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壽根,田雅云,申善美,馮楠楠,楊佳曼,黃正瑜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脂溢性皮炎因皮膚油膩出現紅斑、覆有鱗屑而得名,主要表現為皮膚多脂、油膩發亮、脫屑較多,有鮮紅或黃紅色斑片損害,且表面附有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癢。本病易發生于皮脂發達部位,成年人多見,亦可見于新生兒。脂溢性皮炎主要病因為濕熱內蘊,感受風邪。風熱之邪侵犯肌表,郁久耗傷陰液,陰傷血燥,或平素血燥之體,復感風熱之邪,風熱燥邪蘊阻肌膚,肌膚失于濡養而致;或脾胃運化失常,化濕生熱,濕熱蘊阻肌膚而成。本文分享采用臍針療法聯合局部圍刺治療脂溢性皮炎1則。
患者,女,22歲,2018年5月6日初診。主訴:雙側耳下、面頰部多發細小丘疹8余年(見圖1,圖片掃描標題處二維碼,下同),癥狀加重伴瘙癢半年。8年前無明顯誘因面頰兩側出現細小丘疹并伴輕微紅腫、瘙癢,進食辛辣油膩、勞累時癥狀加重,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針灸科就診。刻下癥:雙側面部、耳下散布細小淡紅色丘疹,有輕微瘙癢,性情偏急躁易怒,睡眠可,晨起時口干發黏,二便正常,舌尖紅,舌根部苔黃厚,右側關脈滑數,左側關脈弦數,雙側尺脈偏沉。西醫診斷:脂溢性皮炎;中醫診斷:面游風(肺胃熱盛型)。給予臍針聯合局部圍刺治療。依據臍內八卦全息圖先取“山澤通氣”“雷水解”“震位加強”,再配合右天樞和患部圍刺。
操作:囑患者仰臥,雙手自然靠攏軀干并露出肚臍,用醫用碘伏棉球常規消毒肚臍,選用0.25 mm×25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按卦位(見圖2)的排列順序針刺“山澤通氣”(先艮位后兌位)、“雷水解”(先震位后坎位),針刺時毫針與皮膚呈15°~20°角快速刺入皮下,行緩慢捻轉法,并在肚臍壁“震位”右側1 cm處針刺以增強刺激量;右天樞與患部圍刺選用0.25 mm×4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右天樞針刺深度20~35 mm,患部圍刺、平刺深度20~30 mm,15 min行針1次,面部不行針,共留針55 min,每2 d治療1次。治療3次后,患者面部皮疹減少,分布范圍、瘙癢程度均明顯減輕;治療5次后,皮疹持續減少,瘙癢基本消失;治療10次后,皮膚瘙癢等癥狀改善明顯。隨訪2次,至2019年6月無復發(治療和隨訪時皮疹狀況,見圖3)。
按語:脂溢性皮炎是常見的慢性淺表性炎癥性皮膚病,多見皮脂過度溢出、皮膚表面毛囊部糠秕孢子菌大量生長,好發于頭皮、面部、胸骨區等皮脂分泌旺盛部位,伴見紅斑、鱗屑、瘙癢等,嚴重者見持續滲出和繼發感染,屬于中醫“白屑風”“面游風”“紐扣風”等范疇?!锻饪普凇ぐ仔硷L第八十四》載:“白屑風,多生于頭面耳項,發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此皆起于熱體當風,風熱所化?!睗駸醿忍N、感受風邪是其主因,當以祛風清熱、養血潤燥、健脾除濕、清熱止癢為治療原則。臍是人體全息的縮影,臍針是在肚臍壁依照后天八卦全息圖進行針刺[1]。取六十四卦中的“山澤通氣”,先針艮位,后針兌位。“艮卦”意征山,比喻鼓包、腫脹,屬性是止,有停止腫脹突起的寓意,落腑在胃,胃與脾相表里,脾主運化水濕,刺之既健脾益氣,又可化濕祛痰[2]?!皟敦浴币庹鳚?屬性是悅,寓萬物因得水潤澤能喜悅地生長,落臟在肺,肺主皮毛與大腸相表里,中醫認為皮膚疾患與肺和大腸密切相關?!夺t學入門》載:“頭生白屑,肺之證也。肺主皮毛,故因風熱而頭皮燥癢,生白屑?!逼つw是人體最大的體溫調節器官,由毛孔發散體內的過熱,當肺氣不能順暢運行,熱刺激皮膚導致瘙癢發紅、干燥粗糙,且肺和大腸相表里,大腸主津液輸布于上焦,滋潤皮膚,若其功能減弱,則皮膚干燥并產生角質[3]。據《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面游風》中“此證生于面上,初起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干燥,時起白屑,項后極癢,熱濕甚者津黃水,風燥甚者津血,痛楚難堪。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濕熱,受風而成”,選用“山澤通氣法”,可通暢肺、胃的經絡之氣,具有補肺健脾、解除濕熱、滋陰潤燥、止炎消疹的作用。女子以肝為先天,風為陽邪易襲陽位(天部)。取六十四卦中的“雷水解”,先針震位,后針坎位,源于《解卦》:“坎(水)下,震(雷)上”?!罢鹭浴币庹骼?屬性是動,雷動于天可消陰翳,落臟在肝,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坎卦”意征水,屬性是險陷,有坑穴之象?!袄姿狻奔蠢子陝?萬象升發之象,寒意消除,生命開始旺盛。“雷水解法”有滋腎水平肝陽、止炎消疹、解開病灶的作用,可快速緩解患部皮膚紅熱、瘙癢、粗糙、坑洼突起等癥狀?;疾繛槟懡浰^,震位增加刺激量以提高療效。天樞是大腸募穴,《素問·六微旨大論》載:“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睆埦霸雷ⅲ骸皹?樞機也。陰陽升降之中,是為天樞?!北狙ㄍㄓ谥薪苟有舷?居天地之氣分界,是人氣所從,故有分清別濁、職司升降之能[4],清氣由此上通肺金,濁氣由此下出腸部,促使胸腹之氣流轉,有調節肺經與大腸經上下、表里、陰陽平衡的功效。胃陰主降右道,右天樞當為其所注,《臨證指南醫案》載:“人身氣機合乎天地自然,肺氣從右而降,肝氣從左而升,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此外,腸道菌群可誘導免疫耐受和維持免疫穩態,通過腸道-皮膚軸參與過敏性皮膚疾病的發生發展,單取右天樞,以通降肺、胃氣機,調和大腸內的平衡狀態[5]。皮疹區為三焦、膽、小腸經的經脈所過,結合辨證、脈診,局部采取“圍刺法”疏通經絡,消散濕熱,提高周圍血液循環代謝。
綜上所述,此患者病程長,通過辨經、辨證結合脈診,選擇適當的臍針配伍,根據醫學經典中穴義的闡釋并結合近現代研究成果,聯合局部圍刺法,選穴合理,穴精效速,簡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