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鳳 劉子逸 杜雙雙 匡春霞 華雨晨(南華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0)
去年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讓疾控中心再次走進大家的視野,這次疫情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民深刻認識到重大傳染病隨時都在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在疾病預防和控制方面這是對相關從業人員的重大挑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是病例診斷和流行病管理的重要技術支持,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在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中,實驗室管理的任何疏忽和失誤都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大量生物安全實驗室的運營面臨著巨大的安全測試,必須將其作為警告以示警醒,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是疾病預防和控制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安全保證。
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直接目的是確保實驗人員不受實驗因素的傷害,保護環境和公眾健康,并保護實驗因素不受外界因素的污染,它是研究傳染病的科學,安全的平臺,使人們可以徹底克服各種傳染病,更好地執行國務院頒布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規定》。
在過去的兩到三十年中,不僅一些被控制的傳染病再次呈上升趨勢,而且新的傳染病也正在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發現的32 種新傳染病中,有一半以上已經出現在中國。2002年11 月中旬開始在廣東出現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2019 年底爆發新型冠狀肺炎就是幾個不能忘記的例子,一經蔓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必須加強生物保護能力的建設并提高實驗室研究能力。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生命科學和技術興起,日新月異,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生命科學和技術的飛速發展,雖然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但也可能對人類構成生物威脅。許多專家指出,生物威脅包括生物(戰爭)恐怖,就像鬼魂在世界上徘徊一樣,生物防御已經成為人類最關注的話題,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建立無疑加強了我們的生物防御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往來日益頻繁,進出口總額不斷擴大。出入境保護生物危害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有必要完善法規,加強管理,另一方面,有必要提高對各種生物危害物的檢測能力和實驗室的檢測能力,特別是要加強對具有潛在威脅、國內沒有的和未知的病原微生物的檢驗工作。
在全球范圍內,醫院感染已成為醫院的主要問題。在2003年的SARS 流行期間;我國的醫院感染約占患者總數的20%,醫務人員感染的比例很高,引起了社會的極大恐慌。實際上,醫務人員的職業感染早已存在。例如,結核病病房的醫務人員和臨床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感染率大大高于正常人群。因此,臨床實驗室工作也需要一個生物安全實驗室。
CDC 實驗室收集了各種測試樣品,樣品里面通常會含有潛在的致病因子,甚至有可能包含有HIV 或者霍亂弧菌這些高致病性高傳染性病毒等,例如霍亂弧菌和HIV。 在對血液,體液,分泌物,糞便,鼻咽拭子等這些樣本進行采樣,分離和識別期間,只要有一個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自身的防護意識沒達標,那么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最顯得意見的就是整個實驗的大范圍感染事件的發生。因此,由于工作性質,疾病控制機構的實驗室人員屬于潛在的生物致病因素的高風險暴露組,所以較之其他崗位而言,疾控機構人員被感染可能性往往高出其他工種。
筆者了解到很多實驗室都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以某些CDC 實驗室為例,它們的面積往往都是不符合國際標準的,(1 級為1200mr,II 級為800mr),清潔區和污染區沒有嚴格的劃分,不單如此,工作區和起居區的混合使得消毒和隔離變得困難,并且還導致交叉污染。另外,一些實驗室沒有生物安全保護設備,而這些設備極有可能會致使實驗室工作人員暴露在易感染的工作環境中,這些需要重視的設備包括自動傳感器水槽、高壓滅菌器、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等。
自我防護意識不足主要體現在有些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在進行生物危害測試時沒有按要求穿著隔離服,手套,口罩和頭罩,甚至有些個體在實驗室內是吃東西,這些行為不正確不說,更會對他們的人身安全造成間接或直接的影響。
保障實驗室工作人員的人身健康安全的最基本前提的進行規范的實驗室操作,在檢查標本的過程中,很多檢驗員過度依賴和相信自己的自身經驗,在進行病原微生物的分離、標本檢測、病菌培養鑒定過程中,沒有按照制定好的操作規范來,沒有在生物安全柜中進行高級測試、病原菌的分離和鑒定,而且在試驗完畢后對后續的消毒工作也不重視,以上種種不規范的操作,都是使檢驗員暴露在生物危害中的潛在因子。
一些CDC 實驗室沒有完整的細菌(毒株)管理系統,也沒有有關細菌(毒株)的購買,存儲,通過,使用和存儲的相關記錄,也沒有溫度記錄和安全性 在細菌(毒物)菌株儲存柜鎖中,這些危險因素最直觀的是細菌(毒物)菌株的流失給實驗室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更為嚴重的是還可能造成社會性的感染問題。
一些實驗室不經高壓滅菌直接處理高風險廢物,未按規定對傳染性廢物進行標記,未進行無害處理就排放實驗室廢水,傳染性廢物垃圾袋上沒有警告標志,沒有廢物轉移和移交的實驗室記錄以及有毒有害廢物的消毒記錄,所有這些都使病原體生物學因素在疾病控制機構的實驗室中傳播。
鑒于當前缺乏法律和修訂的需要,相應的管理組織應組織人員執行法規,制定和修訂標準。 宏觀法律法規越多,涉及的部門越多,就越有必要理清脈絡、分清職責。必要時,應建立相關部門的長期協調機制,定期進行信息交流。在制定和修訂法律,法規,標準等的過程中,每個部門都應相互補充自己的優勢,不僅要提及要求,還要闡明管理的目的、意義、價值以及管理過程中的監督和處罰問題。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后期推卸責任,互相扯皮的現象發生。
各級疾病控制機構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必須建立實驗室監督檢查制度,并認真執行。 認真落實檢查工作。 一種是設計檢查計劃,考慮何時檢查,檢查什么,誰將參加檢查,如何反饋檢查結果,如何報告整改情況,如何分析檢查結果等。第二是將檢查結果用作人員評估,管理評審和系統修訂。
實驗室基礎設施是與實驗室生物安全性相關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們必須繼續在中國各級疾病控制機構,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各級疾病控制機構,對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投資。
首當其沖的是,有必要及時購買和更新儀器設備,特別是基層疾病控制機構中儀器和設備的老化,這樣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需要。然后在資金投入過程中要保障資金是否被有效利用了,需要制定相應的規則來避免資金的濫用問題。最后要進行相關相關設備的維護,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應該注意標準操作,并制定人員進行設備的定期維護和檢查,這樣才能保障設備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并能一定程度延長實驗設備的使用壽命。
實驗室應留出一定時間專注于研究相關法律法規,例如“病原微生物安全法規”,“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管理法規”。定期評估學習內容,并通過學習和培訓增強經驗,員工的生物安全知識有助于提高他們的人身保護意識和安全技術水平。
不管是從宏觀還是微觀的層面來講,實驗室感染基于概率學來試試屬于小概率事件的范疇,對少量病例數據進行分析很難找到常見和常規問題的根源。 因此,應充分收集和利用已經發生的有限信息和數據。
中國共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省級,353 個地級和2948 個區縣級疾病控制機構,他們一年四季都從事病原微生物樣品測試和科學研究相關活動,所以從某種層面來講他們都存在發生實驗室感染事情發生的可能,為了及時有效地收集這些零散的信息,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充分利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已經建立的非常好的信息報告平臺,通過該信息報告平臺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迅速報告各種實驗室感染事件。
實驗室廢水的首要處理是進行無害化處理,在此之后必須清除實驗室廢水。使用后,必須將載玻片浸入次氯酸鈉消毒劑中30 分鐘,然后高壓滅菌; 應將各種液體,固體培養基,細菌識別板,傳染性廢物(如性接種工具)放在專用容器中。高壓滅菌后,將其放入帶有生物安全標志的黃色袋子中,并轉移至專人集中處理。運輸和處置。轉移記錄必須保存三年。 傳染性廢物運送人員應接受生物安全培訓,并配備適當的記錄設備。
實驗室生物安全性是中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履行疾病預防和控制職能,保護人體健康的基礎。因此需要對實驗室的管理問題,增加關注度并加強管理,加大投入,深入探索,為我國疾控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安全、有序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