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12日文章,原題:紅色教育溫故知初心《聯合早報》去年11月走訪著名紅色旅游和紅色教育基地——貴州遵義,發現橫跨各年齡層面的游客眾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培訓也在當地如火如荼展開。
市區的遵義會議會址,周邊街道寬敞整潔,商鋪林立,茅臺酒瓶隨處可見,酒文化氛圍濃郁。游客以團客為主,也有家長牽著年幼小孩的手,漫步陳列館中認識長征和遵義會議歷史。
據遵義會議紀念館原館長雷光仁觀察,紅色旅游和紅色教育近年更受推崇重視。旅游帶有文化內涵和教育性質,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比過去熱絡得多,也很有成效。
貴州因多山地形,交通和經濟發展長期受阻。2015年成為中國西部首個“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后,貴州揮別過去的不便利,經濟發展增速,更多游客來到遵義。
雷光仁說,隨著高速公路、高鐵的開通,遵義會議紀念館的游客人數與過去相比翻倍增長。在他擔任館長的年代,“一天7000多人就很不得了了”。如今,紀念館每天迎接上萬游客。“(2019年)國慶長假高峰日每天將近5萬人。7天長假約20萬人次。”
大批游客的到來意味著商機,大批在外打拼的農民工也順勢返鄉創業。制作藤編40多年的馬毅受訪時,遠處傳來(實景演出)《婁山關大捷》的隆隆炮火聲,聽在當地民眾的耳里不是噪音,而是“當當”的銅板聲。
馬毅告訴記者,婁山關以前游客不多,一年只有幾千人。當時藤編師傅制作一張藤椅才掙90元。缺乏就業機會,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2014年當地公路交通提升,以及兩年后婁山關景區開門,游客隨之涌入,一年數萬人。游客強大的購買力也拉抬藤編師傅的收入,他們現在制作一張椅子可賺取260元。馬毅的公司近兩三年來銷售額每年約400萬元,其中一半由游客貢獻。他感嘆:“如果沒有景區的打造,那一切都是空談。”▲
(作者王緯溫)
環球時報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