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瓊 紀夢然

他致力于鍋爐專業、熱能工程學科發展。他在國內第一個創辦動力機械系鍋爐制造專業,主持創建了中國唯一的壓力可達超臨界壓力的汽水兩相流實驗系統,籌建了我國第一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他主要研究集中在汽水兩相流流型、流型的轉換、沸騰傳熱及兩相流不穩定性,得出一系列新概念及理論模型;出色地進行有應用前景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解決動力工程及核反應堆工程安全問題等工程實際問題。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計委、經委、科委重大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他就是陳學俊。剛剛過去的2019年是陳學俊誕辰一百周年。在他的身上,有著很多身份標簽——著名能源動力科學家,全國政協原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名譽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原副校長……但在他的心中,最可珍貴的“標簽”,依然是一名忠于黨和國家的科研人員。

陳學俊,父親經商,母親是農民,家庭生活并不寬裕,但父母支持子女上學。陳學俊5歲開始讀書,12歲入南京金陵中學,初中只讀一年,由于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被迫休學,后跳級進南京安徽中學讀高中,1935年畢業,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機械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隨學校遷到重慶。在學校里,他參加了嘉陵歌詠團,課余大唱抗戰歌曲,促進學習,鼓舞斗志。
1939年,陳學俊大學畢業后,到重慶中央工業試驗所,從事制造工業鍋爐方面工作。1941年,在貴陽舉行的中國工程師學會上,他宣讀了我國鍋爐制造方面的第一篇論文——《鍋爐制造工藝的研究》。
1944年8月,陳學俊被中央工業試驗所派往美國工廠實習、考察。1945~1947年,陳學俊到美國普渡大學學習。在研究生班上,他的高等數學獲得最高分。他僅用兩個學期就修完了研究生的全部課程,并通過了《蒸氣動力用煤的燃燒》的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在美國工作、學習期間,他親眼看到祖國受人輕視,深深體會到只有國家富強,人民才有出頭之日。
1947年3月,他讀完研究生院博士生的有關課程后,謝絕了教授們的聘請,毫不留戀美國的高薪和舒適生活,毅然回到祖國,決心用自己在國外學到的先進科學技術為國家的動力工業建設貢獻力量。
當黨和國家吹響“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號角時,陳學俊賣掉上海的房產,帶頭舉家遷往西安,成為交通大學西遷時最年輕的教授。
當黨和國家發出“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的號召時,陳學俊又帶頭報名,成為了西安交大第一個參加社教運動的教授。
196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海外廣播,陳學俊代表知識分子暢談“一個大學教授的感受”,向全世界說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
“雖然只有自己的小家庭留在國內,但我并不孤單,黨的陽光照耀了我的心,感到無不幸福。”陳學俊說。
1986年的一天,陳學俊收到了一份特別的信函,那是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發出的通知:“經研究并報請省委,同意陳學俊同志按黨員對待。所在黨組織可吸收其列席黨的有關會議,閱讀有關文件,聽取黨內有關報告。”
手捧著這份函件,陳學俊心緒難平,想起了自己早在1956年就曾鄭重地遞交過入黨申請書,但由于擔任九三學社領導職務的關系,未能如愿,如今按黨員對待,是黨和國家給予的無比信任與關懷,不禁發出“我對共產黨衷心敬佩”的贊嘆。
20世紀40年代,陳學俊赴美留學,中國人備受歧視的情景刺痛著他的心,他暗立誓言,“一定要為中國人爭口氣”。
回國后,陳學俊用所學的先進科學技術,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熱能工程學術刊物,編撰出版了中國第一部燃汽輪機專著,籌建了中國第一個鍋爐專業、第一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
心懷強國夢的陳學俊,幾十年如一日地帶領他的團隊攻堅克難,取得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理論和技術成果,特別是對多相流這一新興學科的拓展研究,不僅促進了動力工程學科的巨大發展,還為我國化工、石油、國防等領域創造了很大的工業應用價值。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陳學俊總能夠立足于世界先進之林。20世紀50年代,他關于“下降流動截面含汽率不總是大于容積含汽率”的新論點。直到8年后,這一論點才為國外學者證實。
20世紀60年代,他發現“液膜倒置”這一重要的兩相流動機理,國外學者6年后才觀察到。20世紀80年代,他建立國內唯一的可工作到超臨界壓力的試驗系統,當時在國外高校也實屬罕見。
在堅持不懈的科學研究中,他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為我國大型電站鍋爐的設計、生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并用于國家主力鍋爐廠的設計和生產中,對電站(包括核電站)鍋爐的安全運行發揮了重大作用。
陳學俊曾言,教育科技工作者要“立大志攀登科學高峰,樹雄心提高教育質量”。
自步入教育領域,陳學俊親授的學生有2500多人,其中6人成為兩院院士。在他“放眼世界,立足國內,一顆紅心,報效祖國”的要求感召下,其指導畢業的博士,絕大部分都安心留在國內工作,出國進修的博士后也都如期回國。
1980年,陳學俊出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大力提倡向國際先進科學技術學習,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他率領西安交大代表團赴瑞士,與第一個西方國家大學——洛桑高等工業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又與美國邁阿密大學清潔能源研究所建立科研合作,組織了西安交大第一個國際學術會議。
1982年,他被教育部任命為第一個世界銀行中國大學發展項目中國審議委員會副主任兼工程組組長,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1993年,陳學俊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這使他原本就沒有停歇過的腳步變得更加匆忙。他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常以古稀之軀,奔走于城郊鄉野。
“加強內陸河水資源的保護利用”“建設生態經濟系統”“完善農村土地使用制度”“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換”“關注西部貧困地區義務教育”……一條條建言背后,凝結著他對祖國的熱切希望。
“幫忙而不添亂,務實而不表面,獻策而不空談”是陳學俊繼承發揚九三學社“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黨長期親密合作”這一優良傳統的真實寫照,也使其成為九三學社的旗幟性人物。
如今,斯人已逝,謹以其言“把赤城之心全部獻給偉大的親愛的祖國”勵勉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