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學輝,李天佛
(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2.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失眠屬于中醫“不寐”“不得眠”“不得臥”范疇,以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為主要表現,是臨床常見的內科疾病,常反復發作,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失眠嚴重者可誘發或加劇頭痛、胸痹、心悸、中風、眩暈等病證[1]。失眠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其中中藥治療是一種主要的、有效的治療方法。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部分,性溫,味辛,有毒,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2]。本文從理論依據和臨床實踐兩個方面對半夏在失眠中的應用進行總結。
1.1 失眠的病因病機 失眠的病因復雜,主要包括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倦思慮過度及病后、年邁體虛等。病機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一方面為陰虛不能納陽,另一方面為陽盛不得入陰。失眠大致分為虛、實、失和3類:虛者以陰血虧虛為主;實者以痰結、濕滯、氣郁、血瘀、火郁為主;失和者以陰陽失交、氣血臟腑不和,尤其是心腎、脾胃、肝胃、膽胃、胃腸不和等為主[3]。失眠的病因病機雖然復雜,但不外乎陰陽失調、陽不歸陰,治療當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為主。
1.2 文獻記載 古代醫家認為,半夏具有引陽入陰、交通陰陽的功效,而這種功效是由其生長特點決定的。《夏小正·五月》載:“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指出半夏開始生長于夏至后十日左右。中醫認為“夏至一陰生”,夏至時節是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盛衰開始發生變更、發生交替的時候。半夏在陰寒之氣的滋養下開始生長,是“從陰到陽”;另一方面,半夏具有主“降”的功能特點,又是“從陽到陰”。因為半夏具備這兩個方面的特性,所以諸多醫家認為半夏具有交通陰陽的作用,在治療失眠時選用半夏,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4]。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云:“半夏生當夏半,乃陰陽交換之時,實為由陽入陰之候,故能通陰陽,和表里,使心中之陽漸漸潛藏于陰,而入睡鄉也。”這是對半夏治療失眠較為全面的描述。
1.3 實驗研究 現代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鎮靜和安眠作用。詹愛萍等[5]研究發現,生半夏、法半夏的水提物能顯著提高戊巴比妥鈉閾下劑量的動物入睡率;半夏醇提物與苦參水提物聯合應用可明顯延長戊巴比妥睡眠小鼠的睡眠時間。陳剛[6]研究發現,半夏醇提物有明顯的鎮靜催眠作用。但是關于半夏鎮靜催眠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王東明[7]認為半夏通過生物堿、揮發油、脂肪酸、番醇類等成分,可降低組織細胞內一些酶的活性,發揮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從而起到鎮靜催眠作用。
王東明[7]依據《黃帝內經》半夏秫米湯之意,以半夏秫米湯為主方隨癥加減治療作為治療組,以谷維素、安神補腦液治療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種方法對失眠的治療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蔡光先等[8]統計分析1994—2005年國內期刊發表的失眠文獻中的中藥應用情況,結果顯示,半夏的使用頻率為15.4%。現代醫家善用半夏治療不同證型的失眠[9-14],療效顯著。
半夏治療失眠的臨床應用研究較多,但臨床應用時需注意配伍、炮制方法、用量用法、使用禁忌等,方可使治療安全有效。
3.1 配伍 半夏治療失眠自古至今論述較多,文獻記載常見配伍如下。
(1)半夏配秫米 《靈樞·邪客》載半夏秫米湯治療失眠:“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半夏秫米湯方中,秫米性涼,味甘,益陰而通利大腸。李時珍言:“秫,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半夏湯(即半夏秫米湯)中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盛矣。”“流水千里以外……揚之萬遍”,即后人所謂甘瀾水,其源遠流長,能蕩滌邪穢,疏通下達,取此煎藥可調和陰陽。半夏、秫米合用,助以甘瀾水,使本方有通有補、有升有降,共奏補虛瀉實、溝通陰陽、調和營衛之功,是調和陰陽以治療失眠之良方。
(2)半夏配夏枯草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入肝、膽經,有清肝火、散郁結的功效,是治療失眠的常用藥物[15]。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夏枯草得名為:“夏至后即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半夏、夏枯草配伍能順應天時,調整陰陽,使營衛循行恢復正常。明·張四維在《醫學秘旨》中解釋半夏配夏枯草作用時言:“蓋半夏得陰而生,夏枯草得陽而長,是陰陽配合之妙也。”半夏、夏枯草配伍正是順應了陰陽盛衰的自然規律,也與人體營衛循行的節律相合。夏枯草稟純陽之氣,能使浮散的衛氣布于陽分,半夏得陰而生,能把衛氣從陽分引入陰分。半夏、夏枯草配伍,共同恢復營衛如環無端的正常循行,促使人體睡眠晝夜節律的重建[16]。
(3)半夏配首烏藤 首烏藤,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肝經,有養心安神、祛風通絡之功,主治失眠、多夢等癥。《本草備要》謂首烏藤:“夜則藤交,一名六藤,有陰陽交合之象。”《臨證指南醫案》云:“《靈樞》云,陽氣下交入陰,陽蹺脈滿,令人得寐。”臨床中半夏配首烏藤也可促進“陰陽配合”,使人體陰陽協調,神安則寐。
(4)半夏配百合 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之功。《太平圣惠方·卷十三》載半夏散治療失眠,半夏配伍百合治療傷寒百合病。馬明和[14]應用法半夏配百合治療失眠,根據伴隨癥狀佐以合歡花、茯苓、石菖蒲,以舒郁健脾、化痰安神,使陰陽相交,神安得寐。
(5)半夏配百部 明·徐樹丕《識小錄》提出半夏配百部治療失眠。《識小錄》載:“半夏一名守田,一名水玉,能治夜不寐。姑蘇張鐮水,名康忠,常(嘗)治董尚書潯陽不眠,用百部一兩,半夏一兩,董即得美睡,酬之百金。”
3.2 炮制 因半夏有毒,其炮制方法甚多,歷代有熬制、姜制、煮制、泔制等,共計70余種,包括30余種藥汁炮制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收錄了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2],此外還有竹瀝半夏、半夏曲、仙半夏、京半夏等炮制品。有學者統計發現,運用半夏不同炮制品治療失眠時,使用頻率由高到低分別為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生半夏、竹瀝半夏。臨床應用半夏治療失眠主要分為生半夏和制半夏兩大類。生半夏雖有毒,“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令滑盡”,但臨床實踐證明,生半夏入湯劑是安全有效的[17]。顏德馨教授指出,生半夏可治療諸多疑難雜癥[18],生半夏、制半夏雖一字之差,但臨床療效相差甚大,半夏炮制后毒性雖去,但其藥力大為減弱,輕癥初病或可取效,但重病痼疾則難以奏效。
3.3 用量 半夏用量說法不一,多數中醫典籍記載半夏用量多為3~9 g。吳鞠通論半夏“一兩降逆,二兩安眠”;《靈樞·邪客》云:“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此處半夏湯所用半夏劑量為5合(折今約為65 g)[19]。馬明和[14]認為,治療失眠時半夏需用30~60 g方可奏效。胡述文[20]提出,半夏治療不寐證劑量應用30~60 g,甚至達120 g(須久煎)。黃和等[3]認為,治療失眠時半夏劑量根據癥狀應用60~150 g。葛樂品等[21]認為,治療失眠時,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多用1~19 g,法半夏多用10~19 g,最大劑量可用到60 g,竹瀝半夏、半夏曲多用10~19 g。由此可見,半夏治療失眠時用量一般較大,均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載劑量。
3.4 注意及使用禁忌 半夏雖為治療失眠的要藥,療效良好,但半夏畢竟為大毒之品,乃古今醫家之共識,因此臨床運用半夏治療失眠須慎用之。大劑量使用半夏時多用法半夏,法半夏經過炮制后,藥性和緩,毒性大減,遵醫囑使用。若患者病情頑固,纏綿難愈,則須用生半夏治療,生半夏入藥須先煎30 min以減其毒性。小兒及孕婦禁用。
失眠嚴重影響人們的心身健康,其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亟待解決,中醫藥治療失眠具有獨特優勢。中醫古籍記載及現代研究均證明,半夏具有良好的鎮靜安眠功效,但須注意其炮制方法、用量用法、使用禁忌等,根據病情合理配伍,方可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