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姣,夏華敏,梁 磊,黎斌怡,朱星昊,蔣士卿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蔣士卿教授出身中醫世家,是河南省名中醫,博士研究生導師。其在30余年的臨床診治中對中醫治療腫瘤有獨到的見解,在各種腫瘤的中醫診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種疾病中均位居前列。現代醫學治療腫瘤,早期通過手術達到根治;而中晚期則需要采用放化療、靶向、免疫等延長生存期。腫瘤屬中醫“積病”范疇,中醫藥在腫瘤的治療中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優勢。筆者有幸跟隨蔣教授學習,收獲頗多,現將蔣教授扶陽補土法治療晚期惡性腫瘤的經驗總結如下。
《靈樞·百病始生》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脾胃論》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張元素認為:“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以上均表明古代醫家已經對腫瘤的病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認為腫瘤的發生是由于正氣不足、脾腎陽虛導致陰邪結聚體內而形成,因此以扶陽補土為治療大法。
1.1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 《難經·五十五難》云:“積者,陰氣也。”《靈樞·百病始生》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卒然外中于寒……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說明寒邪是導致積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陽氣的溫煦才能正常維持,精氣血津液在人體的輸布也需要陽氣的推動才得以正常運行。若人體的陽氣不足,溫煦推動能力減弱,寒性凝滯,精血津液凝結阻滯,日久不通,從而導致積病的產生[1]。
1.2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脾胃位居中焦,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等生理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脾胃水谷納運相得,才能不斷地化生精氣;脾胃氣機有序升降,則五臟得以安和。若脾胃虛衰,胃不能正常受納、腐熟飲食水谷,則食欲下降、氣血生化乏源;脾不能正常運化、輸布水谷精微,則五臟六腑失于濡養;脾胃升降失常,當升不升,當降不降,則氣機運行失于常道;氣機不暢,運化失常,氣血逆亂,從而產生各種疾病,甚至導致腫瘤的發生。
2.1 重視先天之本 腎為先天之本,腎內蘊涵元精元氣,五臟六腑之精皆儲藏于腎中。五臟六腑之精的充盛依賴于腎精的充足;臟腑之氣、經脈之氣以元氣為根,也依賴腎氣的充盛[2]。李中梓曰:“治先天根本,則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壯水之源,以制陽光;火不足者……益火之主,以消陰翳。”蔣教授認為,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五臟六腑的正常運行,氣血津液的正常轉化,氣機的有序升降,以及整個生命活動,都依賴腎陽的溫煦作用。腫瘤患者以陽虛為多見,腎陽虛衰會導致體內痰濕瘀毒等病理產物的產生及堆積。因此,在腫瘤的治療中,尤需重視先天之本——腎。蔣教授常以溫腎陽為主,通過溫法使氣血流通;采用四逆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陽和湯為主方,同時配伍淫羊藿、菟絲子、補骨脂、巴戟天、仙茅、肉蓯蓉等溫補腎陽藥物溫腎助陽。對陽虛較甚者,常以附子、肉桂、干姜等大辛大熱之品扶助腎陽;同時對氣虛、陽虛者,在溫陽的同時配伍少量的滋陰藥物,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2.2 兼顧后天之本 《脾胃論》曰:“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人身之本——元氣的化生源于脾胃之氣的不斷充養,脾胃受損,則元氣虛衰,百病由此而生。《景岳全書》也有“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強調了脾的不足與腫瘤的發生關系密切。因此,蔣教授在治療腫瘤時不忘顧護脾胃之氣,脾胃功能健旺,則氣血化生源源不斷,從而使人體正氣旺盛,以抵抗外邪。常用四君子湯、黃芪建中湯等健脾胃,同時配伍理氣醒脾之陳皮、砂仁,使補而不膩,滋而不滯;配伍雞內金、麥芽等改善食欲以增強脾胃之氣。
2.3 扶先天之腎陽,補后天之脾土 從歷代醫家的診治經驗來看,陽痿則病,陽衰則危,陽亡則死。蔣教授認為,腫瘤患者中因陽虛者十占八九,人體皮毛肌腠,經脈官竅,五臟六腑,都需要陽氣的溫煦[3]。由此可見,扶陽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性。治病用藥時要謹記不可傷及陽氣。正如《景岳全書》曰:“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而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腎為先天之根,脾為后天之本。后天無先天而不生,先天無后天而不立,二者相互資生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因此,蔣教授治療晚期惡性腫瘤常用扶陽補土法。
患者,男,60歲。患者2005年3月確診背部脂肪肉瘤并多發骨轉移,后行手術治療。2005年6月1日初診時癥見:背部時有疼痛,夜間痛甚,惡寒,雙下肢乏力,納一般,眠可,時有便溏,每日1次,舌淡暗,苔薄白,舌下脈絡輕瘀,脈細。西醫診斷:背部脂肪肉瘤;中醫診斷:積病;辨證屬陽虛寒凝,氣虛血瘀。治法:溫陽散寒,祛瘀通絡。處方:陽和湯加減。組成:熟地黃30 g,鹿角霜15 g(先煎),炒芥子20 g,肉桂10 g(后下),麻黃10 g,干姜10 g,黃芪50 g,制附片10 g(先煎),淫羊藿10 g,大蜈蚣3條(研沖),三七粉6 g(沖服),徐長卿30 g,制南星10 g(先煎),黨參15 g,白術30 g,茯苓30 g。10劑,水煎服,每日1劑,配合中成藥小金膠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2005年6月13 日二診,訴畏寒、乏力減輕,仍有背部疼痛,大便溏,舌脈同前。守上方增制南星為15 g,大蜈蚣4條(研沖),黃芪60 g,繼服10劑,小金膠囊照前法繼服。患者堅持來診,予以陽和湯加減,并配合小金膠囊,癥狀緩解明顯,背部偶有疼痛,余無不適。患者堅持口服中藥至2019年6月22日來診,仍有背部疼痛,余無明顯不適,舌淡暗,苔薄白,舌下脈絡輕瘀,脈細。處方仍以陽和湯加減:熟地黃50 g,鹿角膠15 g(烊化),麻黃12 g,炒芥子30 g,干姜20 g,肉桂15 g(后下),甘草片10 g,砂仁15 g(后下),黃芪180 g,大蜈蚣粉10 g(沖服),制南星30 g(先煎1 h),細辛10 g,三七粉10 g(沖服),制附片10 g(先煎1 h),蜂房15 g,羌活15 g,徐長卿30 g,黨參15 g,白術30 g。15劑,水煎服,每日1劑。
按語:脂肪肉瘤屬于軟組織肉瘤的一種,屬惡性腫瘤。西醫治療療效不佳,復發率高,預后較差。患者脂肪肉瘤術后,多發轉移,病屬晚期,以腎陽虛為本,以寒凝、痰瘀膠結為標。患者堅持服藥14年,處方以陽和湯加減,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功效,重在扶先天之腎陽;配伍四君子湯以健脾,重在補后天之脾胃;配合中成藥小金膠囊散結消腫,化瘀止痛。諸法合用,療效較為明顯,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