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玲
【摘要】有效教學,是每一個處于第一線教師教學的終極目標。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學”?簡單的說就是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能夠有效的“講授”,有效的提問并激勵學生,促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接受”。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歷史教師實現課堂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有效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 歷史課堂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與發展,始終圍繞著“有效課堂教學”展開。而有效課堂最終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行為來實現,那么,如何打造有效課堂?這是近年我們都在努力思考的問題。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和運用,是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歷史教師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技術通過聲光電等技術,作用于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比單一的歷史教師講課更能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
初中學生心理具有好奇心的特點,在思維特點上又以形象思維為主,且處于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發展階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整合,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認知特點。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枯燥、遙遠的歷史概念、歷史材料變得具體化、直觀化和形象化。通過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媒質,讓歷史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產生動靜結合的畫面和智能性啟發誘導功能,富有感染力。例如,講授一些“戰爭”課題時,微機屏幕一邊顯示進軍路線,一邊不斷出現亮點并發出“嘟嘟”聲,并顯示一些有關的動畫及聲音等,以激發學生多歷史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形象地演示歷史學科中某些復雜的內容。歷史上的一些重大戰役,頭緒眾多,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多媒體把戰爭進程制作成動畫,演示戰爭動態的變化進程,學生一目了然,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如教師在講授“甲午戰爭”一課時,可把日軍的進攻路線制作成動畫,戰爭的進程清晰可見。在演示動畫的同時,教師對具體過程進行適當地講解,這樣學生既把握了整個進程的全局,又對難點有了充分了解,有利于他們對歷史事件正確的判斷和結論。
又如教師在講“新航路的開辟”內容時,對于航海家哥倫布的航海路線,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歷史畫面、地圖、動畫和錄像片段等有機的排列起來,分別演示了航海家的航海過程。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思維,在鮮明生動的圖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學生觀察的事物化虛為實、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使歷史的時空性,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在講授理論性較強,頭緒較多,關系錯綜復雜的復習課時,通過運用計算機在短短一節課內,可把圖示綱要線索,知識結構體系,教學難點、重點,連同現實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揉入課件中,通過課件展示出來。這樣,學生不但對教材內容理解得更深透,突破教學難點,擴大了信息量,還能有時間展開更有意義的討論,各種能力都能得到鍛煉。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有效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加強情意,寓思想教育于歷史知識傳授之中。歷史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寓思想教育于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有效激發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感。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調動學生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使學生感受歷史氛圍,從而進入歷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優于教師的口述。由于電影剪輯、電視錄像、歷史革命歌曲錄音帶(碟)等有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感人的音響,加上教師的解說,學生在正確理解知識的同時,激發了對真善美的愛,對假丑惡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極大地感染和熏陶。如《孫中山》《甲午風云》《西安事變》《大決戰》等許多影片都可以通過剪輯,聯系教材內容,把歷史上許多光輝、高尚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地再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有效地使學生的心靈感受到極大地震撼。
現代教育技術下的有效歷史教學,可以充分挖掘德育因素,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根據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優化歷史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以達到內化學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教師在講“鴉片戰爭”內容時,用大銀幕播放電影《鴉片戰爭》相關片段。這樣做不僅能渲染課堂氣氛,創設凝重的歷史情境,還輕而易舉地使學生理解了當時林則徐用海水、石灰來硝煙的方法,較之傳統教學法效果更加有效,達到了激發學生愛國情感和學習歷史的強烈興趣。又如教師在講“抗擊外來侵略”這節內容時,可播放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與民族英雄同喜共悲,與歷史脈搏一同跳動,在激昂的氣氛中于心靈深處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強烈感染。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輯,雖然只有幾秒鐘時間,卻能引起感情上的廣泛共鳴,不僅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課,而且有效地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信息技術生動形象,可以將歷史知識全方位、立體化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學生更加直接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現代教育技術的交流互動技術,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同時,信息技術還有助于教師對教學經驗的總結、積累,延長知識的存儲期限。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提高學生認知內驅力,促進積極思維,激發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優勢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創作,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揮各類學生的特長。作為歷史學科,可以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歷史小報。學生利用網上資源排版設計,作品圖文并茂、布局合理、主題明確,取得的成果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通過這樣的課外活動使得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達到了有效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教育目標。
所以,要真正落實歷史課程改革,必須在現代信息技術下有效地進行歷史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培養創造能力,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及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改善了教與學的效果,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適應新課程改革,創建新的教學模式。總之,“視聽結合,圖文并茂”優化組合,能使歷史課堂教學如虎添翼、如魚得水,使歷史課更精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