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強 李玲 孫振州 谷青悅(北京斯派克工程項目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89)
(1)對于一般線路段,采用自動焊接的管道在每個焊接機組的前一百道焊口采用100%AUT 和100%射線復驗,每種檢測方式按照各自標準進行評判,有一種檢測方式不合格即評定為不合格。
(2)對于一般線路段“百口磨合”以后的焊接管道,對每個流水作業焊工組每完成的100 道焊口,均應采用射線抽檢,抽檢比例不少于20%。當RT 檢測結果與AUT 檢測結果不一致時,采用以下方法處理:
①RT 檢出缺陷,AUT 發現缺欠指示,焊縫是否合格按照GB/T 50818 要求判定。
②RT 檢出缺陷,AUT 未發現缺欠指示,應對AUT 檢測工藝及執行情況進行確認,并對當日檢測焊縫全部重新采用AUT檢測。
(3)對于單出圖三穿地段、規劃區、環境敏感區、高后果區、并行管道段等設計明確的雙百檢測區域,將采用100%AUT 和100%射線復驗,每種檢測方式按照各自標準進行評判。
(4)對于連頭口,將進行100%的射線檢測、100%的手工超聲和100%(PAUT+TOFD)檢測,各檢測方法按各自標準進行評判。
(5)對于返修口,為滿足返修口雙百檢測的要求,根據傳統檢測案例,超聲波檢測一般采用手動超聲波檢測,但由于手動超聲波檢測數據無法記錄,不能滿足智慧管道檢測結果數字化移交的要求。因此,為保證中俄東線油氣管道工程返修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實現超聲波檢測數據的數字化存儲和移交,所有返修口應在傳統超聲波檢測的基礎上,增加PAUT+TOFD 檢測技術。
由于返修口在RT 檢測結果中可能無缺陷顯示,為檢驗返修缺陷是否返修完全,返修口宜采用以下流程檢測:
①AUT 檢出缺陷后,宜采用PAUT+TOFD 檢測技術進行缺陷位置確認,無論PAUT+TOFD 檢測能否發現AUT 檢出的缺陷,均按照AUT 的檢測結果進行返修。
②如果PAUT+TOFD 能夠對AUT 發現的缺陷進行確認,返修后應采用PAUT+TOFD 對返修位置進行再次掃查,檢驗返修缺陷是否返修完全,同時檢驗返修位置是否產生新的缺陷。此外再采用RT 和UT 對缺陷位置檢測,以滿足返修口進行射線和超聲檢測的要求。
③如果PAUT+TOFD 不能對AUT 發現的缺陷進行確認,返修后應采用AUT 對返修位置進行再次掃查,檢驗返修缺陷是否返修完全。此外再采用PAUT+TOFD、RT 和UT 對缺陷位置檢測,以滿足返修口進行射線和超聲檢測的要求。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業主委托了第三方無損檢測單位開展無損檢測工作,監理單位按照合同要求對無損檢測底片/掃插圖進行相應比例抽檢。同時在招標文件中業主提出無損檢測單位之間需開展100%互評,并給予了相關費用。為了確保工程質量,業主委托了第四方復評單位,開展無損檢測底片/掃查圖100%復評。
根據業主規定,復評單位為檢測結果的最終仲裁單位,如第三方檢測單位、互評單位、復評單位、監理單位對評定結果提出不同意見,將申請業主啟動仲裁程序,由第四方復評單位邀請權威專家予以最終結果評定。
以往項目施工、檢測、監理單位均建立各自的無損檢測臺賬,各自為營。歸納總結就是,各單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核對臺賬數據,大量的重復性工作增加了各單位的工作負擔,線下流轉,很容易出現各家臺賬不一致的問題,頻繁出錯,加班加點,互相指責,仍不能保證臺賬的準確性。
以某長輸管道為例,為實現信息共享,各參建單位除自身無損檢測臺賬外,還需共同維護四方臺賬。四方臺賬信息需各單位共同維護,即施工單位錄入焊口,檢測單位錄入檢測結果,監理、互評、復評單位按序分別錄入抽檢結果,并進行線下流轉,頻繁復制、粘貼,造成了部分數據被篡改而不能及時發現,從而造成部分焊口結果與實際不符,當焊口重新排查核對時可能已完成下道工序施工,從而造成返工而勞民傷財。
青島華油監理公司中俄東線(長嶺-永清)監理四標段項目部統一了“監理策劃科學化、體系文件系統化、過程管理標準化、監理手段信息化”的監理一體化管理思路,明確了“日事日清、日清日高、日日賬實相符”、“不嚴格監理就是不作為”的工作目標。
為應對中俄東線全自動焊接管理鏈條較長的狀況,監理部挑選出業務綜合素質過硬的專業監理工程師,承擔“1 對1”監理任務。1 名專業監理工程師對應1 個全自動焊接機組,對該機組開展全責任鏈管理、全過程監督和全工序確認。全責任鏈管理,主要包括焊縫外觀核查、檢測申請確認、下達檢測指令、督促檢測報告(返修通知單)、監督返修前PAUT 定位、下達一次返修指令、返修過程監督、確認復探申請、下達復探指令、督促復探報告、如一返不合格進入二返程序、如一返合格跟蹤第三方互評結果、跟蹤第四方復評結果、下達防腐指令。全過程監督,是按照“逢錯必報、有錯必糾”的工作原則,依據設計文件、標準規范、管理文件等,對所負責機組“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主動開展監督檢查,及時將現場存在問題全面上報監理部。全工序確認,是按照監理工作手冊對可交付的成果開展檢查驗收管理,強調上道工序未經確認,下道工序禁止施工。監理部通過實施“1 對1”監理模式,真正將現場監理工作分解到人、責任鏈追溯到人、工作績效考核到人。
在中俄東線數字化管道建設的大背景下,監理部對PCM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PCM 系統主要用于數據的收集存儲,進而形成一條虛擬的數字化管道。為了確保PCM 系統數據對齊,需加大對數據形成的過程管控。為此,監理部應用信息化管理思路,主動開發中俄東線監理信息系統“無損檢測”、“臺賬管理”模塊,實現了無損檢測全過程管控信息化。
在無損檢測數據收集方面,監理部組織開發出與信息平臺相配套的手機APP,施工單位質檢員通過手機APP 掃描焊口二維碼或現場錄入檢測申請數據,發起無損檢測申請,“1 對1”監理在線確認檢測申請、發送檢測指令,檢測單位檢測完成后在PC 端錄入無損檢測評定數據,系統自動生成報告,關聯生成臺賬。如有不合格焊口則系統自動生成返修通知單,監理在線點擊確認后,返修通知單自動轉發施工單位。各工作按照流程完成的同時,所有數據直接進入數據庫,實現了無損檢測流程在線流轉、數據高度共享交互。并且信息系統可以按需固化表格自動生成記錄、在線同步生成無損檢測臺賬及數據統計分析圖表,為判定焊接工藝執行和焊機的穩定性提供數據支持。
目前,中俄東線監理四標段正在應用的無損檢測模塊由各參建單位共同進行維護,各司其責,通過手機APP/網頁平臺輸入各自數據后,平臺可按需自動生成無損檢測申請、指令、報告、返修通知單、竣工資料等相關資料,有效減少了各單位之間大量的重復工作,提升了管理工作效率,各單位無需再專門投入專職管理人員,減少各參建單位人員投入,節約了成本。
以往四方共享臺賬線下流轉數據量較大,各參建方對數據復制、粘貼,如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線下數據被篡改,因數據量較大,篡改后的數據很難發現,為后續試壓段焊口核對帶來諸多困難。線上互評/復評實現后,各單位均通過線上維護各自數據,修改數據需向管理員申請并留下修改痕跡,從而有效規避了數據篡改的風險及錯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