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鴻飛 張杰 張亮 徐正榮 高明星
(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天津 300452)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1]??萍俭w制的改革要適應企業的發展,科技成果的轉化要滿足客戶的需求。
目前,國內石油行業處于正處于升級轉型的重大歷史時期,面對國家能源對外依存度過高,需要增儲上產確保能源安全,面對國家環保日趨嚴格尤其是海洋環保針對海上油田的諸多要求,需要確保海上油田產出廢物“零排放”,面對國際油價長期低位運行,需要通過技術迭代進一步降本增效。這諸多因素及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為石油企業帶來了諸多的挑戰。面對挑戰,科技創新是石油企業必行之路。接下來的五年將是國內石油行業科技大發展的時期。那么,科研管理作為科技發展的依托和保障,也必須與時俱進,探索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科研管理模式,以管理促進科技發展,帶動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發展提供發展動力[2]。
通過對“三桶油”的調研,科研單位主要分為三級,分別是總公司直管高層次科研機構,主要負責基礎理論和國家重大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分公司直管科研機構,負責總公司下發的重大項目和油田實際生產中重大技術的研究工作;三級單位直管科研機構,負責各業務單位生產中面臨的技術問題的解決和專項技術的攻關。這種三級科研單位的設置方法,結構較為合理,研究內容涵蓋了油田運營過程中遇到從大到小的幾乎所有技術問題。但在實際運行中存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弊端,以上三級研究單位均為專職研究機構,科研人員深入現場的不足,大部分科研項目都是由基層一線轉述而產生。轉述的過程存在一定的滯后和誤解,因此無法高效準確地解決基層一線直接面臨的問題,致使部分科研項目“不接地氣”,跟現場匹配度不夠,應用效果差,甚至無法應用,最終科研成果也無法轉化。
為解決以上問題,有必要在基層生產單位開展科研攻關,深入一線掌握一手資料,及時發現問題,并快速準確的解決,為基層生產單位作業提供最直接的技術支持,讓科技創新更“接地氣”,讓科研成果更有效的轉化[3]。
以筆者所在的中海油四級單位油田作業公司為例,在科技體制改革中,積極響應國家和上級單位的號召,先行先試,探索了一套基層生產單位科技管理的新模式。
公司設立科學技術委員會、多個專業技術委員會和技術研發中心。為不增設機構、不增加企業負擔,科技委員會由公司技術領導和技術專家兼職,懂技術能拍板,促進項目的快速審核。專業技術委員會由各業務骨干員工兼職,熟悉現場作業,對技術的可行性有較強的評判能力。技術研發中心由公司各業務板塊的優秀技術人員搭建而成,成員均有5~10 年的海上工作經驗和科研項目參與經歷。技術研發中心人員必須少而精,研究不分業務板塊,只分側重點,每個人都是一把“尖刀”,避免人員過多機構復雜影響研發效率,同時可以通過專業互補,形成研發合力。
制定研發流程時,力求技術上可靠,流程上精簡,爭取短時間內解決現場問題。具體流程如下:技術研發中心深入生產部門,在作業中發現客戶的技術需求,發現現場作業的技術問題。根據發現的問題,協同對應業務的專業委員會提出解決方案,修改優化后,報科技委員會審核。審核通過后,由技術研發中心協同生產部門共同解決,形成的成果通過試驗后即可投入的生產一線使用。
科技委員會、專業技術委員會和技術研發中心所有成員全面參與公司的產業規劃,通過多角度分析為公司領導層提供產業發展建議,做公司發展的“智囊團”。同時通過對產業的分析發現各業務單元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在分析公司的油田棄置業務時,發現業務關鍵技術單一,多中技術沒有形成有效整合,因此提出申請棄置重大專項,針對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攻關,建立產業化發展之路。此專項得到了上級單位的高度認可,證明了科研機構“大處著眼”的必要性[4]。
技術研發中心深入基層一線,從細小問題著手,逐漸培養研發能力,樹立研發信心。而恰恰也是一些小問題的解決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科研人員通過參與現場作業和與一線員工的交流中了解到公司環保中心的巖屑箱較多,作業地點分散,管理極其不便。科研人員通過研究提出為巖屑箱安裝定位系統,這樣可以及時了解每個箱子所處的位置,以便快速周轉,為海上鉆井作業提供更及時的保障。
基層生產單位科研機構受限于研究能力、人員數量、研發時效等多種因素,不具備也不必要進行基礎理論的研究。要快速解決新出現的技術問題,跨界引入相對于創新研發是一個更高效的方式。例如筆者所在的公司引入民用生產食用油的設備處理鉆井廢棄物,引入陸地工程建設機械解決油井套管深度回收問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與高校聯合,深入討論,掌握相關研究內容,告知現場面臨的問題,通過產學研的碰撞,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某些項目必定需要創新研發,形成創新產品。任何一個新研制的產品不可能盡善盡美,那么就要根據第一代的應用情況持續改進和優化,而不是解決了眼前問題就不再關注了。要有針對性的進行二期、三期、甚至更多期的持續完善,形成專有的成熟產品,為公司創造可持續的穩定收入項目。
基層生產單位科研機構切忌考核產值,一旦以產值作為主要考核項,容易陷入誤區,科研人員變成市場人員,科研部門更關注市場而不關注技術。筆者所在的公司,創新考核科研機構的考核模式,不考核產值,轉而考核貢獻度。如何量化貢獻度?第一,考核新工藝新技術應用數量,即解決問題的數量。第二,考核引入新工藝新技術的數量,即儲備技術的數量。第三,考核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即申請或完成關乎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數量。第四,考核科研人員的“藍領”度,即科研人員出海、出差等深入一線的天數,打造一支“接地氣”的“藍領”科研團隊。
在兩年多的實際運行中,筆者所在的油田作業公司不斷探索完善基層生產單位科研管理模式,創新搭建了研發機構,形成一套短鏈科研流程、解決了多項生產部門遇到的技術問題,探索了一套考核機制,打造了一支“藍領”科研團隊。以上的成果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其他基層生產單位提供了可借鑒的科研管理模式。
但是,我們也清晰的認識到,一個模式不可能適用所有企業,也不可能適用于所有時間段。因此要保持不斷的創新理念,適應世界與中國每時每刻的變化[5],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為基層生產單位建立更合理的科研管理模式,從最基礎的層面為公司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科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