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葉
非連續性文本是近年全國I卷實用類文本常考查的文本類型,相較于連續性文本而言,它的邏輯性較弱,呈現形式較為豐富,內容上關涉特定事件、事物等,基本是對其的全方位陳述和探究。而在現實生活中,其也被廣泛運用,我們所說的“碎片化閱讀”材料很多時候就是以非連續性文本的方式呈現的,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關系密切,實用性都很強。本文以高考真題為例,探究其解題路徑和應考策略,提升學生的信息梳理、語言概括與表達能力。
一、題型解讀
非連續性文本一般選用至少三則材料共同呈現某一主題,形式采用文字材料或者文字加圖表材料,題目設置為兩道選擇題和一道簡答題。從近幾年的考查趨勢看,兩道選擇題中,一道傾向于考查信息的篩選整合,要求學生關注文本細節,理解句意和句間關系;一道傾向于考查對于文本的整體理解,要求從宏觀的層面著眼把握陳述對象的全面信息,甚至根據文本進行推斷。主觀題更多考查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學生有框架意識,能夠聯系幾則材料綜合思考,再條分縷析進行簡明的表述。
以2019年高考全國I卷為例,第一題考查對相關事件定義的理解把握,題干為“下列不屬于可移動文化遺產‘修復工作的一項”,原文對應句為材料一:“修復是對已經發生變形或變性的遺產進行處理,使之恢復到原有的形態或性質。修復的內容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標本上的一切附著物;二是修補文物和標本的殘缺部分。”學生容易將“修復”工作混同于“保護”工作或者“預防”“治理”,而如果把握了定義,注意到了修復對象為“已經發生變形或變性的遺產”,修復目的為“使之恢復到原有的形態或性質”,修復內容為“清除附著物、修補殘缺部分”,對四個選項進行概念判定,就能一一對應,找出正確答案。
第二題關聯三則材料,A選項考查“預防”這一保護工作的側重點,用“可移動文化遺產的外部環境”概括了文本中“光照度、環境條件、安全、防火和突發事件的準備等方面”這些因素;B選項考查解讀材料二表格的能力,設置具體數值,較為簡單明了;C選項考查紙漿補書機修補法這一具體修復方案的優點,指向原文“既不遮擋字跡又能增強紙張強度”,并予以“對于修復紙張的酸性特別理想”的評價,既要求學生對“去酸方案”和“修復方案”進行辨別,又要求對兩個方案進行效用的了解;D選項考查對材料三的整體把握,是評價性的表述,需要有全面思考的意識。
第三題為探究題,題干設置了一個具體情境,需要學生對三則材料進行串聯思考,有框架意識和關聯思維。題干“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復的檔案文件的受損原因”,涉及“毛里求斯”為第三則材料,涉及“檔案文件”可以關聯材料二“圖書檔案”,又可以關聯材料一“文化遺產”,串聯起來就可以在幾則材料中找到線索。
綜上,連續性文本要考查的是學生對于片段文字的梳理串聯能力、整體思考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要求學生對于關鍵定義進行了解并能進行情境推演,對圖表有基本解讀能力,對信息有篩選和辨別能力,考查學生文本閱讀和表達的綜合素質。
二、應考策略探究
1.把握文本主題
初讀文本,就要通過材料的梳理,迅速弄清文本的主題。我們要關注反復出現的要素,具有豐富的變式表達的要素。甚至,我們可以從提問中去總結概括文本的主題。尤其是主觀題,一般而言綜合性較強,基本是貫穿所有材料的提問,所以這也是探尋主題的一條路徑。
把握文章主題,有助于我們在細讀文本時形成整體意識,不至于思考碎片化。
2.把握材料側重點
非連續性文本圍繞主題做豐富表達,可能是以不同形式如文字、圖表呈現,也可能是以同一事件的步驟過程呈現,或從不同視角出發對某一事物進行評述等。我們在把握文本圍繞什么主題展開之后,就應該迅速搭好文本的解讀框架。
可以從文字來源入手。尤其是摘編自新聞報刊的材料,報道方往往就代表了不同的視角。新聞通訊類文本報道事件具有時效性,材料信息呈現事件較為全面,但是對于事件發生背景、過程細節等可能就不夠詳盡;對于某個事件或者事物的調研報告或者匯編,語言的嚴謹性強,思考較為深邃;非本國媒體的報道則更多傾向于對于整體事件或者事物的評價,代表著一方面的輿論氛圍;等等。
可以從標題入手,標題是提示文本內容的關鍵之處。我們尤其要注意帶有情感的標題,有可能關涉有關方面和出題者的態度指向,可能會出現在題干中。本文選例三則材料分別選自《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圖書檔案保護技術手冊》《關于毛里求斯檔案文件的去酸與修復》,從標題可見材料一“策略研究”,內容涉及面較為廣泛,研究比較深入,而且是從保護策略入手,跟保護方式有關;材料二主體對象為“圖書檔案保護”,而且為“手冊”的形式,故而數據應該較為翔實具體,涉及圖書檔案保護的實際操作,具備實際指導性;材料三有具體指涉對象和操作手段,則研究較為集中,是對具體操作方式的解讀和測評。
當然,弄清楚每則材料的側重點,我們也要注意出題者選用這幾則材料要表明的態度。一般來說,新聞是客觀呈現事件,但是當它成為被擇取的文本用以出題,要懂得把握出題者要通過材料表明的意圖。
把握每則材料側重點,有利于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答題時能有的放矢,不至于陷入盲目的尋找和比對文本中。
3.貫穿整體意識和框架意識
我們在解讀題目和答題時,切忌拋開文本做無關的想象拓展,而要站在整體的層面,以文本為依托來整理思路。非連續性文本相對客觀,個性化的表達較少,更多考查梳理概括、整合推斷能力,所以答題要避免天馬行空、拓展過多。
在主觀題作答時,則要牢記框架意識。以本文所舉真題為例,看到題目時不要盲目下筆,要梳理好答題框架。題目提示需要修復的原因,即受損的原因,我們就可以從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個大方面入手,具體而言指向文物的保存原因和文物本身的原因,避免答題零碎化。
通過審題,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思考:材料一提示的預防技術涉及“光照度、環境條件、安全、防火和突發事件的準備”,材料二提示溫度濕度對于紙張壽命的影響,材料三提示毛里求斯的氣候濕熱多雨,我們就可以從外部環境的氣候原因進行思考;材料三直接提示了檔案文件形成于18世紀,破布漿機制紙柔韌性差及用筆導致紙張易脆化,則可以思考其形成年代久遠和紙張易酸化等原因。搭好基本框架,再結合文本進行分析。切忌答題零散不集中,要呈現完整思路。
非連續性文本考查學生對于具體事件和事物的關注度,對于信息的篩選和整合,語言表達的框架意識和簡明呈現。我們在面對此類考題時一定要注意回歸文本,注意細節,精準審題,簡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