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華(宿遷市彩塑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宿遷223800)
某企業是一家大型化纖企業,采用五釜流程熔體直紡連續生產裝置。它以“精對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為原料,加入催化劑、鈦粉、二甘醇、其它單體等作為輔料配制漿料,生產聚酯纖維和改性切片。從開車運行到現在,已穩定運行十多年時間,據描述這一年以來,在其他參數不變的情況下,真空,粘度,電流有明顯無規律波動,通過不斷溝通交流、跟蹤排查,并對數據整理分析,找出問題并提出處理建議。
當然,正常生產過程中導致粘度波動的原因有很多,如:買進原料質量問題;生產過程原輔料配比異常、回用EG中水含量變化、生產設備問題、在線檢測儀器出現問題等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導致粘度及其它指標異常情況出現,但不同因素導致的問題會表現出不同現象、也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恢復正常時間上也不一樣。需要根據生產線異常情況,仔細排查,然后制定操作方案合理的解決問題。首先建議對原輔料化驗分析、對各計量儀表和機器設備排查,經確認這些都正常。然后根據同事反饋的情況做出如了下分析總結,提出建議解決了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2.1.1 壓力
每次波動時,縮聚釜壓力先波動,每次壓力上下波動在5Pa左右,同時電流波動0.7A左右,約2分鐘后,粘度0.005dl/mg 左右,整個過程在5分鐘左右。確認現場沒壓力表問題,DCS測試無誤,響應靈敏,推斷壓力波動是因為系統存在漏氣點,釜內負壓狀態、內外壓差近0.2MPa,釜內體積恒定,處于動態平衡狀態,氣漏入釜內受熱膨脹,會使釜內壓力波動。而隨機波動則是因為漏點因特殊情況不定時漏氣。
2.1.2 電流
縮聚釜是為了滿足生產需要而采用特殊的雙攪拌設計,分前后攪拌、前后電流。前端電流無變化,后端先減小后恢復。首先,基于這種現象可大致判斷出,漏點在反應釜后段工序中。其次,因漏氣后端真空波動,使攪拌盤掛料量下降,后攪拌負荷降低。其次,后端距離混合蒸汽出口近,漏氣后短時間真空波動,使反應釜內混合氣體停留時間增加,真空恢復有滯后,會影響熔體的粘度。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后端電流減小,然后隨真空恢復,電流恢復正常。
2.1.3 粘度
粘度波動是因為真空波動,真空度變小,使閥位回收,但釜內整體壓力基本無變化,變化的地方是氣相管線入口測量點。所以閥回收后,釜內真空度變大,所以釜內粘度升高。據上面分析情況,出釜熔體粘度應該變大,而實際出釜熔體泵出口壓力無明顯變化,因為漏氣導致熔體泵。
2.1.4 熔體泵出口壓力
在技術人員提供的記錄中,出釜熔體粘度應該變大,而實際熔體泵出口壓力無明顯變化,多次記錄中,出口壓力出現過一次跳躍波動。加上其他參數變化情況分析認為,漏氣點可能在泵軸封這一塊,這可以很好地解釋泵壓力變化:1.壓力無明顯變化是因為軸封漏氣導致泵吸料量不足,而粘度增大形成的壓力增大和因吸料不足導致的壓力減小相互抵消,所以泵出口壓力變化不明顯。2.壓力波動是因為短時間軸封漏氣量增大,氣進入泵入口,氣體受熱膨脹體積成倍增長,使泵入口管線供料不足,部分齒輪吸空沒有充滿物料,轉到出口時,當進入高壓側又會瞬時壓縮,出口物料迅速補充這部分空缺,產生脈沖震蕩,會使泵運行不穩定,引起出口壓力驟變。
一月份隨機七天記錄參數波動均差如下:
真空壓力均差:6.25 Pa 電流均差:0.66 A 粘度均差:4.8 dl/mg
裝置使用的是島津熔體泵,主要由泵殼、主動齒輪、從動齒輪、滑動軸承、前后端板、填料密封等組成。屬于正位移,流量與泵的轉速呈嚴格的正比關系。工作時依靠主、從動輪的相互嚙合,使工作容積變化來輸送熔體。當齒輪旋轉時熔體進入兩個齒輪的齒槽中,隨著齒輪的轉動,熔體從兩側被帶入排出腔,然后齒輪再度嚙合,使齒槽中的熔體被擠出排出腔,壓送到出口管道。
熔體泵密封采用反螺旋密封+填料密封的組合結構,軸承利用熔體作為潤滑劑,工作時靠出入口的熔體壓差,將熔體經軸承內特殊設計的溝槽導入軸承間隙,形成液體膜進行自潤滑,并通過泵殼和側蓋上潤滑通道返回低壓側,并維持潤滑膜連續再生。另一部分經反螺旋密封被循環冷卻水冷卻,沿軸封排出。在對軸和軸承進行潤滑的同時,保證軸封處有一定的壓力,防止熔體向外大量泄漏和空氣進入真空系統。
(1)根據反映,在運行前幾年熔體泵軸封循環冷卻水一直未開,泵軸封漏料嚴重,一直有粘流體從軸封處漏出,呈塊狀脫落,單臺每月漏料100~200kg,后期打開循環冷卻水后,軸封出料量明顯減少,且磨出料呈微黃顆粒狀,一年100kg左右。
分析原因:熔體經溝槽到軸封量不變的情況下,經軸封漏出熔體無冷卻水冷卻,呈流體狀態,在高壓下易漏出;在無冷卻情況下,軸封處熔體潤滑膜厚,會使泵各部分間隙變小,加劇泵體其他部位的磨損,軸封與軸磨損,導致兩者之間的公差變大易漏料;其次還會導致軸封密封腔里有熔體的存在,結焦炭化,使軸的同心度變差,也易產生磨損。
(2)在近期技術人員還反映1 號熔體泵軸封處出現明顯異響。對此,建議技術人員調節進泵循環冷卻水量,開大循環冷卻水后異響現象也很快消失,建議在線試幾次并記錄時間,防止此現象和問題是偶然事件。經過6次現場試驗驗證,每次情況相同,關小循環冷卻水,異響出現,開大循環冷卻水異響消失,整體過程5分鐘之內結束。根據情況判斷熔體泵軸承可能有損傷。
分析原因:循環水可把軸封內的熔體熱量帶出,使軸封處熔體呈現玻璃態流體,密度變大,流動性差,冷卻后的料對軸承起到支撐作用,避免干磨現象,異響消失。
(3)1號泵出磨料量少、粉末狀呈黃或黑色。
分析原因:泵內起潤滑作用設計的特殊溝槽流通不暢,起潤滑作用的熔體量減少,導致熔體回料量和磨出料量較少;呈黃或黑色是泵密封端面量少,在密封處和軸封處停留時間長,長時間受熱、接觸空氣導致。
在設備停車檢修之前,上述波動變大,波動頻率增加,加上提供的現象和數據分析,是熔體泵軸封漏氣,建議開大軸封循環冷卻水,情況明顯改善,波動消失。水量關小后,波動又持續無規律出現,再次開大冷卻水后,波動現象再次消失。對此筆者認為:循環冷卻水使軸封處溫度降低,熱脹冷縮使填料進一步壓緊,強化了密封效果。綜上所述可判斷熔體泵軸封處已漏氣,軸承可能存在一定的損傷。停車檢修之前建議開大循環冷卻水維持正常生產穩定。采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后有人提出不同看法:
(1)水不是越大越好,熱脹冷縮,容易導致泵軸抱死,個人觀點認為:極低的生產負荷,較低的循環水溫度,全開冷卻水可能會因為軸封磨出料固化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正常負荷總產能50%以上運行,這種可能性較小。
(2)軸封處壓力過高,在10MPa 左右,應該低于這個值,個人認為軸封處壓力要根據產能、粘度、泵運行情況和運行環境確定,并不能一概而論。
解決方案:
(1)提高泵出口壓力,增加泵體內空間高溫熔體流速和壓力阻止空氣的進入。
(2)建議做好停車方案,準備好備品備件,一旦停車抓緊搶修處理。停車之前先開大循環冷卻水,維持停車前的穩定運行。
(3)把緊軸封螺栓,增加軸封壓力。因現在執行方案一,能穩定運行且產品質量無任何異常,暫時沒有實施,只作為備用方案為不時之需。
(4)如果執行了前兩個方案,仍解決不了問題,則只有停車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