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李愛華 鄭淑英 王海英
(一)改革課堂教學
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豐富民族音樂、美術教學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感受民族音樂;通過具體的民族音樂作品和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課,采用歌、舞、圖片、游戲、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教學,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采用電視、磁帶、CD等多種傳媒聽賞音樂,引導學生了解和積累民族音樂信息,積極參與音樂體驗;挖掘小學音樂教材中有關民族文化的思想內含。
(二)豐富課外教學
利用校園廣播創建詩情畫意的校園環境,讓學生自然的接受民族音樂的熏陶;開展豐富多樣的音樂主題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巧用藝術節,為學生提供交流的舞臺;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節日活動;通過組織學生走出去參觀、請民間藝人來上課等形式,讓本土民間教育資源成為課程的重要內容。
(一)以學校教育為陣地,培育一流的音樂教育能力的師資隊伍。(二)以情感教育為引導,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三)以民族音樂的賞析為重點,增強學生的體驗能力。(四)從學唱耳熟能詳的民歌入手,培養學生接受民族文化的能力。
(一)音樂教學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策略和方法更有實效。
(二)在音樂教學中培養了學生民族精神,提升了民族音樂的文化素養。課題研究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觀念;課題研究夯實了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礎;課題研究培養了學生的民族音樂鑒賞、表現、創造能力。
[1]王盛華.學生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提高的相關研究[J],教育科學,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