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莊嚴
【摘要】古今中外,曾出現許多令教育家感到十分困惑的問題:一個非常聰明、智力水平很高的人,為什么學習得不那么好?而一個不大聰明的、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反而學習得很好?為什么一個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的學生,到頭來事業上沒有取得多大成就,而一個學習成績一般甚至很差的學生,后來在工作中卻取得了驚人的成功?諸如此類的問題,從教育學角度應如何解釋呢?既然學習成績好壞,事業成功與否不能單單從“智力”的角度解釋,那么,就必須探討一下智力因素以外即非智力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天才”? “勤奮”
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發展觀察力。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門戶與源泉。培養學生提高記憶水平,開發記憶力。記憶力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與倉庫。只有記憶倉庫中貯存的信息愈豐富,愈牢固,則智力活動的開展就會愈加順利而有效。培養學生發揮想象,發展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與富有創造性的條件。培養學生學會思維,發展思維力。思維力是智力活動的核心與方法,沒有思維,智力活動便會流于表層,缺乏深刻性與有效性。培養學生學會注意,發展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活動的警衛與組織維持者。離開了注意,各智力因素都會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即為明證。筆者一直教育學生牢記這樣一句話“注意力是心靈的窗戶,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不進來。”
或者說,較高的智商只是創造力的一個基本前提,而對創造力起決定作用的內容,還須在智商外謀求,這道理正和“汝果欲寫詩,功夫在詩外”一樣簡單而又不容置疑。在創新教育方興未艾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除了傳授知識之外,我們還必須在智力因素以外,即非智力因素教育上大做文章。
顧名思義,非智力因素是相對智力因素而言的,是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的總稱,是意向在活動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形成的一系列穩定的心理特點。非智力因素多要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個基本心理因素。這五個因素的培養與形成和學生今后的創新能力有較密切、較突出的關系。動機——激勵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內部原因或內部動力。學生的動機即志向遠大,則可激發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興趣——對活動的興趣可以直接轉化為活動的動機。它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感——情感也可以直接轉化為活動的動力,它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與體驗。馬克思曾指出:“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性格——個性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是支配一個人的個性的那些心理特征的獨特結合。
作為一個育人者,〖HJ1.1mm〗首先應當轉變觀念,即改變智力決定成功的錯誤觀念。發明家愛迪生從小就被視為“低能兒”。當這個昔日的“低能兒”成為婦孺敬仰的“發明天才”時,他是這樣看待“天才”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一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偉大的愛因斯坦以其相對論,在物理學上掀起了一場偉大的革命。當人們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寫下了這么一個公式:A=X+Y+Z,他解釋說:“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由此可見,當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就會取得巨大的成功,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在日常教育實踐中,對學生嚴格要求,加強學生自我修養,使其明白只有“修身”才能“齊家”,然后才能“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與提高,并不完全依賴于客觀條件,而主要是決定于自己的主觀態度。只培養出具有主體地位的學生,也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非智力因素能夠促進智力的發展。我國有一句古訓:“勤能補拙”。《中庸》一書中寫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里將非智力因素對發展智力的作用闡述得再明白不過了。同樣,智力能夠促進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學生若有了較高的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的等些品質可以直接轉化為性格的理智特征,這也就是智力對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促進作用。如觀察力的目的性、敏銳性,記憶力的持久性、準確性,想象力的豐富性、新穎性,思維的發散性,深刻性,注意力的穩定性,主動性,等等。這些品質經過培養并穩定之后,就會充實性格特征的內容,從而提高非智力因素的水平。
眾所周知,“天才”屬于智力,是智力的高度發展;“勤奮”屬于非智力因素,是堅強意志、獨立性格等的集中表現。“天才出自勤奮”不單說明非智力因素的巨大作用,而且表明一定的智力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它是經由勤奮而鑄造出“天才”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無論一個人多么勤奮,也培養不出任何天才來的。由此不難看出,只有讓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在新時代的創新教育中,使學生明白“志于學是心全向于學”的道理,才能真正做到:“為中華崛起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