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英 陳靜
產后出血指的是產婦分娩后24 h 內出血量>500 ml的現象,其是產婦分娩階段較為常見且病情相對嚴重的一種并發癥,在導致患者死亡因素中占據首位[1]。一旦產婦出現產后出血,則會對預后效果造成嚴重影響,對于休克顯著且長時間持續者,即使搶救,也可能出現繼發性垂體前葉功能減弱后遺癥,因此應加強對防治工作的關注[2]。要想保證產婦及胎兒身體健康和良好預后,產后護理工作特別重要。臨床預防產后出血護理實施期間,往往采取常規護理干預,盡管具有一定效果,但是不太理想。據有關資料顯示[3],預防產后出血護理的實施,有助于生理產產婦產后出血率降低,提高產婦護理滿意度。基于此,本文針對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本院接收的生理產產婦實施預防產后出血護理效果進行綜合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本院接收的90 例生理產產婦,基于平行對照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5 例。對照組中,年齡21~37 歲,平均年齡(27.65±4.13)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8.65±1.42)周。觀察組中,年齡22~37 歲,平均年齡(27.73±4.25)歲;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8.58±1.54)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溝通、表達和理解能力正常;②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書面同意書;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具有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史;②合并腎、肝、心器官功能不全;③凝血功能障礙嚴重;④拒絕參與本研究或中途選擇退出;⑤合并惡性腫瘤;⑥依從性較差;⑦神志意識模糊。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取常規護理,常規護理: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強化生活護理,同時對產婦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密切監測,按照醫囑進行藥液靜脈輸入,保證藥物使用合理等,同時為患者營造舒適、干凈的病房環境等。
觀察組產婦采取預防產后出血護理,預防產后出血護理:①產前干預。分娩前,協助產婦進行臨床檢查,對胎兒狀況全面了解。并在短期內明確產婦是否具有分娩經驗和家族遺傳史。對于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護理期間,需要對凝血功能變化狀況仔細監測。產前,予以產婦蛋白質、微生物含量豐富的食物,叮囑產婦增加休息時間,以便身體處于舒適、最佳狀態。同時,加強對產婦心理狀態的關注,主動與產婦接觸、交流,為其講解生理產的優勢,協助其深入認識生理產,利用語言溝通、肢體接觸的方法,調節產婦心理狀態,以便產婦更加信任護理人員,盡量將其負面情緒消除。根據產婦情緒變化、心理壓力等,實施相應的心理調節,利用安慰、鼓勵和支持方法,與患者建立和諧、友好的護患關系[4]。②產中干預。第一產程護理:對產婦胎心及工作變化狀況仔細監測,若產婦于該時間發生宮縮乏力,則需要護理人員對子宮有效按摩,目的是強化子宮收縮。并叮囑產婦多休息,并食用熱量高的食物,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強化宮縮力度。第二產程護理:對胎兒分娩狀況密切監測,加強對產婦實際狀況的關注,譬如無法順利分娩出的胎兒、宮縮乏力,及時注射縮宮素。以實際狀況為依據講解側切手術的重要作用,確保胎兒娩出順利。與此同時,胎兒分娩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會陰位置保護的關注,防止損傷軟產道,或者損傷陰部,導致產后出血。第三產程護理:加強對胎盤分娩狀況的關注。譬如,產婦胎盤剝離效果不理想,如果無法順利分娩,則需要注入縮宮素。以產婦具體狀況為依據對是否實施刮宮術進行判定。與此同時,按照醫囑縫合會陰位置。③產后干預。分娩后2 h后,對產婦子宮收縮狀況、會陰出血量及陰道流血量進行密切監測。平均30 min 進行宮底按摩。產后,如果發現產婦陰道持續出血,排尿量減少,與此同時,產婦合并面色蒼白、神志不清,則可能出現產后出血,需及時搶救。分娩后2 h,協助產婦母乳喂養,以便子宮及早收縮,快速排出惡露。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滿意度判定[5]:總分100 分;滿意:80~100 分;基本滿意:60~79 分;不滿意:<60 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對比兩組產婦抑郁及焦慮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判定產婦焦慮和抑郁情況,分值越高,說明焦慮、抑郁越嚴重,反之抑郁和焦慮較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發生產后出血9 例,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發生產后出血2 例,發生率為4.44%。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75,P=0.024<0.05)。
2.2 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產婦護理滿意度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產婦抑郁及焦慮情況對比 護理前,兩組產婦抑郁、焦慮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產婦抑郁、焦慮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對比 [n(%)]
表2 兩組產婦抑郁及焦慮情況對比(±s,分)

表2 兩組產婦抑郁及焦慮情況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產后出血是產婦分娩過程中較為常見且病情相對嚴重的一種并發癥,也就是胎兒分娩24 h 內失血量>500 ml,生理產產婦分娩過程中,大部分是因為宮縮乏力、軟產道損傷、凝血功能異常和胎盤因素等造成的,如果出血明顯,或者嚴重,則會造成產婦死亡。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產后出血量發生率約為2%~3%,其是造成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宮縮乏力是造成產婦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為:①產婦自身因素,譬如體質相對虛弱、精神緊張、伴有慢性疾病等;②產科原因,包括宮腔感染、胎盤早剝、前置胎盤及妊娠高血壓等[6];③子宮原因:包括產次過多、羊水過多、瘢痕子宮、巨大兒及多胎妊娠等。為盡量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則需要為生理產產婦提供針對性的預防性護理干預方法。經調查研究發現[7],預防產后出血護理方法可以對產婦產后出血量合理控制,分娩前,通過帶領產婦進行產前檢查,并對其飲食合理指導,確保飲食搭配合理[8]。同時講解生理產的優勢,進而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分娩期間,對產婦產程變化及相關指標等密切監測,一旦出現異常狀況,立即向醫生匯報。同時將心理調節工作做好,生產過程中,需要對操作技術有效規范,以便及早發現軟產道損傷,確保胎盤分娩正確,并對其完整性進行檢查。分娩后,利用子宮按摩和縮宮素注射方式,強化子宮收縮,同時對產婦生命體征指標、陰道流血量及宮縮狀況等仔細觀察,以此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狀況[9,10]。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預防產后出血護理過程中,通過從分娩前、分娩中和分娩后三個方面開展護理,可協助產婦進一步認識生理產的優勢、預防產后出血的方法和如何調節內心壓力等,通過與產婦有效溝通和接觸,可以減輕產婦內心壓力,進而自主配合醫護人員工作,盡可能的避免產后出血的發生;護理后,觀察組產婦抑郁、焦慮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分析,通過與患者交流、接觸,可協助產婦保持積極、樂觀心態,進而緩解內心壓力,改善抑郁和焦慮程度;觀察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預防產后出血護理方法的開展,可進一步改善緊張的護患關系,促進護理滿意度的提高。
綜上所述,預防產后出血護理在生理產產婦護理中應用價值較高,除改善產婦負面情緒,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外,還有助于提高產婦護理滿意度,值得采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