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儒
遼寧財貿學院(110000)
老齡化居住空間設計是建筑空間設計的一個關鍵問題。良好的適老化居住空間設計可以處理好社會問題,對養老模式的探索起到推動作用。老年人并不是社會、家庭中的負擔,而是社會建設的貢獻者,因此怎樣在現有居住環境下設計適老化居住空間,需要引起設計者的深入重視。
在現代社會環境中,養老模式包含集中化養老與家庭分散式養老。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兩種類型的養老模式均在轉型變化中,由于經濟水平與行為習慣的制約,多數老年人依舊傾向于居家養老模式。居住環境會影響到老年人的行為、思想,在現實的生活中,多數建筑會有交通不方便、公共活動地區受到限制等問題。老年人是弱勢群體,生理機能存在退化的情況,所以行動能力不佳,甚至無法解決吃飯問題,需要他人進行照顧[1]。還有老年人走進陌生的生活環境中會出現身心不舒適感,容易產生身體與心理問題。依據社會上老年人居家養老模式,部分社區提供小餐桌,幫助吃飯不方便的老年人解決問題,設置棋牌室與健康小屋項目,建立社區診所。這些設施均是居委會或者政府興辦的。居家養老,號召高齡老年人與特殊性老年人結為鄰里關系,充分調動老年人生活自主性與積極性。
老年人生理特點包含:生理機能退化、體型與外貌衰老、感知能力減弱與神經系統能力降低。
首先,強化老年人居住環境的無障礙設計。布設安全舒適生活空間,確保不同行動技能與不同年齡的人在現有空間內可以自如活動。對應衛生間與樓梯等無障礙設計都要凸顯“老有所居”的居住空間理念。
其次,引進感官刺激設計、居住空間色彩設計,盡可能引進淺色調。對臥室空間設計,最好使用暖色調,布設溫馨生活氣氛,安撫老年人心靈[2]。開關設計應該具備醒目化,存在較強辨識度,運用大面積的板式開關,照明足夠充分。
最后,引進智能家居化設計。智能家居的產生突破以往人工看護的局限性,不管老年人身處在哪個地區,都可以時刻被看護。尤其是家居傳感器,通過光學與聲學傳感器,給予老年人自身行動及身體情況加以監控。老年人如果出現突發情況,對應傳感器會自主求救,和家人獲取聯系[2]。
老年人對安全感與歸屬感有強烈的需求。退休老年人一般不需要擔憂衣食住行,安全感的來源便是身體健康、家庭和諧與子女孝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老年人開心的時刻卻少之又少,要比年輕人更加憂心,這些老年人自身安全感缺失。針對歸屬感與愛的需求,老年人比較念舊,對熟悉的環境產生依賴感,而歸屬感來源于社會,希望被社會上其他人員肯定與認可,愛的需求建立在家人與朋友對自身的關心與注重方面。
門廳空間要具備綜合性功能,滿足方便更換鞋子與保存收納的需求,以及居住者行動時抓扶需要。走廊空間寬度不要超過1.2 m,便于老年人輪椅和拐杖等工具的使用。廚房客廳的空間設計,要符合交流理念。由于這些空間是居住者在現實生活中使用率比較高的空間,所以要求視線開闊,以便保障老年人身體及心理健康。
結合老年人生活習慣,部分國外養老設施選擇大開間與少隔墻的空間設計模式,空間內不考慮衛生間占據的地方,剩余空間不進行任何的隔斷處理,賦予自由的活動空間。居住臥室要和陽臺進行連接,給老年人提供種植花草與曬太陽的需要。
在老年人的臥室中引進獨立衛生間,體現就近原則與私密原則。設計以直徑是1.5 m的供輪椅回轉空間為主,衛生間內可以結合老年人行為情況設置抓桿,高層儲柜布設在老年人伸手可以輕松達到的地方,或者在浴缸與淋浴附近設置便捷穿衣服的座椅。
在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居住空間設計也應該跟隨時代的發展而創新,怎樣給老年人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使老年人健康快樂生活,成為國家永恒的話題。在適老化空間設計上,相關人員要基于老年人的角度感受實際需求,將其視作出發點,達到老有適居的目標。在設計中注重老年人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把關心體現在空間設計中,更好地處理好建筑設計問題,繼而推動城市長久化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