資源上傳至吉林大學網站,搭建口腔局解網絡虛擬教學平臺,建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以及自主評價的創新“課堂”。慕課主要有4 個特點:①圍繞知識點錄制慕課。重新編排理論課教學內容,確立以知識點為授課單元、整體結構脈絡清晰的授課內容體系。每個知識點的視頻時長控制在10~15 min,利于學生消化吸收,避免課程過長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②整合多種類型媒體。圍繞知識點,把各種類型的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③學習管理與互動。注重學習行為的管理和學習過程中的交流與溝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④個性化學習。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其所需要的課程[15]。
理論課教學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16],在教師主導教授的基礎上,引進“問題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參與度,增大學生自主學習所占的比重,在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課授課過程中,現場進行解剖示教,傳授解剖技巧,提升學生解剖實踐技能。在解剖尸體的實踐中鼓勵各個小組間互相觀摩,激勵學生實踐操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互相競爭的氛圍[17]。在尸體實踐操作過程中,設置主刀、一助、二助不同角色,營造工作氣氛,讓學生適應不同的角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合作。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轉變,明確各個角色的職責和能力需求,進而在解剖實踐過程中培養解剖技巧,辨認解剖結構,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18]。
3.4.1 理論課搭載3D 解剖圖譜,立體、多角度地顯示口腔頜面部的重要解剖結構及其互相之間的聯系[19]。使用iPad 以及手機等設備,設定觀察區域,多角度觀察口腔頜面部重要解剖結構的形態、位置、走行,明確各個解剖結構之間的毗鄰、層次等空間位置關系[20]。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積極性、趣味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4.2 實驗課引入三維解剖軟件。口腔局部解剖學的教學由單一的“粉筆+掛圖+尸體標本”升級為“多媒體課件+解剖圖片+尸體標本”,教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但教學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21]。基于目前尸體及頭顱標本資源短缺的現狀,在口腔局部解剖課程教學過程中,引進Visible Body 公司的Human Anatomy Atlas 三維解剖軟件[22],有助于改善目前現狀。三維解剖軟件通過三維可視化的效果,通過軟件進行“虛擬解剖”,在“解剖”的過程中對器官和結構的形態與位置進行全方位觀察,以提升口腔醫學生對口腔頜面部解剖的理解,幫助學生記憶頜面部重要解剖結構,提升教學效果。
在理論知識考核的基礎上,逐步引進自主學習能力和解剖實踐技能的考核,全面構建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以考促學,有效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真正學以致用,提升其臨床勝任力。對學生的考核可采用競賽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考核。理論部分可以重點考核解剖臨床應用,以PBL 小組匯報的形式進行;實踐部分應包含思政元素教育以及實驗操作等方面的表現。還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合理設置理論與實踐考核所占的比例,通過對學生進行過程和能力考核,進而促進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全面提升[23]。
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于吉林大學口腔醫學院開設的口腔局部解剖學授課過程中,逐步開展本項教學改革實踐,涉及2 個軌道,包括口腔醫學“5+3”和五年制本科生,共4 個班,大約160 名學生。通過本次教學改革實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凸顯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從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3 個方面進行強化,有助于學生臨床勝任力的培養和提升。
為學生提供了強有力的知識保障,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多媒體課件和知識點與圖譜一對一教輔用書提供大量的解剖圖片,通過解剖圖片認證重要的解剖結構,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口腔局部解剖學實驗指導和解剖示教視頻可以指導學生從事解剖操作,提升學生解剖實踐技能。
網絡虛擬教學平臺利用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將大量網絡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并提供在線交流和考核評價等功能,有助于學生隨時、隨地調取教學資源并參與教學互動,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問題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的引入,對傳統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將“信息傳遞”提到課前進行,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模式的轉變將學生由被動的參與者轉變為教學實施的主導者,有助于打破學生依賴老師的慣性思維,從自身能力出發,嘗試構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將過程和能力考核放在首位,既重視了學生教學過程的參與度,又強調了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口腔局部解剖學的理論教學中,緊跟時代脈搏,摒棄“填鴨式”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構建網絡虛擬教學平臺,以口腔醫學生臨床勝任力培養為切入點,促進口腔醫學生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為今后口腔醫學生臨床勝任力的培養及提升探索經驗,使口腔醫學生培養模式更具前瞻性、科學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