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艷偉
艾滋病的康復治療一向都是醫學界公認的治療難題,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其感染性強且難以治愈,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傳播,且病死率高,其傳播方式多通過性傳播,母嬰傳播和血液等體液傳播方式[1]。從近幾十年來,人們對性的思想觀念逐漸開放化,也加劇了HIV傳播的速度,對于中國而言亦是如此,艾滋病的感染人數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當機體的免疫功能處于正常時,人們體內的一些非病原性微生物,并不會造成疾病,這種稱為機會性感染,即機體免疫,而當身體的免疫功能逐漸減弱時,這些微生物就會導致身體內分泌紊亂,提高機體對病毒的易感性,從而引起疾病。對于艾滋病患者來說,其機體的免疫功能較低,感染率較高,大約在90%左右,想要降低艾滋病毒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就需要在其發展的早期階段進行干預[3]。艾滋病的別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HIV 感染人類免疫系統所造成的,對人類的免疫系統具有極強的破壞性,在人群中迅速蔓延,且無法根治,病死率極高[4]。隨著人類醫療衛生科技方面的進步,在治療艾滋病毒方面已有了重大的突破,能夠有效改善目前世界的感染人數,此方法為抗逆轉錄病毒治療[5]。話雖如此,但再優秀的治療技術仍離不開專業的護理,此次研究為探究優質性護理干預對于艾滋病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7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 例艾滋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都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所頒布的艾滋病診斷標準[3]。納入標準:①艾滋病患者機會性感染程度并不嚴重;②精神狀態以及邏輯思維良好,能夠與他人進行正常溝通交流;③患者與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除患有艾滋病以外,還具有較為嚴重的并發癥;②精神障礙和智力發育不全患者。根據患者進入醫院接受治療的順序不同分為觀察組(2018 年12 月~2019 年7 月)和對照組(2018 年3~11 月),各40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9~59 歲,平均年齡(42.2±6.8)歲;病程4 個月~3 年,平均病程(2.42±1.29)年。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25~61 歲,平均年齡(39.4±6.9)歲;病程2 個月~5 年,平均病程(2.31±1.4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患者進行一般化的常規護理,并定時檢測其病情變化情況,在對實驗結果無影響的情況下,對心理方面進行適當干預。
1.2.2 觀察組 ①服藥前:護理人員應該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依照其實際情況,對其生活和心理進行適當干預,要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年齡,家庭環境,經濟能力等方面,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艾滋病的知識普及,使患者能正確看待自身,做好長期抗病的心理準備。可通過介紹一些診療方法和成功病例,舒緩患者面對疾病的心理壓力,有利于患者建立抗病信心。②服藥中:a.細心講解有關治療的注意事項,包括藥物的使用方法和作用等等,幫助患者養成定時定量服用藥物的習慣,并且積極配合治療,當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輕微不良反應時,護理人員要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護理,如當腹瀉時,要少食刺激類食物,并對患者的一日三餐進行監管,出現皮疹時,需要避免穿過于緊的衣物和陽光直曬,必要時可使用爐甘石洗劑;要注意保持室內安靜環境,當患者出現頭痛的情況時,護理人員可給予適當按摩或者督促患者閉目休息,并要告誡患者不要飲用帶有咖啡因的飲料。b.心理支持:責任護士需要定期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安撫其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負性情緒,若是存在經濟方面的困難,可向患者普及有關國家醫療補助方面的政策,注意溝通時的方式方法以及語氣,能讓患者充分感受到關愛。c.告知患者需要做好長期服藥的心理準備,并且需要定期來醫院進行復查,檢查各項指標在經歷治療后是否有所改善,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可以為患者預約或安排就診人數較少的時間段,對患者的各項資料需要進行嚴格保密。d.對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在抗病初期需要及時電話回訪,在接受治療1 個月后大概每2 周回訪1 次,3 個月后每個季度回訪1 次,了解患者是否有按照醫囑正確服用藥物,并給予一些相關知識,督促其按時回醫院進行復查。e.為了降低患者的失訪率,需要充分利用政府制定的艾滋病防治信息管理網絡,現患者沒有按時復診或者不能及時取得聯系,通過聯系相關工作人員,以便及時的找到該患者。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其評判標準為患者是否按時按量服藥。完全依從:在接受護理后能完全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各種診療操作;基本依從:在接受護理后,雖能基本配合但也存在漏服藥物的情況;不依從:拒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各項診療操作。依從率=(完全依從+基本依從)/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干預后體內HIV 病毒載量和CD4+T 淋巴細胞值[4]。
2.1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完全依從40 例;對照組完全依從28 例,基本依從8 例,不依從4 例。觀察組治療依從率100%高于對照組的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HIV 病毒載量和CD4+T 淋巴細胞計數比較 觀察組HIV 病毒載量(45.17±8.34)copies/ml、CD4+T 淋巴細胞計數計數(357.29±11.54)/ul,優于對照組的(66.31±8.77)copies/ml、(188.12±9.22)/u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047、72.434,P=0.000、0.000<0.05)。
隨著近些年人類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創新與進步,優質化的護理模式也在不斷的革新,因此人們對治療效果和診療方式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新興的護理模式,也是擺在全體醫護人員面前的一大難題,時代的發展要求醫學護理模式進行質的飛躍,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提出了優質護理干預,與一般化的常規性護理不同的是,此種護理方式的基礎是以人為本,順應時代發展變化的需要,其具體要求還體現在護理人員工作態度嚴謹,各個崗位的嚴格管理,以及專業知識的培訓方面,這些對艾滋病患者的康復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臨床中推出了全新的優質護理干預服務以適應變化趨勢[6-8]。通過在社會開展有關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動,不僅可以提高民眾對艾滋病的防護意識,也能降低此病在社會上的傳播蔓延速度,另外,還能提高患者對艾滋病治療的依從性,減少感染的人數,更能引起全社會對生命的重視,關愛生命健康,需要從身邊做起,珍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積極配合康復診療活動,于患者于社會都有莫大的好處。
目前作為治療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抗病毒治療能明顯減慢患者疾病發展速度,提高存活率,但就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為此嚴格遵照醫囑以及提升護理依從性,就具有了關鍵性作用[9]。傳統的常規化護理,缺少了對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預和支持,護理效果不顯著。最近幾年來,人們逐步意識到優質性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作用,通過實時監測患者的病程,對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護理方案,尤其對患者的心理變化具有莫大的影響,此種護理模式對患者依從性的提高以及病死率的降低具有積極作用[10]。在此次研究之中,觀察組治療依從率100%高于對照組的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HIV 病毒載量、CD4+T 淋巴細胞計數,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也說明了實施優質護理的必要性,對于積極配合的艾滋病患者,康復效果與優質護理的模式密切相關,抗病毒治療效果明顯,耐藥性降低。
綜上所述,對艾滋病患者提供優質護理,其治療依從性、病毒載量和CD4+T 細胞均得到有效改善,從而縮短治療周期,提升康復效果,減少艾滋病病毒的傳播蔓延,這在目前的臨床上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