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理
(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域出現疼痛的一種疾病[1]。坐骨神經痛常因受鄰近病變組織的壓迫或刺激,產生沿坐骨神經通路的腰部、臀部向股后、小腿外側和足外放射性疼痛,疼痛以持續性鈍痛為主。本病屬中醫“腰痛”范疇。針刺代秩邊治療坐骨神經痛是我國針灸泰斗師懷堂的經驗。本文介紹圓利針深刺代秩邊治療坐骨神經痛驗案2則,分享如下。
(1)代秩邊定位 患者側臥,雙腿伸直后,上腿屈髖屈膝,軀干部稍向前胸傾斜。以同側髂前上棘和股骨大轉子兩點間距離為邊長,向臀部做一等邊三角形,兩邊相交處的頂點即為本穴。
(2)代秩邊操作 以針刺身體左側代秩邊為例,囑患者右側臥,頭、頸、胸、腰、背保持直立,右腿伸直,左腿髖屈曲90°度,平放于右膝胭窩上端,定位左側代秩邊;取0.8 mm×15 mm 圓利針常規消毒,醫者保持針體與床面垂直,快速進針,患者感知得氣后(有觸電感向足部放射),再強刺激3次,緩緩出針。
(1)患者,女,69歲,2019年4月2日初診。主訴:間斷腰困、腰痛1年?;颊?年前出現腰困、腰部隱痛,發作時予以風濕膏緩解。近日因勞累上述癥狀加重,偶發左小腿后側麻木,走路感覺腰部無力。腰椎X 光片顯示: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L3~L5段椎間盤有膨出;腰椎部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椎間隙可見不同程度狹窄。查體:L3~L4椎旁壓痛(+),左側較重;腘窩壓痛(+)。西醫診斷:腰椎間盤突出;中醫診斷:痹證。治療:選取腎俞、大腸俞、腰陽關、左側委中及代秩邊。先針刺代秩邊,醫者右手持針,針體與床面垂直,快速進針,得氣后強刺激3次,緩緩出針;其余穴位常規針刺。針刺后患者即感腰部輕快,如釋重負;二診已基本恢復。
(2)患者,男,45歲,2019年3月5日初診。主訴:腰部與右下肢疼痛7 d?,F病史:患者7 d 前因搬重物扭傷腰部,出現腰痛伴右下肢游走性疼痛,右側小腿外側出現麻木、劇烈疼痛,咳嗽后尤甚,家屬攙扶下可勉強行走。查體示:腰體僵硬如板狀,L4~5椎旁壓痛、叩擊痛;L4棘突右偏并后凸;L5椎體右側壓痛;右側沿坐骨神經痛;雙側“4”字實驗(-)。腰椎MR:L3~4、L4~5椎間盤膨出,神經根受壓。腰椎X 光片顯示:骨質增生。西醫診斷:腰椎間盤突出;中醫診斷:痹證。治療:選取腎俞、大腸俞、腰陽關、委中、代秩邊。先針刺右側代秩邊,醫者右手持針,針體與床面垂直,快速進針,得氣后強刺激3次,緩緩出針;其余穴位常規針刺。針刺后患者可下地行走,肢體麻木減輕,治療3次后徹底緩解。
坐骨神經痛保守治療包括傳統針灸[2]、溫針灸[3]、中藥[4]等,均有一定的療效。坐骨神經痛病機多為痰濕、瘀血阻滯血脈及經絡,常規針刺及中藥治療常難達病灶。當人體側臥時,代秩邊正位于坐骨神經的體表投影,以圓利針深刺代秩邊,可直達病所,直接刺激坐骨神經干[5],發揮較強的透邪通絡作用。同時,圓利針針身粗大,刺入機體后,對局部的肌肉、筋膜有一定的擠壓作用,可放松局部痙攣的組織,從而止痛[6];針刺代秩邊時,針感傳至腳下才能發揮療效。大腸俞、腎俞、腰陽關可補腎助陽、疏通局部氣血;“腰部委中求”,委中為足太陽膀胱經合穴,可疏通足太陽膀胱經經氣。圓利針深刺代秩邊治坐骨神經痛療效確切,但對部分坐骨神經痛重癥患者,還應聯合其他治療方法以保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