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熙圓,耿 雙,金 紅,陳 穎,孫 振,張 敏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130021)
失眠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中醫稱為“不寐”,屬神志病范疇,其臨床表現為入睡困難、睡后易醒或醒后不易入睡等,《靈樞·大惑論》云:“夫衛氣者,晝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陰陽失衡則衛陽不入于陰,故不寐。長期睡眠障礙易引發緊張焦慮、代謝異常、心腦血管疾病等,對健康危害極大[1]。西醫臨床治療本病以口服藥物為主,但其毒副作用大,患者依從性較差。近年來針灸治療等便捷式外治療法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青睞[2]。便捷式外治療法是指運用簡單便捷、治療效果顯著的外治法,如穴位埋線、皮內針等,作用于相應的腧穴或施治部位,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治法施治后對患者日常活動影響較小,可縮短在院治療周期,減少患者來院治療頻率,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生活,尤其適用于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學生及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同時該治法可提高患者主動參與能力度,依從性較好。
穴位埋線是傳統針刺在新時代下發展變化而來的一種新式針灸療法。穴位埋線療法以中醫針灸學為理論基礎,根據腧穴皮下脂肪深淺,選取規格適當的可吸收性外科縫線或羊腸線埋于穴位、皮下,利用異種蛋白對人體產生的刺激,通過經絡傳導產生經氣感傳效應,同時具有刺激時間持久的特點,產生等同于針刺“靜留針”的得氣效果,以達到刺激腧穴、催發經氣、調節臟腑陰陽的目的[3]。李偉鴻等[4]采用埋線療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取雙側神門、心俞、脾俞、腎俞、三陰交等腧穴,2周埋線1次,療程為1個月。結果顯示,穴位埋線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效果優于普通同穴針刺與口服復方棗仁膠囊,可以降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改善睡眠質量,延長夜間睡眠時間。田阡陌等[5]在面部淺筋膜及體穴進行周期階段性加穴埋線以治療女性亞健康失眠,初期五臟俞、膈俞埋線,2周后面部皮下淺筋膜埋線,4周后選取五神加膈關埋線,6周后督七針埋線,治療8周結束時和治療接受后8周PSQI總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后兩個月隨訪,總有效率為85.0%(34/40),表明埋線治療女性亞健康失眠具有良好的長遠療效。張海峰等[6]觀察頭穴埋線對失眠患者PSQI的影響評價穴位埋線療法對失眠的療效,埋線組將羊腸線埋至百會、神庭、雙側風池等穴位皮下組織或肌肉內,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針刺組針刺百會、神庭及雙側內關、風池、三陰交,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每周3 次,4 周為1 個療程。結果顯示,1個療程后,兩種方法對PSQI的總體改善沒有明顯差異,但埋線組在改善患者入睡時間方面優于針刺組。
皮內針療法又稱埋針療法,是將特制針具固定、埋置于皮下靜置一定時間,持續刺激施治腧穴以達到治療的目的,臨床現多采用一次性撳針按壓于皮下靜置[7]。皮內針療法是皮部理論與經絡腧穴理論結合的產物,腧穴是經絡之氣輸布體表之處,將皮內針置于腧穴皮下,可以通過皮部激發十二經脈之氣,達到調和陰陽和臟腑的目的[8]。皮內針多見于耳穴療法,耳穴療法為全息療法的集中體現之一[9]。梁肖媚等[10]采用耳穴撳針治療老年原發性失眠,撳針置于神門、交感、皮質下、心、脾、腎、垂前等穴,每日按揉3次,每次約1 min,治療1個月后,總有效率高于給予艾司唑侖片睡前口服,表明耳穴撳針治療老年原發性失眠效果明顯。羅美鳳等[11]采用耳穴貼壓治療肝火擾心型頸性失眠,用王不留行籽貼壓頸椎區、神門、心、皮質下、肝、枕,每日按壓4~5次,每次2~3 min,配合清淡飲食及情志調理,4周后發現耳穴治療能夠顯著改善肝火擾心型頸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董巧云等[12]觀察耳穴壓豆治療圍絕經期失眠的療效,觀察組于神門、皮質下、心、交感、腎、肝、內分泌等穴位貼壓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壓3~4次,每次1~2 min,配合穴位按摩、飲食及情志護理,對照組予常規飲食、情志、用藥等護理,治療10 d后發現,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耳穴壓豆治療失眠效果顯著。另外,皮內針亦選取體穴施治,李春香等[13]選取背部、頭部及脾胃經腧穴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結果顯示,睡眠改善方面撳針組療效明顯優于常規針刺。
穴位貼敷療法即選取特定的膏方,貼敷于穴位上,使藥物經皮吸收或拔邪外出[14],刺激腧穴的同時滲透藥物以達到雙重治療的目的。徐靜茹等[15]將吳茱萸、酸棗仁、黃連、肉桂等藥物制成藥餅于睡前貼于兩側涌泉、神闕,次日早晨取下,每周3次,治療2個月。結果顯示,穴位貼敷組總有效率達到96.36%,高于口服艾司唑侖片組,且治療后穴位貼敷組PSQI評分明顯降低,表明穴位貼敷治療失眠療效安全可靠。穴位貼敷膏方因人而異,貼敷時應注意避免過敏,眾多膏方加減很難形成一個固有標準,但其相對于口服西藥治療,不良反應較少毋庸置疑[16]。
穴位注射療法是傳統中醫理論與經絡腧穴理論相結合的新式療法,在針刺、腧穴、藥物三者共同作用下,注射入腧穴內的藥物通過經絡輸送至人體各部,達到調和臟腑氣血陰陽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操作時選取適當的一次性注射器,辨證取穴,選取腧穴避開眼等體表腔隙性器官,用注射針管吸取一定量的皮下注射液,穴位嚴格消毒后,緩慢進針,回抽無血,即可注射,注射完畢后緩慢出針,用棉球按壓針孔。王聲豪等[17]取安眠皮下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療失眠患者60例,每周1次,連續治療2 周,結果顯示,60 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6.67%。黃椿等[18]辨證選取耳穴行耳穴壓豆治療,聯合維生素B12注射液在豐隆穴位注射以治療痰熱內擾型失眠,治療2周后,患者夜間睡眠時間能持續達到6 h以上,睡眠質量良好。龔媛媛等[19]通過在風池注射0.9%氯化鈉溶液治療老年性失眠,每側注射2 mL,注射后輕輕按揉2~3 min,每日1次,5 d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有效率明顯高于口服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的對照組,表明風池注射0.9%氯化鈉溶液治療失眠不僅操作簡單,且療效顯著。
拔罐療法是傳統針灸學的治療方法之一,古又稱角法[20],是以制造罐內負壓等物理現象為操作手法,使罐吸附于體表或腧穴的局部,至該部位皮膚充血甚至瘀血,從而促進身體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21]。隨著現代化診療技術的發展,罐的種類越來越多,除了常見的玻璃罐外,還衍生出便攜不易破碎的易罐,以及操作方便的真空抽氣罐等。茍洪娟等[22]采用真空拔罐法治療脾胃不和型失眠癥48例,于臨睡前分別拔于中脘、氣海、心俞、胃俞、足三里等腧穴,留罐10 min,每日1次,連續治療2 周,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93.75%??梢姲喂蘅梢源甙l脾胃之氣,調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失眠是臨床及生活中的常見疾病,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失眠患病率不斷增高,嚴重者會造成身體功能紊亂,對其健康及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尋找毒副作用小、安全綠色、健康便捷的治療方法已經成為治療該病的發展趨勢。針灸治療該病形式多樣,效果顯著,既緩解了西藥毒副作用的影響,又避免了中藥口感差、服用困難的缺點,適應了廣大施治群體。但針刺種類繁多,個體差異明顯,很難形成統一標準,其機制研究亦不夠深刻,在以后的研究過程中應溯本求源,充實理論研究,為該診療方法提供更有利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