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鳳,陳世囝,余尚貞
(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廣東 江門529000)
2019年12月開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席卷全國。根據臨床表現,西醫將新冠肺炎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治療時輕型、普通型主要采用支持治療、有效氧療、抗病毒等[1]。中醫認為,新冠肺炎屬于“疫病”范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各地根據患者病情、當地氣候特點及患者體質等情況辨證論治;臨證時要做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2],抓住運氣病機,“謹守氣宜,無失病機”,重視和氣養生,扶正抗疫。運氣學以“天人合一”整體觀為主導思想,《三因司天方》是比較系統的基于運氣學說的中醫辨治方藥體系[3]。本院運用五運六氣辨治2例確診為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均獲良效。
驗案1:患者,男,35歲,2020年2月7日00:51入院。發病節氣:立春。主訴:反復發熱5 d。患者于2020年2月1日下午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37.8℃,偶有咳嗽,咳少許白痰,自行服用三九感冒膠囊、維C銀翹膠囊后癥狀未見明顯緩解,仍有反復發熱;2月3日體溫最高40℃,遂至當地醫院就診,予查血常規、拍胸片及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患者未待結果回復,取藥回家;2月5日仍有發熱,體溫最高37.6℃,遂至醫院復診。胸片提示右下肺少許炎癥,血常規示白細胞(WBC)3.6×109/L;完善胸部CT提示雙肺下葉感染,注意新冠肺炎,建議治療后復查。患者當日入住當地醫院,2月6日江門市疾病控制中心回報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為進一步系統治療轉至我院,門診以“肺部感染”收入感染科。詳細詢問后獲知,患者岳父、岳母于2020年1月21日由湖北武漢至江門鶴山探望患者,其岳父、岳母后相繼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入院癥見:神志清,精神稍倦,乏力,發熱,偶有咳嗽,咳少許白痰,微汗出,無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不適,胃納一般,夜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滑。西醫診斷:新冠肺炎;中醫診斷:疫病,邪襲肺衛兼肺脾虛。
西醫治療給予抗病毒方案。2月7—17日:①滅菌注射用水(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241)2 mL+重組人干擾素α1b注射液(北京三元基因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40040)50μg霧化吸入,每日2次;②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雅培制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H20070341,200 mg/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2次。2月10—14日:利巴韋林(廣州白云山天心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911,1 mL∶100 mg)0.5 g+0.9%氯化鈉注射液(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1158)500 m L,8 h靜脈滴注1次(后血紅蛋白由130 g/L降至119 g/L,考慮為利巴韋林不良反應,故2月14日停用)。
中醫治療于2月7日初診。治則:疏風清熱,益氣固表;方藥:正陽湯合理中湯加味。組成:白薇5 g,玄參10 g,玉竹20 g,桑白皮25 g,當歸8 g,旋覆花9 g,炙甘草10 g,生姜10 g,仙鶴草25 g,茯苓50 g,太子參30 g,浮小麥30 g,炮姜10 g,6劑。每日1劑,水煎,飯后溫服。2月13日二診:咳嗽稍增多,咯黃黏痰,余無不適,舌紅,苔黃,脈滑。診斷:咳嗽,痰熱蘊肺;治法:清熱化痰,宣肺止咳;方藥:清金化痰湯合清氣化痰湯加減。組成:黃芩片10 g,蘆根20 g,淡竹葉10 g,北沙參15 g,天花粉15 g,桔梗6 g,枳殼6 g,前胡6 g,苦杏仁6 g,浙貝母6 g,絲瓜絡15 g,3劑。每日1劑,水煎,飯后溫服。2月17日三診:諸癥消除。
2月13日、16日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間隔1 d以上)。2月17日胸部CT示雙肺滲出性病變明顯好轉(吸收超過50%)。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7版)》出院標準[1],安排出院。
按語:《黃帝內經》認為天、人、邪三虛致病,臨證時應辨天(五運六氣)、辨人(體質)、辨病證相結合。《素問·六節藏象論》載:“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故臨證要做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抓住運氣病機。本案首診時結合五運六氣特點,2019年己亥年土運不足,2020年庚子年金運太過,患者發病于己亥年終之氣及庚子年一之氣氣交之際,屬瘟疫戾氣,出現濕燥相兼的病機特點,2020年庚子年主氣為厥陰風木,客氣為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太過、土運不足、金運太過,金乘木虛而克之。故依據五運六氣學說考慮本次致病疫毒屬風熱性質,其核心病機為風熱疫毒外襲內侵,肝強脾弱氣機失利[4];治以疏風清熱,益氣固表。在遣方用藥方面,選用《三因司天方》正陽湯[5]。正陽湯針對少陰君火司天,方由當歸、川芎、元參、旋覆花、白薇、白芍、桑白皮、甘草、生姜組成,清代名醫繆問解此方曰:“‘夫熱為火性,寒屬金體’,用藥之權,當辛溫以和其寒,酸苦以泄其熱,不致偏寒偏熱,斯為得耳;君當歸,味苦氣溫,可升可降,止諸血之妄行,除咳定痛,以補少陰之陰;川芎味辛氣溫,主一切血,治風痰飲發有神功;元參味苦咸,色走腎,而味入心,偕旋覆之咸能軟堅、白薇之咸以泄熱者,合《內經》咸以調其上之法也;白芍酸苦微寒,主邪氣而除血痹,偕桑白皮之瀉肺火而散瘀血者,合《內經》酸以安其下之義也;諸藥既有維持上下之功,復加甘草、生姜,一和一散,上熱下清之疾胥除矣。”合用理中湯加味,參、炮姜、甘草以溫中健脾,顧護后天之本;參、苓、草組成四君子湯加味以增健脾益氣之效;仙鶴草補虛;浮小麥固表。二診時患者咳嗽、咯黃痰、舌紅苔黃、脈滑,為痰熱蘊肺,選用清氣化痰湯合清金化痰湯加減。方中黃芩、絲瓜絡清熱瀉火;苦杏仁降氣,枳殼理氣,宣降肺氣;淡竹葉清熱利濕,祛除痰濕;浙貝母、桔梗、前胡清熱滌痰,寬胸開結;北沙參、蘆根、天花粉養陰清熱,潤肺止咳。全方有化痰止咳、清熱潤肺之功,適用于痰濁不化、蘊而化熱之證。諸藥合用,氣順則火降,熱清則痰消,痰消則火無。后諸癥皆除,痊愈出院。
驗案2:患者,男,61歲,2020年2月7日19:09就診。發病節氣:立春。患者于上午回報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現患者無發熱、咳嗽咳痰、乏力、納差等不適,為求進一步隔離治療,急診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收入我院感染科。患者的女婿、外孫、妻子先后確診為新冠肺炎。入院癥見:神清,神疲乏力,無發熱畏寒、咽痛咽癢、咳嗽咳痰、胸悶氣促、腹痛腹瀉、尿頻尿急尿痛,納眠尚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浮。2月7日CT示:雙肺多發炎癥,建議治療后復查;主動脈少許鈣化。西醫診斷:新冠肺炎;中醫診斷:疫病,風熱上擾肺衛。
西醫治療給予抗病毒方案。2月7—18日:①滅菌注射用水(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241)2 mL+重組人干擾素α1b注射液(北京三元基因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40040)50μg霧化吸入,每日2次;②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雅培制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H20070341,200 mg/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2次。2月10—12日:利巴韋林(廣州白云山天心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911,1 mL∶100 mg)0.5 g+0.9%氯化鈉注射液(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1158)500 mL,8 h靜脈滴注1次。
中醫治療于2月7日初診。治則:疏風清熱,益氣解表;方藥:自擬運氣方正陽湯。組成:黃芪15 g,麩炒白術10 g,黨參片10 g,金銀花10 g,射干5 g,玄參10 g,桑白皮12 g,炮姜5 g,白芍10 g,甘草片5 g,3劑。每日1劑,水煎,飯后溫服。2月10日二診:腹瀉,余無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浮。診斷:疫病,正氣虛弱,邪襲肺衛;治法:益氣解表,疏風祛濕;方藥:人參敗毒散加味。組成:太子參30 g,茯苓30 g,川芎15 g,前胡15 g,北柴胡30 g,枳殼15 g,桔梗15 g,黃芩片15 g,姜半夏15 g,姜黃連5 g,雞內金20 g,人參片10 g(另煎兌服),3劑。每日1劑,水煎,飯后溫服。2月21日三診:無腹瀉,咽干欲飲,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診斷:疫病,燥傷肺陰;治法:輕宣溫燥,潤肺止咳;方藥:沙參麥冬湯加味。組成:北沙參15 g,桑葉10 g,玉竹12 g,陳皮7 g,麥冬15 g,白術12 g,炒白扁豆10 g,太子參15 g,天花粉15 g,炙甘草6 g,3劑。每日1劑,水煎,飯后溫服。3月4日四診:患者神清,稍口干,余無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診斷:疫病,熱病后期,氣陰虧虛,余邪未清;治法:益氣養陰,扶正祛邪;方藥:沙參麥冬湯加味。組成:西洋參10 g,桑葉10 g,北沙參15 g,浙貝母12 g,麥冬15 g,射干12 g,玄參15 g,連翹15 g,升麻15 g,麩炒蒼術10 g,黃芪15 g,甘草片6 g,2劑。每日1劑,水煎,飯后溫服。
3月4日、5日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間隔1 d以上),3月3日胸部CT示:雙肺滲出性病變明顯好轉(吸收超過50%)。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7版)》出院標準[1],安排出院。
按語:本案首診時,結合發病節氣及五運六氣特點,為肝強脾弱氣機失利,故自擬正陽湯加減。該方提倡“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四季脾旺不受邪”,具有疏風清熱、益氣解表之效。方中黃芪益氣固表,充沛正氣;白術、黨參輔黃芪益固,又健運脾胃,顧護后天之本;金銀花解表,輕清宣透;射干清熱解毒,桑白皮兼泄肺熱,玄參清熱,白芍養陰斂陰,以防肺金易燥;炮姜溫中散寒,溫肺化飲;甘草調和諸藥。全方益氣固衛,培土生金,扶正祛邪,溫而不燥,寒而不凝,行而不泄,補而不峻,可用于防治己亥年與庚子年氣交之際的瘟疫戾氣。二診患者腹瀉,改服人參敗毒散加味以益氣解表,散風祛濕。方中人參味甘微寒,為大補元氣之要藥,扶正祛邪,喻嘉言認為人參能“少助元氣,以為祛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去,全非補養虛弱之意也”;柴胡為升散之藥,與人參相合,寓升于補,以助生發之氣;川芎、柴胡入少陽,轉樞機而祛外邪;枳殼下氣寬中,前胡降氣化痰,桔梗上開肺氣,三藥相合專行胸中不暢之氣機;茯苓淡滲,以利氣中之濕。全方雖以解表藥居多,然其意不全在表也,意在扶正祛邪,挽少陽不伸之氣,用半表半里之法,逆太陽下陷之勢,使邪氣從表而解,表解而利自止。本案于原方減羌活、獨活,加半夏、黃連、黃芩以辛開苦降(苦寒降泄除熱、辛溫開結散寒),人參甘溫益氣補虛以寒熱并用,補瀉兼施,取半夏瀉心湯之意;太子參益氣潤肺;雞內金健脾,開胃消食。三診患者口干,考慮燥傷肺陰,方選沙參麥冬湯加味以輕宣溫燥、潤肺止咳。方中沙參、麥冬清養肺胃;玉竹、天花粉生津解渴;炙甘草補中益氣,甘緩和胃,生津止渴;桑葉輕宣燥熱,清養肺胃,生津潤燥;太子參、白術健脾益氣;陳皮燥濕;白扁豆健脾。全方清不過寒,潤不呆滯,以甘寒養陰藥為主,配伍辛涼清潤和甘平培土之品,具有清養肺胃之功。四診為熱病后期、氣陰虧虛、余邪未清,治以益氣養陰、扶正祛邪,方選沙參麥冬湯加味。方中黃芪補益肺脾;西洋參益氣養陰;蒼術健脾燥濕;射干、連翹清熱利咽;玄參養陰瀉火;浙貝母、升麻清熱。全方在益氣養陰扶正的同時,清熱以祛邪,故口干緩解。
《黃帝內經》載:“必先歲氣,無伐天和。”“謹守氣宜,無失病機。”2019年己亥年是土運不及之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厥陰風木司天與土運不及相逢,故己亥年為木旺土弱之年;2020年庚子年初之客氣為太陽寒水,太陽寒水與己亥年的少陽之暑相交,曰寒交暑,屬瘟疫戾氣,故首診時均選用《三因司天方》正陽湯加味。另結合本次疫情屬《黃帝內經》中“丁酉失守其位”后三年化的“木癘”,故出現濕燥相兼的病機特點。《重訂廣溫熱論》謂“燥又夾濕之際,最難調治”,因此處理潤燥與化濕的矛盾,是中醫防治新冠肺炎的關鍵。結合三年化疫“伏燥”因素,大凡伏氣皆病發于里,又庚子年的歲運為“太商”——燥氣太過,故新冠肺炎的燥與濕相較,應以治燥為重,化濕時強調不能傷津,不宜多用香燥。以上2例患者均見神疲乏力,此是伏燥的重要指征,早期便可見正虛陰傷[6],故方選人參敗毒散以扶正抗疫。最后結合患者體質特點,遵循“一人一方”加減原則,辨證施治。
通過分析以上2則運用五運六氣辨治疫病的診治過程,筆者有3點體會:一是治疫需因時制宜,結合五運六氣學說及三年化疫理論,抓住運氣病機,靈活辨治;二是要因人而異,考慮整體性、動態性、傳變性,謹守每一階段的病機特點,抓準病機,分期辨治[7];三是治疫重在防控疫情早期,阻止疫情演變為重癥,即治疫宜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