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高旭東,韓紅娟
(濱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山東 濱州 256603)
艾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黃帝內經》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陷下則灸之。”[1]由此可見,灸法在傳統中醫領域中運用較廣。宋·竇材在《扁鵲心書》中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2]強調了艾灸對于治病養生的重要性。
山東省中醫院崇桂琴教授在艾灸大師杜德五、張善忱、周楣生等指點下,大膽嘗試改進羅詩榮教授的傳統“鋪灸”,發明了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督灸療法,減輕了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痛苦。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山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醫師楊繼國教授師從崇桂琴教授,筆者研究生期間有幸在楊繼國教授門下學習3年,對督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感受頗深,在臨床中應用督灸以保健養生,多見良效。
近年來,隨著艾灸熱潮的出現,醫院、艾灸館、各種養生場所普遍開展督灸療法。筆者對部分督灸治療人員調查研究發現,臨床治療效果不盡人意,究其主要原因是施術者不了解督灸的必備條件,忽視了督灸療法的適應證和操作規范,尤其對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還有特定的督灸前后注意事項。另外,督灸還存在嚴重的“濫用”現象。在某些醫院甚至對所有住院患者進行督灸治療,沒有考慮患者的年齡、疾病、是否符合督灸適應證等。筆者對督灸治療過程中容易忽視、影響療效的問題進行分類列舉,以供大家參考。
1.1 督灸的適應證 免疫性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尤其對腎陽虛型療效較好;亞健康狀態,如怕冷怕風、體質虛弱容易感冒、容易疲勞、精力不充足容易失眠等;生殖系統疾病,如婦科炎癥、痛經、宮寒不孕等;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高免疫力,作為冬病夏治療法的輔助治療。
督灸可以治療辨證為陽虛證的多種疾病,患者如有陽虛怕冷表現均可應用。筆者在臨床中將督灸廣泛應用于過敏性鼻炎、更年期綜合征、經期頭痛、膝骨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均取得較好的效果。筆者在臨床中對幾例晚期癌癥患者長期進行督灸,能緩解患者食欲不振、乏力、癌痛等癥狀。
1.2 督灸禁忌證 妊娠、心臟病、高血壓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患者及對灸法過敏患者禁灸;哺乳期患者慎灸;過飽、過勞、過饑、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患者慎灸。
筆者曾治療1例女性患者,督灸后出現頭暈、食欲減退等癥狀,1周左右癥狀緩解;另有1例女性患者,督灸后出現后背大面積瘙癢,出現片狀紅色斑塊。類似以上兩種情況的患者,均不宜進行督灸。
所謂督灸,并不是在督脈上施灸即可稱之,其技術體系是基于傳統中醫外治法理論結合傳統灸法特點,以及崇桂琴教授多年的臨床經驗,創新出的一種專治強直性脊柱炎的特色外治技術。
2.1 施灸部位 選取督脈從大椎到腰俞的脊柱段,意在激發督脈陽氣。生姜泥覆蓋范圍不超過長80 cm、寬10 cm的長條形桑皮紙。現在很多人誤認為督灸操作范圍越大效果越好,于是在督灸操作過程中把整個后背鋪上生姜泥和艾絨,其實不然。中醫取穴講究“以點代面”“以線代面”,牽一發而動全身。
2.2 督灸粉 督灸是在傳統中醫外治法的基礎上創立的,除了艾灸本身,中藥外用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理瀹駢文》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3]
督灸用藥有固定的藥物組方和配伍工藝,督灸粉主要由肉桂、菟絲子等藥物組成。肉桂味辛甘,性大熱,歸腎、脾、心、肝經,有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通經、活血止痛之功。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曰:“味辛而甘,氣香而竄,性大熱純陽……性能下達,暖丹田,壯元陽,補相火。其色紫赤,又善補助君火,溫通血脈,治周身血脈因寒而痹,故治關節腰肢疼痛及瘡家白疽……蓋因其香竄之氣內而臟腑筋骨,外而經絡腠理,倏忽之間莫不周遍,故諸藥不通透達之處,有肉桂引之,則莫不透達也。”菟絲子味甘,性溫,歸肝、脾、腎經,有補陽益陰、固精縮尿、明目止瀉之功。《本草求真》云:“溫腎補肝,止遺固脫。菟絲子專入肝腎,兼入脾。辛甘溫平,質黏,溫而不燥,補而不滯,得天地中和之氣。故書稱為補髓添精,強筋健骨,止遺固泄,暖腰溫膝,明目祛風,血補則風祛。為補肝腎脾氣要劑。”綜上所述,督灸粉具有芳香化濁、溫腎壯陽、穿骨透肌、活血逐痹、祛瘀止痛的作用,扶正兼祛邪,攻邪而不傷正,破瘀而不乏身。
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可根據患者辨證選方。外用藥物宜選用通透性好、易透皮的芳香類藥物。另外,筆者在臨床觀察中發現,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時,在督灸粉中加入1 g麝香和不加麝香的治療效果差別較大,證明麝香的通透性強。但因麝香價格昂貴,也可用斑蝥、芥子或冰片等代替。
2.3 操作程序 ①選擇體位:令患者反穿上衣裸背俯臥于治療床上。②取穴:醫者用拇指指甲沿脊柱從督脈的大椎穴至腰俞穴按壓“十”字痕跡。③消毒:以75%酒精棉球沿施術部位自上而下消毒3遍。④涂抹姜汁:沿施術部位涂抹適量新鮮姜汁。⑤撒督灸粉:沿施術部位均勻撒督灸粉,使之呈線條狀。⑥覆蓋桑皮紙:將長約80 cm、寬10 cm的長條形桑皮紙覆蓋在藥粉上。⑦鋪姜泥:將姜泥鋪在桑皮紙上,要求下寬上窄呈梯形,姜泥厚4~5 cm。⑧放置艾炷:在姜泥縱行正中線處壓上凹槽,將橄欖狀艾炷放置于凹槽中,艾炷從上往下放,后一個艾炷壓在前一個艾炷上,使之呈長蛇狀。⑨點燃艾炷:點燃艾炷的上、中、下三點,任其自燃自滅。1壯灸完后更換第2壯,連灸3壯。⑩移去姜泥:待艾炷完全燃盡后移去姜泥,然后用溫熱的濕毛巾輕輕擦凈背部。患者一般在灸后4~6 h自然起泡,第2日放泡時,以75%酒精棉球自上而下常規消毒3遍,然后消毒針頭沿水泡下緣平刺,泡液自然流出,再以消毒干棉球按壓干凈。
在督灸操作過程中,省略或簡化以上任一個操作步驟都有可能直接影響督灸的療效,如果把燃燒3壯艾炷減少為燃燒2壯,會直接影響督灸的效果,可見灸量對艾灸效果有直接影響,如《醫宗金鑒》曰:“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4]所以,對于老年人和難以俯臥的患者要慎灸。另外,筆者曾嘗試將點燃艾炷上、中、下三點換成同時點燃所有艾炷,患者反饋雖然一開始覺得后背很熱,但是隨著艾灸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感覺不到熱量,治療后身體沒有明顯舒適感。有很多督灸操作者不嚴格按照灸完1壯再放第2壯,采取隨灸隨放,導致第1壯艾炷點燃第2壯艾炷,難以讓督灸熱量保持波浪式推進,故效果不佳。
①督灸后1周內適當休息,1周后做健康操或打太極拳,每日堅持早晚各做1次,以出汗為度。不提倡進行籃球、足球、網球等較為劇烈的運動,避免受外傷。②平時臥硬板床,不熬夜。③戒煙,少飲酒(特別是不喝啤酒)。④飲食方面:督灸治療前后7 d配合飲食調節。忌食水產品,少吃黃瓜、韭菜、香菜、辣椒等,少吃羊肉、雞肉、狗肉等。以清淡素食為主,多食用植物蛋白,如大豆、花生等。⑤節房事。⑥發泡者需在12 h后放泡,放泡時要密切關注患者情況,預防暈泡。⑦治療后1周內不可洗澡,可擦澡。
筆者跟隨導師門診期間,經常見到有年輕男性患者因為打籃球等運動受傷導致病情復發的案例。對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來說,避免外傷是至關重要的。有的患者施灸前后不忌口,督灸起泡后泡液不是透明清稀狀,而是黃色黏稠狀,放泡時泡液無法正常流出,影響督灸的效果。有的患者早上放泡前空腹,加上精神緊張等因素,會出現暈泡現象,遇到這種情況,要立即停止放泡,讓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休息后飲一杯溫水即可恢復,無其他危險。
綜上所述,醫者在督灸操作中必須嚴格遵守督灸的適應證和禁忌證,符合督灸操作必備的條件,囑咐患者謹記督灸治療前后的注意事項,才能在臨床中取得滿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