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
《組合圖形的面積》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呈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如計算客廳的面積;二是針對這一組合圖形的特點,如何巧妙地運用分割法和添補法。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地要求獲取新知的情感,才能激發起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將本課的重點定位為有效地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即分割圖形的方法。難點定位為如何通過圖形的特點,運用分割法或添補法將圖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基本圖形的面積計算。
將小學生生活中地體驗與相應的數學問題溝通,就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知識。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我以生活情境為主線,利用老師家的毛坯房需要鋪地板這一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也可以解決生活中這樣的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尋求已有生活經驗的知識點,把兒童的學習行為放在他們生活的大環境之中,學習數學的思維過程與認識生活現象的思維過程相交,這樣就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所以這個圖形不是我們學過的簡單圖形,你怎么計算出它的面積呢?你能將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簡單圖形嗎?在數學教學中,這種新舊知識密切聯系的現象繁多,如何才能讓學生輕松而深刻地領悟到這一特點呢?
在教學中,我進行了大膽地嘗試。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過程中,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予充足的時間和思維空間,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探索出組合圖形的計算方法,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經過思考,添加了幾種不同的輔助線,并說出了自己的分法。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思考、理解把簡單組合圖形經過轉化分割或添補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個規律很適合我們學的數學知識,將所有的知識聯系起來,才能使我們在知識的海洋的里遨游。
在實際計算中,發現運用5種方法可以計算出它們的面積,同學們都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在眾多的方法中進行比較、發現和總結,選擇最簡單的方法來計算,我充分肯定學生,學生獲得了學習成功的滿足。
為了體現學習數學的用處,我讓他們說說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在實際生活中會有什么用處?在觀察、分析、處理生活的過程中,漸漸學會和積累了不少思維方法,表現出驚人的創新能力,從而,自然過渡到能如何巧妙解決不規則圖形的面積計算問題。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既是促進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又是學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礎。在這一階段,充分發揮書本練習題的功效,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做到練中求“活”,引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考慮到本節課的內容是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但是書中給的內容都是規則的直角邊的圖形,而我們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中,只有三角形特殊。任意組合圖形不一定能分割成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或者梯形,但是都可以分割成三角形。數學的主要屬性之一就是抽象,而小學生往往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很多,其中創設生活情境是有效辦法之一。所以,我就設置了這樣的情景,現場用刀任意割出一個四邊形,這個四邊形沒有任何邊、角的特征,沒有數據。通過同桌之間相互合作,利用剛剛學過的分割法和添補法添加恰當的輔助線,交流自己的數學理解,計算出它的面積,得出結論:給出一個任意的四邊形,只要將對角頂點連接起來,就可以把它分割成兩個三角形。教師可以啟迪學生,在沒有任何數據的情況下,用尺子測量長度,根據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積=底×高)來計算面積。學生發現,連接了對頂點之后,只有底,沒有高,學生們一個個興趣盎然,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還要多一個步驟,畫出底邊上的高,再測量出高的長度。這樣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規律,集科學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為一體,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既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當然,為了便于計算,測量過程中如果出現數據有小數就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用整數計算降低計算的難度。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發展學生興趣,強化教學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之后,我再次聯系實際生活創設教學情境,老師想在家里自己做一個木制的雜物盒,現在請同學們幫助算出需要多少木材?首先,我向學生展示這個雜物盒的小模型,建立良好的智能結構讓同學們思考計算方法。學生饒有興趣,踴躍地回答老師為他們設計的問題,在愉悅的環境中,享受著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然后,我慢慢把這個模型展開變成一個平面圖形,這樣大家就知道了計算方法。教師讓學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觀察、思考、解決各種簡單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和策略,學生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方法進行計算和解答。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到了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為后續知識的教學做好了鋪墊。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讓學生自己動手把圖形拼剪,給了學生一次探究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舊知識的遷移作用,這一過程會讓學生明白分割的圖形越簡潔,解題思路也越簡單。同時,考慮分割的圖形與所給條件的關系,會出現分割后的圖形難于找到相關的條件,分割的方法就是失敗的。學生學會了這種探究的學習方法后,就會嘗試用這種方法去獲得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
本節課并不是要教會學生求幾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而是讓學生體會到合理分割、分塊探究、加減組合的方法是求未知平面圖形面積的重要策略。恰如其分的將生活現象與數學問題相通,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效益。當學生真正獲得了解決策略的知識,就能做到觸類旁通。整節課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而是被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所取代。蘇霍姆〖HJ1.45mm〗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和深入體驗與感悟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得他們的發言閃現著智慧的火花,規律的概括總結水到渠成。數學知識不僅包括結論的知識,更包括過程的知識,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課堂上學生通過操作、演示,能輕而易舉地獲得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方法。
在課后的練習設計中,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針對性、層次性、多樣性和趣味性。在練習結果的處理上,做到了及時反饋評價,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分清區別,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聯系。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這樣會事半功倍。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也發現我以后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改進:
1.增強學生認知的需求,展示的需求,交流的需求,創造的需求。無論哪一種需求,都是學生的一種個性傾向,這種個性傾向決定著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決定著他們對活動的趨向和選擇。
2.在學生展示自己的做法時,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解說時間,讓學生“悟的明白,說得清楚”;在小組各合作學習的時候,鼓勵他們相互之間充分交流學生的想法,并在恰當的時候給予評價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