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康 李利軍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蘇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給心理學研究以及語言教學帶來了深遠影響。Vygotsky及其同仁們提供了豐富的、生動的理論及方法,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人類思維發展的過程。Vygotsky(1978)的“人文發展發生論的總法則”指出了人文層面發展的首要地位:“人文發展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層面,再是個人層面;首先是人際之間,接著是個人內心之間。同樣的,人由無意注意,到邏輯記憶,再到觀念的形成,所有高級的心智功能都起源于人類之間的真實的關系”(Vygotsky,1978,P57)。
給學習者提供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就會促使他們去思考,并且可以跟他人交流思想。合作學習能夠對學習者的認知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Vygotsky(1962)認為交互活動是發生語言及其他學習活動的重心,他又進一步闡明在學習者的環境中,合作學習不僅影響知識的學習,所有類型的認知發展都會通過與他人的交往而受到推動。他認為應通過分析與他人的交互活動來研究心智能力的發展。
小組互助合作學習(西方國家研究中一般稱Cooperative Learning 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前蘇聯季亞琴科稱“集體教學”),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關于合作學習的定義有很多,但是無論哪種定義,我們不難看出合作學習的共同特征:生生互動合作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取向,學生之間互動合作。當然,還存在以師生互動、教師間互動及完全互動為特征的合作學習。
Gibson(1979)認為所有語言的供給都是借助于社交的媒介。從Vygotsky的觀點來看,語言與思維的發展也是通過人們的社會活動以及介質,不斷地內化發展(Bakhurst 1991:83)。本文從生態學角度探索語言學習,從更實際的角度盡可能避免對語言學習的狹隘理解,即學習即為輸入,也避免了把學習看作是僅在大腦中進行的活動。生態學的觀點是把語言和學習視為學習者和學習者之間的關系,學習者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但這并沒有否認認知過程,而是把認知過程與社交過程結合起來,更強調把語言置于其他的符號體系中,并且作為有機的整體。相信在合作學習理論指導下,營造和諧的學習活動氛圍,通過有效的課堂實踐,激發學習者積極參與的興趣,從而對其創新能力產生一定的、積極的推動作用。
注:本論文研究內容依托于由本人主持的“2012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立項”,編號:SDYC12052。
[1]王坦.《合作學習簡論》.《中國教育學刊》,2002(1).
[2]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M] 教育研究,2002(2).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