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趙濤 左潔 李維振 許兆林 朱玉雙(. 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廠,陜西 西安 7000;
2.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質學系,陜西 西安 710069)
三角洲相儲集層作為僅次于河流相的儲集層在我國開發儲量中占比較大,是我國油氣資源的重要載體之一,因此為了便于三角洲相儲集層的進一步挖潛,該類型儲集層中的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問題亟需解決。安塞油田H 區油藏已經進入中高含水期,現有劃分至小層的六級1劃分體系已不能適應油藏開發研究的需求,急需進一步細分小層,研究小層內的儲量動用、水淹情況。因此,運用單砂體劃分的理念,進一步細分小層,精細研究注采對應關系,分析單砂體下的儲量動用情況,挖潛長6油藏動用潛力將成為油田進一步生產開發的重點[1-3]。
安塞油田H 區地處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屬于淺水三角洲前緣沉積背景。該區長6油藏原始地層壓力9.6Mpa,飽和壓力6.27MPa,地層飽和壓差3.33MPa,壓力系數0.7~0.8,屬于低壓油藏,由于巖性致密、非均質性強,儲層物性差,導致油藏油水分異差,無油水界面,油藏完全受上傾方向致密層或砂體側變帶所控制,形成了典型的彈性驅動巖性油藏。
晚三疊世湖盆演化從長10到長1經歷了早期的初始沉積、加速擴張至鼎盛、再到萎縮直至消亡。長6期,湖盆穩定建設,東北部三角洲大規模進積,發育多支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研究區在北東向物源供給下,具淺水三角洲特征。
研究區主要發育灰色、灰綠色細到粉砂巖,灰黑色、黑色泥巖,常見交錯層理和沙紋層理,以及淺水沉積標志,指示了淺水三角洲沉積環境。巖石類型以細粒長石砂巖和巖屑質長石砂巖為主,高長石含量,低石英含量,巖屑最少,砂巖分選中等-好、磨圓較差,未經歷較長距離搬運沉積,水體攜帶沉積物的能力相對較弱,指示了物源較為穩定,屬三角洲前緣的相對細粒的沉積。根據巖心相和測井相識別,在研究區識別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席狀砂、天然堤、分流間灣等沉積微相。
研究區砂體發育相對較好,屬多條水下分流河道砂體順北東-南西向發育而形成的連片疊置、縱橫廣布的砂體發育形態,在研究區近物源部分,多以網狀和寬條帶狀產出,在經歷了研究區中部水下分流河道連片疊置交匯,水動力相對減弱引起卸載后,至遠物源地區砂體呈現窄條狀或者朵狀的分布形態,分支河道數目較多,繼續向前延伸,直至入湖。
研究區砂體結構主要分為以下幾類:(1)復合水下分流河道砂體;(2)復合河口壩砂體;(3)水下天然堤砂體;(4)前緣席狀砂。研究區砂體結構類型具有顯著特征。
復合水下分流河道砂體:該類砂體結構由多個單一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組成,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在垂向和縱向形成復雜的空間疊置接觸關系,形成剖面上所見的“頂平底凸”透鏡體。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為研究區主力骨架砂體,因此發育十分廣泛,砂體發育厚度較大,平面分布較廣。
復合河口壩砂體:該類砂體結構在研究區發育相對前者明顯大幅減少,主要是由于淺水三角洲沉積環境所致,但復合河口壩砂體發育時,可在剖面上見到“頂凸底平”的砂體形態。
水下天然堤砂體:在可容納空間較大時,水下天然堤將發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側翼位置,且多為上端,該類型砂體主要由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組成,測井曲線表現為高GR 和薄層的齒化鐘形。該類型砂體整體相對較薄,正旋回相對較多,局部為漏斗型反旋回,發育于水下分流河道邊部,屬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間灣之間的過渡砂體。
前緣席狀砂:前緣席狀砂在研究區發育規模進一步減小,由于前緣席狀砂由于河口壩沖決進積形成,具有厚度很薄,粒度很細的沉積特征,在剖面上,多為低幅的指狀,類似于溢岸沉積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緣接近前三角洲位置,由于多與泥巖互層或被鈣質膠結,易形成滲流屏障。
研究區單砂體空間復合疊置和接觸關系復雜,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水下天然堤、前緣席狀砂、分流間灣細粒沉積等5類構型要素,此外,構型要素受到沉積物供給和可容納空間之間相互關系的約束,將產生多種類型的單砂體組合模式。本次研究將以單砂體構型要素的垂向疊置關系和側向接觸關系兩大類來進行分析。
2.1.1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垂向疊置
本文病例提示,部分身體健康的成人細菌性腦膜炎患者的臨床表現可能并不典型,無明確的感染源,容易誤診,必須盡早行腦脊液常規及細菌培養檢查,并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垂向疊置關系是在研究區最為豐富的,為兩期單河道砂體的垂向切疊,在基準面下降時,由于砂體疊置和削截產出增加,呈現出縱向的切疊和疊加式,易形成高能削截式砂體和低能削截式砂體。
2.1.2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和單一河口壩砂體垂向疊置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和單一河口壩砂體在垂向的疊置樣式分為兩類:“壩上河”和“河上壩”。其中“壩上河”的疊加方式為低可容納空間下三角洲快速進積,已經沉積的河口壩砂體收到水下分流河道沖刷侵蝕,僅留下漏斗形下部,在其上,新一期的單一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疊加、覆蓋形成。“河上壩”的疊加方式為高可容納空間下三角洲進積產物,單一水下分流河道沉積末尾之上疊加完整河口壩砂體,但該類疊置方式較少。
2.1.3 單一河口壩垂向疊置
該類單砂體疊置樣式在研究區分布規模較少,由于研究區屬淺水臺地型湖泊三角洲前緣沉積,無明顯水下坡折,那么水下分流河道將以較快速度向湖盆推進,對前期砂體的沖刷侵蝕作用較強,而且,由于水體較淺及波浪作用,河口壩易被侵蝕減薄,形成的復合河口壩砂體不易保存,多被一定程度上侵蝕,保留較為殘缺。
2.1.4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天然堤垂向疊置
該類單砂體疊置樣式出現于下部為一期單一水下分流河道而上部為另一期單一水下分流河道邊部發育的水下天然堤砂體,厚度較薄的水下天然堤砂體直接覆蓋在水下分流河道砂體之上,剖面上可以見到“下厚上薄”的兩端透鏡體垂向疊置。
2.1.5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緣席狀砂垂向疊置
2.1.6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間灣細粒沉積單元垂向疊置
該類可以視作單一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孤立式發育,由于上一期單河道砂體的改道或者遭受侵蝕,留下單一水下分流河道,但在縱向上是以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間灣細粒沉積單元垂向疊置為表現。
2.2.1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側向接觸
兩條單一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在平面形成側向接觸關系,收到河道寬厚比影響將產出對接式、側切式、替代式等接觸關系。
2.2.2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單一河口壩側向接觸
該類型的側向接觸關系在研究區規模較少,多為河口最前端,殘余的窄條帶狀單一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和鄰近的單一河口壩砂體產生側向接觸關系,為低能沉積環境下水動力十分緩慢時的沉積形式,但該類型的側向接觸關系發育于河道中部,泥質沉積相對較少時,進積緩慢,但未受到泥質和粉砂質沉積形成的構型界面影響,砂體間具有一定程度的連通性。
2.2.3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天然堤側向接觸
該類型接觸關系相對較多,由于水下天然堤多形成與河道邊部,起到水下分流河道側翼的作用,屬于砂質沉積和泥質沉積的過渡階段,巖性多為粉砂質或者泥質,易形成堤岸接觸樣式。
2.2.4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緣席狀砂側向接觸
該類型在研究區發育位置主要以分支河道末端為主,因為在分支河道末端,水下分流河道早已擺脫了縱橫交匯的強水動力混雜階段,已經進入弱水動力沉積的沉積末期,此時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和薄的前緣席狀砂在側向搭接,具備了較為微弱的連通性,但不易形成同一類流動單元。該類接觸樣式在平面上多稱之為替代式,即幾乎可以說是由單一水下分流河道替代另一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后的表象。
2.2.5 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間灣細粒沉積單元側向接觸
該類型在平面上為單一水下分流河道末端留下的分支河道樣式產出,窄而細的單一水下分流河道已無法與其他砂質沉積的砂體結構樣式側向接觸,只能以與泥質為主的細粒沉積單元共生為表現形式,多分布于水動力條件較弱的水下分流河道邊部為主的較為局限位置,低能環境,沉積緩慢,細粒沉積物伴生落淤,共同形成了平面上所謂的分流間灣接觸樣式。
研究區發育淺水三角洲前緣沉積亞相和以水下分流河道為主的5類沉積微相。砂體結構類型以復合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復合河口壩砂體、水下天然堤、前緣席狀砂四類為主。單砂體級別構型要素空間關系研究中,以構型要素垂向疊置關系和側向接觸關系兩大類為主,分別識別出6類單砂體垂向疊置關系和5類單砂體側向接觸關系,對研究區剩余油挖潛提供了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