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寧,胡曉京,田 麗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小兒遺尿多指5歲及5歲以上小兒,具有正常排尿功能,沒有神經系統及泌尿系統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不能自覺從睡眠中醒來,發生無意識排尿的一種病證,中醫又稱“夜尿”“遺溺”等[1]。本病患兒每周至少2次夜間不自主排尿,且持續時間長達3個月或3個月以上,小兒遺尿是兒科臨床常見疾病之一[2]。本病發病率較高,若長期不愈,易對患兒精神造成極大壓力,患兒易出現自卑、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給患兒心身健康帶來嚴重不良影響,也給家庭增加負擔。目前中西藥治療遺尿的方法很多,常用的西藥有抗利尿激素、中樞興奮藥及抗膽堿能藥三大類,但不良反應較多,且停藥后易反復。中藥和針灸治療,療效肯定,但常因中藥口感和懼針,部分患兒難以接受[3]。耳穴壓豆法簡、便、效、廉,易于被患兒及家長廣泛接受。現舉1例如下。
患兒,男,10歲,2019年2月16日初診。主訴:遺尿7年。家長代訴,患兒3歲起睡中遺尿,呼叫不易醒,叫醒后神志不清,不知排尿或尿后不知。自述白天對夜間起床毫無印象。曾口服多種中西藥治療,效果欠佳。現癥見:倦怠懶言,面色晦暗無華,注意力不易集中,喜食冷飲,夜間多夢,小便清長頻數,大便正常,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細弱。查體:尿常規及尿培養均未見明顯異常。診斷:小兒遺尿,屬脾腎氣虛證。治則:溫腎固攝,健脾益氣。因患兒不接受針灸治療,遂給予耳穴壓豆治療。操作方法:取腎、膀胱、緣中、脾、肝、神門。首先用消毒棉簽對耳郭消毒2遍,待晾干后,用止血鉗夾取耳穴貼貼至對應穴位。囑患兒自覺或家長監督進行按壓,每日按壓5次,力度以患兒感到疼痛并且耐受為度,3日更換1次耳穴貼,兩耳交替。治療3周后,患兒家屬反映,每晚叫醒2次,叫醒時神志較前明顯清晰;治療5周后,每晚叫醒1次,神志清晰,未再遺尿;治療8周后,患兒夜間不叫自醒,自覺起床排尿,有時夜間不起也未再尿床。隨訪2個月,未再復發。
按語:小兒遺尿是兒科臨床常見病證,病變部位主要為腎和膀胱,與脾、肺、肝也密切相關[4]。《仁齋直指小兒附遺方論》曰:“小便者,津液之余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制約。其水出而不盡,謂之遺尿。”《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腎與膀胱相表里,腎主固攝與氣化,膀胱有貯存和排泄尿液的功能,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腎氣未充;腎氣不足,下焦虛寒,閉藏失司,導致膀胱失約,故而遺尿,治宜溫陽補腎,固攝膀胱。
中醫認為,耳不是一個孤立的器官,與人體十二經脈、臟腑密切相連。《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因此刺激耳部相應部位可引起相關經絡的感傳,可以疏通經絡,調節臟腑[5]。西醫認為,遺尿為大腦皮層排尿中樞傳導功能障礙所致,通過刺激耳部產生刺激信號,傳至下丘腦,進而調節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活動[6]。本案患兒主要為先天腎氣不足,濁液蒸化推動無力,膀胱開合無度,尿液無法正常生成和排泄;腎虛日久,脾氣虧虛,脾為后天之本,脾氣虛弱,氣生無源,固攝無權,水溢于三焦水道之外,故見遺尿,證屬脾腎氣虛,治宜溫腎固攝,健脾益氣。本案所取耳穴中,腎能益精氣,納腎氣,調補先天之本;膀胱能補益腎氣、行氣固脬,有利下焦、補下元的作用;緣中又名遺尿點,是治療遺尿的要穴,具有益智安神,調節腦干、腦垂體的作用;脾能健脾益氣,扶正固脬,調補后天之本;肝能疏肝解郁,暢達情志;神門能補益心氣、鎮靜安神,調節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的平衡。六穴同用,溫腎固攝,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先后天雙管齊下,調補患兒之不足,使脾腎得健,同時又調節患兒情志與睡眠,標本兼治,共奏縮尿止遺之功。
耳穴壓豆作為中醫特色外治療法,不同于藥物和傳統針灸治療,具有安全無害、經濟有效等特點,同時可有效避免患兒懼針情緒,易被患兒及家長接受。治療期間需解除患兒心理負擔,使其樹立治療信心,消除自卑心理,也應逐步引導患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前少喝水,早睡早起,避免白天過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