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熹,古艷湘,劉健紅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劉亦選教授(1934—2008)是廣東省名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50余年,在運用中醫藥防治內科疾病方面學驗頗豐。劉亦選教授承其父劉赤選教授(廣東省名老中醫)所學,擅長運用葉天士溫病理論治療嶺南地區外感熱病,對外感后久咳不愈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且驗效良多。現將筆者運用劉亦選教授所創三蟲止嗽散治療外感后久咳經驗總結如下。
劉亦選教授根據嶺南地區氣候特點,汲取葉氏思想精髓,認為嶺南地區患者外感后久咳多以風邪襲肺,肺氣失宣,風邪滯留咽喉累及氣道,稱為喉風咳。
“風為陽邪,其性開泄”,《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感冒的發病與風邪關系密切,風邪可夾寒、夾熱、夾濕、夾燥侵襲肺系,肺氣失于宣發而出現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噴嚏等癥狀,屬外感疾病。經過疏風散寒、疏風清熱、疏風潤燥等治療后,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癥狀較易緩解,然仍有部分患者咳嗽癥狀遷延不愈,以咽癢即咳,不癢不咳,說話、刺激性氣味、寒冷空氣可導致咳嗽加劇,少痰,咯痰不爽,甚至數周或數月不愈為特征性癥狀[1]。
《黃帝內經》指出“無風不作癢”,《諸病源候論》云:“風咳,欲語而咳,言不得竟是也。”故劉亦選教授認為,以此類癥狀為特征的外感后久咳,多因外感風邪未清,肺氣失宣,或因正虛而復感風邪,或因過用寒涼斂降而留邪。“喉為肺之門戶”,故未清之風邪易滯留咽喉,累及氣道,發為喉風咳。嶺南地區氣候炎熱,外感病邪以風溫熱邪為多見,《溫熱論》言:“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風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嶺南地區外感后久咳易趨化熱,屬風熱或風燥。
外感后久咳以風邪為主要致病因素,病程較長,邪氣既由表深入,卻又未及里,使用單純的宣肺止咳藥物恐難奏效。正如葉天士所言:“久則邪正渾處其間,草木不能見效,當蟲蟻藥疏通諸邪。”劉亦選教授認為蟲類藥物之形具有走竄之性,可行喉絡之間,有祛風通絡止咳之功,常用僵蠶、蟬蛻配伍,或將僵蠶、蟬蛻、地龍三蟲配伍使用。僵蠶味辛咸、性平,入肝、肺、胃經,能息風止痙,祛風化痰散結。蟬蛻味甘咸、性涼,歸肺、肝經,能疏風解表,利咽止咳,對感受風寒,入里化熱,或感受風熱之邪,致肺衛郁閉,從而出現的咽干喉癢、頻頻作咳癥狀具有很好的療效。僵蠶與蟬蛻配伍使用,具有祛風利咽、化痰散結之功。地龍味咸、性寒,能清熱息風,清肺平喘,與僵蠶配伍使用,具有化痰通絡平喘、解痙、抗過敏的效果[2]。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僵蠶中的蛋白質、甾體α-羥基化酶系可增加皮質激素的合成,具有抗炎、抗過敏、緩解支氣管痙攣的作用;僵蠶中的山柰酚、檞皮素等成分,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3]。蟬蛻可通過改善白細胞淤積所造成的微觀血瘀狀態,達到舒張支氣管平滑肌、解除支氣管痙攣的作用;通過穩定肥大細胞及阻滯過敏介質的釋放,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緩解慢性炎癥[4]。地龍的體腔液可對大鼠炎癥模型發揮抗炎作用;含有地龍的復方制劑可減輕小鼠的支氣管和血管周圍的炎性浸潤程度,起到控制炎癥、修復氣道黏膜上皮的作用;地龍的抗組胺作用可干預氣道重構[5]。
劉亦選教授認為,外感后遺留的喉風咳屬于風邪未清而滯留咽喉及肺系,宣發不利而咳。故治療時除祛風外,還需配合宣利肺氣之法。劉亦選教授善用止嗽散治療外感后久咳。止嗽散原方出自清·程鐘齡《醫學心悟》,其載:“肺為嬌臟,攻擊之劑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則邪氣留連而不解……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止嗽散可宣利肺氣,化痰止咳,方中以辛溫潤肺之紫菀、甘苦潤肺之百部為君藥,桔梗宣通肺氣,白前下痰止嗽,荊芥散風濕、清頭目、利咽喉,陳皮調中利膈、導滯消痰,甘草炒用可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6]。劉亦選教授運用止嗽散治療外感后久咳,取止嗽散辛溫解表、宣肺疏風、止咳化痰之功,且藥性溫潤平和,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治療以咽癢而咳、咯痰不爽為主要特點的咳嗽見效良多。
劉亦選教授常用方三蟲止嗽散藥物組成:三蟲(蟬蛻、僵蠶、地龍)+止嗽散(百部、紫菀、款冬花、白前、桔梗、甘草、荊芥、陳皮)。功效:疏風利咽,宣肺止咳。主治:外感后久咳,癥見咽癢即咳,不癢不咳,少痰,咯痰不爽,甚或數周數月不愈,或咳甚兼有喘鳴。辨證要點:咳而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臨證加減:風寒重,加麻黃、紫蘇葉;咳甚氣喘,加桑白皮;痰黏不易咳出,加沙參、知母;咳黃痰,加瓜蔞皮、梔子;濕氣生痰、痰涎黏稠者,加法半夏、茯苓、桑白皮。
劉亦選教授常用嶺南中草藥:①咳嗽伴咽喉腫痛者,加紅絲線、三叉苦、崗梅根。紅絲線味苦辛、性寒,涼血息風,散瘀消腫;三叉苦味苦、性寒,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崗梅根味甘苦、性寒,清熱解毒,活血散瘀。②肺氣不利、阻滯胃氣所致的食欲不振、積食、便秘等,可用龍脷葉、枇杷葉、布渣葉。龍脷葉味甘淡、性平,歸肺、胃經,潤肺止咳通便,用于肺燥咳嗽、咽痛失音、便秘;枇杷葉味苦微辛、性微寒,入肺、胃經,清肺止咳,降氣和胃,止渴;布渣葉味甘淡、性微寒,清熱消滯,利濕退黃。③久咳、疲倦乏力、舌邊有齒印者,可加五指毛桃健脾補氣。④咽中有痰、咳吐不暢者,可加芒果核行氣化痰。⑤咳甚氣促者,可加鵝管石。⑥聲音嘶啞、咽喉疼痛者,可加咸竹蜂。
注意事項:孕婦避免使用;對蟲類藥(蟬蛻、僵蠶、地龍)過敏者忌用;地龍常規劑量毒性小,過量使用可出現頭痛、頭昏、血壓先升后降、腹痛、呼吸困難、消化道出血等癥狀;陽氣虛損、脾胃虛弱、腎虛喘促、陰虛勞嗽、血虛不能濡養筋脈及痰中帶血者,不宜用地龍;藥液宜小口慢慢咽下,延長藥液在咽喉停留的時間,服不得法,則難見效。
(1)患者,女,37歲,因“咳嗽2周”于2019年7月2日初診。患者2周前因受涼出現發熱,伴惡寒、鼻塞、流涕、打噴嚏等癥狀,至社區醫院輸液及口服抗生素治療后熱退,鼻塞、流涕等癥狀緩解。此后反復咳嗽2周。癥見:咽癢則咳,痰難咯出,咳久痰出后稍緩解,說話、受涼及吹風后嗆咳,晨起咽中有痰阻塞感,納欠佳,眠一般,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該例患者屬感冒后風邪未清,滯留咽喉,為喉風咳,以祛風解表、宣肺止咳為法,方擬三蟲止嗽散加減。處方:炒僵蠶、甘草泡地龍、桔梗、荊芥穗、百部、紫菀、白前、姜厚樸各10 g,法半夏、紫蘇葉、芒果核各15 g。4劑,每日1劑。囑患者煎服1次后復煎,復煎劑存于保溫杯中,咽癢時含服。服用4劑后患者咽癢、咳嗽痊愈。
(2)患者,女,32歲,因“咳嗽伴咽痛5 d”于2019年5月23日初診。患者5 d前吃麻辣火鍋及吹空調后出現咽痛,自行服用“眾生丸”后咽痛未緩解,次日出現咳嗽,咽癢,上腭癢,咽癢即咳,痰少色黃質黏,伴口干、惡風,納眠可,大便干結,小便調。舌質紅,邊有齒痕,苔薄黃,脈滑。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喜冷飲,吹空調受涼后發病,辨病辨證屬咳嗽之風熱犯肺證,治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擬三蟲止嗽散加減。處方:炒僵蠶、甘草泡地龍、桔梗、荊芥穗、紫菀、百部、白前、紫蘇子、梔子各10 g,蒸陳皮、蟬蛻各5 g,紫蘇葉、崗梅根各15 g。4劑,每日1劑。囑患者煎服1次后復煎,復煎劑存于保溫杯中,咽癢時含服。
2019年6月1日復診:患者咳嗽明顯減少,偶有吹風后嗆咳,食欲一般,舌紅,邊有齒印,苔薄白,脈弦細。處方:桔梗、荊芥穗、百部、白前、姜厚樸各10 g,法半夏、紫蘇葉、布渣葉各15 g,五指毛桃、茯苓各30 g,蒸陳皮、蟬蛻各5 g。4劑,每日1劑。煎服法同上。后隨訪患者咳嗽已愈,納可,囑患者少食辛辣及生冷食物,平時可煮五指毛桃湯服用。
感冒后久咳以咽癢即咳、少痰、咯痰不爽、癥狀遷延不愈為主要臨床表現,是臨床常見疾病,雖病情不重,但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劉亦選教授總結出風邪滯留咽喉及氣道是感冒后久咳的主要病機,以蟬蛻、僵蠶、地龍等蟲類藥作為祛肺系風邪之引,輔以止嗽散宣利肺氣、化痰止咳,創三蟲止嗽散方以用于感冒后久咳,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效果和明確的療效,可供同道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