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劉俊英
傳承經典,創新經方治療體系
“三部六病”是劉紹武先生以張仲景的《傷寒論》為基礎,創新實踐而發展起來的。本人于1974年5月跟隨全國首批名老中醫劉紹武老師學習“三部六病”兩年,之后在從醫的30余年中,一直遵循應用劉紹武老師“三部六病”的理、法、方、藥為患者解除疾苦,使得數萬名患者恢復健康,成為社會中的勞動者、建設者,這都是劉老師“三部六病”的功勞。
談如何應用“三部六病”法則給患者治病之前,一定要先說劉紹武老師的醫德醫風對我的熏陶和影響。在跟隨他學習的那兩年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學醫先學做人!劉紹武老師看病不論貧富貴賤,不論職位高低,不論老幼殘弱,對患者一視同仁,凡來診者,一律親切相待,認真細致地診斷治療,盡量讓患者少花錢或不花錢。有一次,患者找到劉紹武老師看胃病,在診脈時,他發現患者手腕部有一個腱鞘囊腫,形如豆狀,猶如杏核大。他將這一現象告訴患者,與此同時用手指將腱鞘囊腫掐掉,鞘內破裂,腱液已流,囊腫消失。他又為患者按壓了一會兒,直到囊腫全部消失。此外,他每每遇到家境貧寒的患者,便為患者找一些不用花錢的偏方。
劉紹武老師診治好了成千上萬的疑難病癥,患者為了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總會送一些禮物,但他一概拒收,婉言謝絕。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我的道行,到什么時候也不能破壞我的這個道行。”他一輩子清貧素食,不收患者分文,高風亮節、德高望重,非常令人佩服。
在跟隨劉紹武老師學習“三部六病”時,他隨時給我指教。他表示,“三部六病”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理論作指導,遵循對立統一規律,運用病癥統一歸類方法,局部與整體、共性與個性、內因與外因相結合。用藥的原則是,熱藥與寒藥同用,補藥與瀉藥同用,升藥與降藥同用,收藥與散藥同用。四個矛盾點、八個矛盾面,除大寒、大熱、大虛、大實之外,一切病癥皆以協調法為主。
中醫學是一個流派紛呈、百家爭鳴的醫學體系。在明末清初時期,出現了中西匯通的思想,這時出現了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就是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斗張錫純。本人的恩師劉紹武先生也長期受到了中西匯通思想的影響,本著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為基礎,研究出“三部六病”的學術思想。
眾所周知,中醫是一個哲學醫學,談到中醫的陰陽五行,就會想到中醫是和哲學掛鉤的,特別是和中國古代的哲學掛鉤,那么中國傳統文化里面的古代哲學,實際就是以《易經》為代表的道家思想。
臨床上不論遇到多么復雜的癥狀,只要有聚關脈并溢脈者,即可“舍證從脈”,使用調神湯治療。調神湯作為一個協調方,只要變動方中任何一方面的藥味兒或劑量就可以使方劑的個性發生改變。所以,在應用協調方時,既要掌握原則性,又要注意其靈活性,以適應臨床處置各種復雜病癥的需要。其變動情況如,石膏、黃芩、桂枝、川椒,是維持方中藥物寒熱的,如果患者呈現亢奮優勢,熱象明顯,可以加大石膏的用量,由30g增至60g,甚至可達120g。如寒象明顯可加大桂枝和川椒用量,由10g可增至20g。如見背惡寒者,可用附子以增加其溫性。寒熱二藥的用量,均可視病情而定。關鍵是因人而異,定病、定證、定方、定療程,胸執定見,切不可被病者假象所迷惑而停藥更方,抓住本質一方到底,病乃可愈。
當前,慢性病已經成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負擔,常見的慢性病有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和阻塞性肺疾病四類?!叭苛 痹谥委焹瀯莶》N方面發揮良好價值,具有“四脈定證”與“協調整體、突出局部”等特征。治療整體并需依據四脈,結合定證、定方、定療程的原則進行論治,最具綱領性的協調方是調心湯、調神湯、調胃湯和調腸湯,其在治愈眾多積久頑固疑難病均有良好臨床醫療效果?!八拿}定證”的脈學理論是以“覆脈、溢脈、紊脈、聚脈”四種基本病理脈象,辨識人體的“寒證、熱證、虛證、實證”四種證侯趨向,并根據這四種基本脈象不同組合形成的復合脈,辨識人體的“寒、熱、虛、實”復合狀態證侯。
劉紹武先生常說,“生命的整體性首先表現在氣血的統一性?!睔庋难杏尚陌l,沿著經脈、絡脈、孫脈的不同分支層次,灌注著所有維系生命活動的組織、器官。人體組織的實質是血管網絡與神經網絡的集結,按著生理功能組成不同的系統,形成不同的形狀,體現著不同的功能。血是天陽之氣與水谷之氣的合和之精氣,為組織器官輸送能量,和調五臟,灑陳六腑。而氣則是天陽之氣與先天之氣的合和之元氣,保證血循的動力和張力。在血脈中,氣維系著脈道的張力,比如皮球之所以能拍動,是因為內有氣的張力,而不是壓力。張力是反壓力,始終保持著生命活動的“度”,過猶不及呈現高則頭暈、低則目眩。在大自然的氣化反應中,這個生命之氣的張力,就是生命力,脈博是生命之波激蕩的回聲。通過脈形、脈位、脈勢、脈數的變化,就可以把生命活動客觀、規范、量化,給診斷一個判定的指標。
目前,有兩種基本醫學模式并存著。一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指導下,通過改變系統的輸入和輸出來調節系統的狀態,建立起來的傳統醫學,簡稱中醫;另一種是文藝復興以后,西方醫學吸納實驗科學的成就,經過嬗變之后而建立起來的,與時代科學技術發展同步的西方醫學體系,簡稱西醫。
中醫理論是一種不打開黑箱來調節人體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的核心問題是辨證論治,辨證論治中的受控量基本只限于癥狀變量系統,而癥狀變量系統在被調查過程中是可以在不干擾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情況下建立的。在對人體內部構造的認識中,與西醫采用解剖學等打開黑箱的方法了解人體內實質性系統,器官不同、中醫的臟象、氣血、經絡等學說采用綜合癥狀變量系統變化的方法,建立了一個易于從外部進行控制的人體構造模型。在基本調節法上,中醫以陰陽學說為中心,廣泛地采用了負反饋調節法。
西醫和“三部六病”有哪些相關呢?首先,從結構上及整體劃分上,“三部六病”和西醫系統是非常接近的。其次,“三部六病”它有中醫特色,是學習《傷寒論》的一個捷徑?!秱摗肥侵嗅t最主要的一個理論,它是醫圣張仲景創作的,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中醫的經典。“三部六病”吸收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現代自然科學的優秀成果,形成了一條獨特的治療疾病體系,是中西醫結合的橋梁,也是一套系統的理法方藥理論體系。
“三部六病”具有親傳體系、師承體系、學院體系等資源優勢,為開展“三部六病”優學精用創造了良好條件。但是,目前仍存在中醫傳承體系“斷橋”現象,尤以優秀中年醫生匱乏為突出特征,中醫傳承體系需注重運用宏觀思維與微觀實踐的系統運作模式。一方面從規范傳統體系入手,全面啟動當代學生課程體系建設。遵循開發普及教程、深入初級教程、提升中級教程、研修高級教程的規律,形成標準化教程理論體系建設。另一方面應結合理論與實踐,形成診療漸進型體系,使傳承走向規范化、系統化,為人才梯隊建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中醫凝聚著深遠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上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無論中醫的哪個流派,它傳承的歷史都是有系統、有理論、有實踐的,從宏觀到微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傳承?!叭苛 钡膫鞒畜w系一定是按照規范發展的,才能真正培養出弘揚學派的優質人才,從而進行階段性發展良性循環。只有不斷提高從初級、中級到高級人才遞進式發展,才能很好地將學術體系全面發展下去。
“三部六病”的發展離不開載體,而“三位一體”的社會化服務建設也需要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來體現?!叭苛 苯涍^幾十年的發展,建立了3個學術團體,分別為2005年成立的山西省中醫藥學會三部六病專業委員會,今年9月份成立的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三部六病醫學分會,還有剛成立的山西省專家學者協會三部六病醫學專業委員會。這些團體承擔著“三部六病”的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功能。另外,在山西省中醫藥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建立了“三部六病”的學社,并且在山西省中醫藥大學開設了“三部六病”的必修課和研究生專業。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各行各業的飛速發展, “三部六病”學說也在不斷地充實、完善、發展、提高。1988年由山西省科委批準成立了山西三部六病中醫研究所;1989年在解放軍282醫院成立了北京軍區中醫三部六病研究所;1992年海南省衛生廳批準成立了海南三部六病中醫研究所;2002年山西省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了三部六病流派傳承工作室;2006年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成立了三部六病研究室;2020年山西中醫藥大學成立了山西省三部六病創新團隊,在學術、科研、醫療、劑型改革、新藥開發上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劉紹武一生廣收良徒,弟子眾多,如今已經傳到了第四、第五代,各弟子們因不同的學習背景對三部六病學說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他們將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成果有中醫劉紹武“三部六病”電子計算機診療系統、芪味糖平膠囊、中醫四脈脈診測量儀、“三部六病”經方診療系統等。如今,“三部六病”學派的影響力已從山西逐漸輻射至全國,它鮮明的學術特點必將吸引更多的學者及中醫藥愛好者,學派為推廣研習經方,豐富中醫學流派,振興發展中醫藥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