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容美,黃樹林,唐喜玉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230012;2.安徽省蕪湖市中醫醫院,安徽 蕪湖241000)
胃腸功能紊亂多表現為上腹疼痛、脹滿不適、反酸、噯氣、食欲不佳、惡心、嘔吐、大便習慣改變等癥狀,病程長,時輕時重,反復發作,是臨床最常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腸易激綜合征。門診中胃腸功能紊亂患者多伴有精神情志因素,以抑郁及焦慮為主,患者病情會隨情緒的變化而發生改變[1]。隨著社會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本病臨床發病率也逐漸增加。胃腸功能紊亂歸于中醫“胃脘痛”“泄瀉”“便秘”“胃痞”等范疇。
唐喜玉,教授,安徽省名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室指導老師,擅長治療消化系統危急癥及慢性疑難病證,強調整體觀和辨證論治,重視后天脾胃的調攝。唐喜玉教授臨證時,急危重癥急以“補虛瀉實”,慢性疑難病緩以調理脾胃,嘔血便血重視益氣攝血和止血而不留瘀,慢性腸病則內外并舉、多途徑給藥,功能性疾病采用心身同治。其先后研制院內制劑和協定處方10余種,經臨床應用多年,療效顯著。
唐教授認為胃脘痛的病因多為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等,病變部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其基本病機為胃氣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泄瀉的基本病機為脾虛濕盛,濕困脾土,導致腸道功能失常。本病患者初期多由外邪、飲食、情志所傷,病久傷正,脾胃虛寒,導致胃脘疼痛。肝與情志關系最為密切,長期肝氣不舒導致肝氣郁結,橫逆乘脾,脾運化水濕功能受損,升降失調,腸道氣機不暢,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導致泄瀉。清·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泄瀉》提出久患泄瀉,“陽明胃土已虛,厥陰肝風振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濕勝則濡泄。”
目前西醫對本病的發病機制并不明確。有研究認為,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病與內臟高度敏感、胃腸蠕動功能障礙、腦腸軸相互作用及精神心理因素有關[2]。作息習慣不規律、飲食不能定時定量也極易導致胃腸蠕動功能紊亂[3]。
患者,女,32歲,2019年2月25日因上腹部不適反復半年余來唐教授處就診。主要表現為胃脘部及兩脅隱痛不適,有疑病心態。大便偏稀,每日1~2次,便前腹痛、便后痛減,后背感覺僵硬、脹痛,納食不香,口苦咽干,體倦乏力,神疲懶言,入睡困難、睡后易醒、夢多。舌質淡,苔微黃,脈稍弦。2018年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膽胰脾B超提示肝臟血管瘤可能,慢性輕度膽囊炎;腸鏡正常。問診中主訴較多,宗氏測評提示焦慮伴抑郁。西醫診斷:胃腸功能紊亂;中醫診斷:胃脘痛,泄瀉。辨證:肝郁脾虛證。治則:調和肝脾,健脾和胃。治療方法:復方參術健胃膠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經驗方痛瀉要方加味,組成:薏苡仁20 g,炒白芍、金銀花、茯苓各15 g,焦白術、葛根、藿香(后下)、六神曲各9 g,陳皮、防風、厚樸各6 g,黃連片5 g。5劑,每日1劑,水煎400 m L,分2次口服。2019年3月4日復診,患者訴周身乏力、焦慮不安、后背僵硬有緩解,睡眠仍欠佳,腸鳴腹痛減輕,大便稍稀,每日1次。舌淡,苔薄白,脈平和。給予經驗方和胃安神方加減,組成:黨參片、枳殼、炒谷芽、茯苓、茯神、炒白芍各15 g,厚樸、郁金各10 g,焦白術、六神曲、首烏藤、葛根各9 g,陳皮、蘇梗各6 g。7劑,每日1劑,水煎400 m L,分2次口服。給予參術益腸丸(院內制劑,每袋30 g,由黨參片、白術、茯苓、山藥、葛根、烏梅各10 g,陳皮、防風、黃連片、甘草片、白豆蔻各5 g,芡實、蓮子、炒白芍各15 g組成)口服,每次10 g,每日2次,餐后服用。治療3周。療程結束后隨訪,患者癥狀明顯改善。
按語:患者病程反復半年余,初診時胃脘及兩脅隱痛不適,大便偏稀,便前腹痛、瀉后痛減,舌淡苔微黃,脈稍弦,為典型的肝郁脾虛型,治以調和肝脾、健脾和胃。唐教授擁有多年臨床經驗,其中“復方參術健胃膠囊”(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是由唐教授研制的院內制劑,由黨參片、炒白術、茯苓、陳皮、炙甘草、制半夏、干姜、桂枝、炒白芍、紫蘇梗、海螵蛸、炒麥芽、炒谷芽、黃連片組成。方中黨參片、白術、茯苓、桂枝、干姜、炙甘草健脾,陳皮、制半夏、紫蘇梗理氣和胃,海螵蛸制酸止痛,炒白芍緩急止痛,炒麥芽、炒谷芽消食化積,諸藥合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消導、調和肝脾之效。痛瀉要方又名白術芍藥散,出自《古今醫統》卷三十五加味。本方證多為脾虛肝旺之泄瀉。憂思惱怒之時,氣機不暢,肝氣失于條達,木乘土,脾胃受損,運化失常,致水谷不歸正化,下趨腸道而為泄瀉。治療以補脾柔肝、祛濕為主。《醫方考》中言:“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其特點是瀉必腹痛。方中白術苦溫,補脾燥濕,為君藥;白芍酸寒,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與白術配伍,為臣藥;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脾和胃,為佐藥;防風升清止瀉,為脾經引經藥,故為佐使藥;白術補脾,白芍柔肝緩急,二者相配,土中瀉木,共奏補脾柔肝之效;防風具升散之性,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氣。唐教授在痛瀉要方原方基礎上加味,應用薏苡仁、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藿香、厚樸、六神曲消除脹滿,黃連、銀花、葛根清熱燥濕止瀉。復診時患者后背僵硬有所緩解,睡眠仍欠佳,腸鳴腹痛減輕,大便稍稀,唐教授基于“胃不和則臥不安”,開具經驗方“和胃安神方”。該方具有理氣健脾、寧心安神的作用。和胃安神方原方為黨參、枳殼、炒谷芽、何首烏各15 g,厚樸、郁金各10 g,焦白術、六神曲、首烏藤各9 g,陳皮、紫蘇梗各6 g。該患者有便溏癥狀,去何首烏;眠差多夢,加茯苓、茯神以寧心安神;后背脹痛,加葛根以解肌;脅痛加炒白芍柔肝止痛。同時患者腹瀉癥狀控制,換用唐教授經驗方參術益腸丸口服,對久泄之人,丸劑服用方便,以繼續鞏固療效。方藥組成以痛瀉要方合參苓白術散加減,意在調和肝脾。方中白豆蔻辛溫、行氣暖胃、健脾燥濕,蓮子、芡實安神寧心、固腎益精止瀉,合烏梅澀腸止瀉,黃連、葛根清熱燥濕止瀉,補中有清,平和藥性。本方在調和肝脾的同時,兼調脾、腎,兼顧寒溫,以達治本為主、標本并治的效果。唐教授認為泄瀉不宜輕用補澀,久泄雖纏綿時日,但濕邪未盡,亦不可因久泄必虛,或急于求成,忙于補澀,以免“閉門留寇”。
人體生命活動有賴于脾胃輸送的營養物質,脾胃被稱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脾胃虛則百病生”。臨床認為脾胃病與情緒有著密切的聯系,唐教授強調身心同治,在用藥治療的同時,也要調節情緒,保持心情舒暢;同時要增強體質,在飲食方面注意避免不潔食物,節制飲食,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