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 王蓓
“5年的時間,他們不懈努力,100多萬行代碼,數億個字節,有序排列為專業軟件,成為現代化國防裝備的靈魂。5年時間,他們心無旁騖,刻苦鉆研業務,克服無數技術難題,為公司的軍品科研開發、經濟發展、核心技術形成貢獻大智慧……”1月1日,山西大眾電子產業集團第一研究所軟件室主任劉曉宏對記者說。
新年伊始,就在大家還沉浸在跨年的喜悅氛圍中時,山西大眾電子產業集團第一研究所的技術人員仍忙碌在軍品研發一線。
山西大眾電子產業集團第一研究所軟件室前身是山西大眾電子產業集團第一研究所3室,2015年重組更名。在過去,這個研究室并沒有特別明確的業務方向和主攻領域,而當時做軟件研發的人員技術水平也僅僅停留在淺層。“主要就是定位于編碼,給大系統搞配套。總體單位將模塊分好以后,我們承擔其中幾個模塊,實現部分功能編碼和完成調試,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相對來講比較低。”劉曉宏如是說。
雖說是搞軟件,但是他們這個軟件室的IT人和能夠編寫核心代碼的IT人并不一樣。研究所意識到,長此以往,他們在武器裝備軟件研發過程中始終處于邊緣和從屬地位,非常不利于他們的發展和集團公司在軍品領域的拓展和地位提升。
“必須重新定位,改變這種輔助和從屬地位,想方設法掌握軟件的核心技術。”2015年,機構調整,新任所長張勇信誓旦旦地表示。
重新明確了各個研發室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軟件室被作為一個重點發展關注的科室,發展壯大起來。無論從人員配比,還是年齡結構,軟件室都顯現出了在當下科研人員構成比例中的絕對優勢,這為軟件室主動發力,朝著獨立承研系統級別軟件的方向進軍提供了物質保障和軟硬件基礎。
謀定而后動,內部力量得到積蓄后,軟件室還敏銳地抓住當時軍改契機,找準自己的突破點,開始發力。他們先從現役裝備的軟件定型升級做起,不斷同有關科研機構對接,陸續將某領域85%的型號產品以及全部作業車的軟件研制任務收入囊中,同時,還在新產品新項目研制任務上不斷發力,先后取得三項重點武器裝備項目的研制任務。但是軟件系統不比硬件,看不見摸不著,想從配套單位升級到總體單位并非易事。他們從無到有,不斷學習、摸索,付出了很多。他們主動對標一流,向軍方學習,向軍事科學研究院請教。從一開始的邊緣、從屬地位,到如今的核心、總體單位,最終成為評審會上的焦點、亮點、榜樣,真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通過不斷的努力,軟件室每名科研人員的價值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發揮,從輔助角色逐步進入核心領域。用了三到四年的時間,他們陸續將防空、防化等多兵種的重點型號系統級軟件的研制任務拿下,將防化領域多個武器系統軟件的研制權也牢牢掌握在手中,實現了軟件研制能力水平的新飛躍,更為山西大眾電子產業集團的軍工行業地位以及在有關兵種裝備領域的發展壯大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