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晉玲,馬 超,李 玲
(1.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06;2.山東現代學院,山東 濟南250104)
頸源性心臟病是由頸椎病變引起的心臟癥候群,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常被誤診并延誤病情[1]。李玲教授從事針灸臨床工作40年余,在治療頸源性心臟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應用刀鉤針治療頸源性心臟病505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2月至2019年7月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針灸科治療的頸源性心臟病患者505例,男345例,女160例;年齡22~68歲,平均(24.32±3.24)歲;病程最短3周,最長13年,平均(1.32±0.14)年;單純骨質增生165例,單純生理曲度消失184例,增生伴生理曲度消失156例。
1.2 診斷標準 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頸椎先天性畸形、頸椎退行性病變;長期低頭工作,呈慢性發病;頸、肩背疼痛,頭痛頭暈,頸部板硬,上肢麻木,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痛,血壓升高,四肢涼或手指發紅發熱,一側肢體多汗或少汗等;頸部活動功能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常有壓痛,可摸到條索狀硬結;X線片見鉤椎增生、椎間孔狹窄、頸椎生理弧度改變或有不同程度錯位,椎動脈造影有受壓現象,心電圖顯示ST-T段異常,T波改變[2]。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70歲;無嚴重系統性疾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急性頸椎間盤突出者;合并嚴重系統性疾病者;中斷治療者;妊娠期女性。
所有患者治療前拍頸椎X線片(正側位、雙斜位、張口位)及檢查心電圖,均給予刀鉤針治療。第1步;患者取側臥位,去枕,取左側C1、C7棘突旁0.5 cm處的結節點鉤割3~4下;第2步:患者仰臥位,取左側劍突下0.3~0.5 cm處壓痛點,左側前中斜角肌(鎖骨緣下)鉤割3~4下;第3步:患者取俯臥位,頸部前屈,胸前墊枕,取T4~5左側棘突旁結節點鉤割4~5下。出針后按壓針眼,用創可貼貼敷,囑患者3 d內不可沐浴,避免感染。每周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伴有肩胛骨內緣疼痛時行圓利針(1.0 mm×75 mm)處理,囑患者挺胸,雙手背后,暴露雙側肩胛骨,圓利針沿左側內緣45°角進針,調整為15°角進行提插。每周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療效[2]。治愈:原有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3.2 結果 治愈386例,好轉114例,無效5例。其中54例行1次刀鉤針治療,67例行3次治療,48例行4次治療,104例行5次治療,98例行10次治療,82例行15次治療,23例行半年治療,18例行1年治療,6例行2年治療,5例行3年治療。頸源性心臟病病程不同,治療時間也不相同。
患者,女,50歲,2017年6月初診。主訴:胸悶伴項部發僵1個月。患者由于長期低頭工作,近1個月常感覺胸悶、胸痛、心慌,伴有頸部活動僵硬,低頭時心臟癥狀加重。自行服用硝酸甘油,心臟癥狀緩解,頸部仍有僵硬表現。查體:頸項部肌肉僵硬且壓痛陽性,左側鎖骨前中段壓痛陽性,左側中斜角肌壓痛陽性,斜方肌壓痛陽性,左側肩胛提肌壓痛陽性,T4~5棘突下壓痛陽性。心電圖示:ST-T段異常。頸椎X線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寰樞關節不對稱。診斷:頸源性心臟病。治療:①刀鉤針在C3~7左側橫突、左側鎖骨前中段、左側中斜角肌、左側肩胛提肌壓痛點、T4~5左側棘突旁進行鉤割;②毫針針刺神庭、上星、百會、四神聰,留針30 min。第1次治療后患者心悸癥狀緩解,行刀鉤針3次,配合毫針針刺15次后癥狀全部消失,復查心電圖恢復正常。半年后隨訪未見復發。
李玲教授從事中醫針灸、新九針臨床工作40余年,系統闡釋了針灸、針刀治療脊柱相關疾病的弓弦力學系統,并發明了刀鉤針及刀鉤針療法,并在2008年申報刀鉤針發明專利。李玲教授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發現,應用刀鉤針治療軟組織疾病療效更優。她曾接診1例在伏案繪畫中突然胸悶、胸憋、心慌的患者,根據患者口述病史,初步診斷為頸源性心臟病,予以丹參滴丸口服,同時施刀鉤針療法,鉤割左側前斜角肌,左鎖骨中下段,C4、C5左側橫突,T4、T5左側棘突旁。治療結束后,患者感覺胸悶、心慌癥狀消失。從此,李玲教授體會到刀鉤針治療頸源性心臟病具有獨特療效。
李玲教授認為,本病的原因為頸部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和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交感神經節與頸部組織關系密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壓迫周圍神經組織,使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累及椎動脈,導致椎動脈的功能異常,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頸源性心臟病與頸椎關系密切。頸交感神經自頸椎和胸椎發出后分布到心臟,心血管系統功能由C2~T5節段發出的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分支共同支配。當頸椎主線病變時,會壓迫頸交感神經,從而影響支配心臟的神經,繼而引發心臟疾病。由此可見,長期伏案勞作、不正確坐姿都會導致頸椎病發生,如頸椎間盤突出、頸部骨質增生、頸部的軟組織損傷等,從而導致頸部的交感神經受到壓迫和刺激,使心臟缺血,表現為頭暈、心慌、胸悶、心律不齊、心電圖ST-T段異常等。
李玲教授應用刀鉤針治療頸源性心臟病,通過鉤割頸、肩、胸部壓痛點,以松解局部粘連組織。刀鉤針既有針刀的切割作用,又具有鉤針提拉放松肌肉的作用,不僅可減輕椎體間縱向壓力,也可減輕或消除局部軟組織對神經根的刺激,從而緩解頸源性心臟病癥狀。此外,李玲教授還常聯合毫針針刺督脈及膀胱經相關腧穴治療,并提出了“督脈主治周身疾病”“督脈調整整體平衡”的思想。李玲教授認為,督脈不僅與各條陽經相聯系,還聯系眾多臟腑,貫通上、中、下三焦,與腦、脊髓、心、肝、腎、胞宮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調節督脈可刺激和調節整個神經系統,使疾病向愈。李玲教授臨床應用刀鉤針治療頸源性心臟病,辨證準確,思路獨特,治療手法安全輕巧,治療效果顯著。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電腦、手機的普及,低頭工作者的增加,頸源性心臟病發病率逐漸上升,并呈年輕化的趨勢,且不時有頸源性心臟病患者猝死的報道,臨床需提高對該病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