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淑蘭,寧博彪,張曉文
(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山西 太原030012)
王晞星教授為首屆全國名中醫,全國第4、5、6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指導老師,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良惡性腫瘤,在腦腫瘤中擅長運用角藥辨病治療,療效突出。腦腫瘤對應的中醫病名有“頭痛”“頭風”“中風”等,具有惡性度高、并發癥重、治療難度大、生存期短等特點,臨床表現有頭痛、惡心、嘔吐、視物模糊、抽搐、癲癇、偏癱等。改善不適癥狀、延長生存時間是治療腦腫瘤患者的主要目標。角藥是由3種中藥組合的一種配伍規律,以辨證論治為前提,可以獨立成方亦可配伍應用,具有同類相須、寒熱并用、剛柔相濟、動靜結合等特點。王晞星教授認為,腦腫瘤多因肝腎精虧,髓海空虛,加之痰濁、邪毒、瘀血循經行于腦絡,清竅被阻,瘀久成瘤[1]。在辨證施治選方上,多選用角藥配合辨證組方,較之單純辨證施治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現將其常用治療腦腫瘤的辨病角藥簡述如下。
車前子、澤瀉、豬苓為利水消腫角藥。腦腫瘤患者多合并顱內高壓、顱內水腫,出現頭暈、頭痛、嘔吐等癥狀,西醫處理原則為脫水、降顱壓。中醫認為其與水濕或水飲內停有關,采用淡滲利水消腫的中藥治療。車前子性甘味寒,歸腎、肝、肺經,能上清頭目,下通水道,具有利水通淋、利濕止瀉的功效,主治水腫、淋證、暑濕泄瀉等。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車前子多糖具有調節免疫、抗腫瘤、抗炎等作用[2-3],以車前子為主的組方對改善腦水腫、顱內高壓有顯著效果[4]。澤瀉醇B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轉移[5]。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豬苓酮A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誘導凋亡[6];豬苓多糖除具有抗腫瘤作用外,還能通過抑制M2巨噬細胞的黏附和偽足的生成,增強免疫力[7-8]。以上3種藥物合用以增強利水功效,常用于腦水腫明顯或西醫脫水降顱壓后仍難以吸收的水腫患者,能促進水腫進一步消退,且不會引起電解質紊亂。
全蝎、蜈蚣、僵蠶為息風止痙、解毒通絡角藥。腦腫瘤患者多合并抽搐、痙攣等臨床癥狀,西醫處理原則為鎮靜、抗驚厥。中醫認為,抽搐、痙攣與內風引動邪毒,毒入經絡有關,采用息風止痙、解毒通絡的中藥治療,能改善痙攣、抽搐癥狀,起到鎮靜、抗驚厥作用。全蝎性平、味辛咸,有小毒,歸肝經,咸能軟堅,辛能發散,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祛風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療痙攣、抽搐、瘰疬痰核、疔腫丹毒等證。研究顯示,全蝎對荷瘤鼠體內腫瘤的形成、生長和轉移均有抑制作用,能明顯抑制組織上皮間質向腫瘤轉化的狀態,體外細胞毒性主要表現為對腫瘤細胞的侵襲和遷移能力有明顯抑制作用[9]。蜈蚣味辛、性溫,有小毒,歸肝經,功效及主治病證同全蝎,但其入絡搜剔止痛作用更強。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蜈蚣除具有體內外抗腫瘤活性外,還能調節免疫功能[10-11]。僵蠶味咸辛、性平,歸肝、肺經,功能主治與全蝎、蜈蚣相同。三藥合用,共奏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祛風通絡之功,常用于腫瘤負荷重或腫瘤壓迫腦組織引起的癲癇、抽搐等證。但蟲類藥入絡搜剔,攻伐走竄,藥性峻猛,或有毒性,或中傷脾胃,須注意藥量及使用時間,配伍顧護脾胃之品。
夏枯草、浙貝母、蛇六谷為軟堅散結角藥。根據腫瘤在頭顱部位的不同,西醫建議手術或放射治療。中醫認為癌毒之邪,盤踞于腦,長期滯留,伺機而動,可用軟堅散結兼具抗腫瘤功效的中藥解毒抗癌。夏枯草性寒、味辛苦,入肝、膽經,辛能散結軟堅,苦寒能泄熱解毒。《神農本草經》云夏枯草可“主瘰疬、破癥,散癭結氣”,治療肝郁氣滯化痰化火、痰火凝聚引起的瘰疬、癭瘤等證。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夏枯草不僅能有效抑制癌細胞,還可降血壓,能有效改善因腫瘤導致的高血壓頭痛等證[12-13]。浙貝母味辛性平,歸肺、心經,有化痰止咳、清熱散結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浙貝母甲素與浙貝母乙素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可以逆轉腫瘤細胞耐藥性,與其他抗腫瘤藥物聯用有協同作用[14]。蛇六谷味辛、性溫,有毒,具有清熱解毒、行瘀消瘤、軟堅散結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蛇六谷具有抗腫瘤細胞毒性作用,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調節細胞免疫功能[15]。三藥均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合用可增強散結、抗癌作用,多用于腦腫瘤較大或腫瘤進展期的患者,配合放療、靶向治療等現代治療手段,具有良好的協同增效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蛇六谷有毒,臨床需先煎1 h以減輕其毒性。
竹茹、枳實、半夏為清熱化痰角藥。嘔吐、眩暈是腦轉移瘤常見癥狀之一。中醫認為痰濁積聚于腦,壓迫腦髓,加之放療、化療等熱毒侵襲,痰濁熱毒互結上擾清竅,采用清熱化痰中藥消痰濁以祛其本。痰邪致病變幻多端,有為涎為飲之痰,有稠厚膠著之痰,有火熱凝固之痰,且各種痰邪相互轉換,互為因果;或有形之痰,或無形之痰,流注積聚于腦,泛濫滋生,蒸而為熱、為痰,盤踞腦部而生癌。竹茹味甘、性微寒,能清化熱痰,除煩止嘔;半夏性溫、味辛,能燥化濕痰,和胃止嘔;兩藥一化濕痰一化熱痰,一和胃一除煩,一溫一熱,使痰邪消于萌芽階段。枳實性寒、味辛苦,能消痰散結,降上逆之氣。以上三藥均能消痰,取溫膽湯君臣配伍之意,有清熱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溫膽湯臨床適應證雖為治療熱痰,但枳實苦寒、竹茹微寒、半夏性溫,其苦寒作用甚微。因此,三藥配伍治療痰證引起的諸多疾病,無論寒痰、熱痰均可,尤其是腦腫瘤患者臨床寒熱征象不明顯時,更適合使用。若煩熱較甚,加牡丹皮、梔子散郁熱,除煩。
天竺黃、石菖蒲、膽南星為醒腦開竅角藥。腦腫瘤患者多合并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癡呆等表現,西醫認為與疾病或放療后引起的腦細胞受損有關,不予處理。中醫認為,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癡呆的病位在腦,與毒邪侵犯,包括癌毒與外來放療之毒邪導致腦髓受損、神機失用有關,采用醒腦開竅中藥治療,以修復受損的腦細胞,恢復記憶。天竺黃性寒、味甘,歸心、肝經,可清熱豁痰,安神定驚,用于治療痰熱驚厥、抽搐等證。石菖蒲性溫、味辛苦,歸心、胃經,有化痰開竅、寧神之功。膽南星性涼、味辛苦,入心、肝、肺三經,能清火化痰,鎮驚定癇。三藥均入心經,天竺黃、膽南星以清為主,石菖蒲以開為主,清開同施,寒溫并用,能鎮驚化痰,痰驚共治,通其不通,使腦絡得通而復其所養,用于痰阻清竅之癲狂、驚癇、頭痛等證。
蔓荊子、川芎、白芷為通絡止痛角藥。腦腫瘤患者多見有頭痛,與腫瘤壓迫或浸潤腦組織有關,口服止痛藥能緩解。中醫認為,癌瘤留滯于腦,導致絡脈不通,不通則痛,或癌瘤阻滯,清氣不升,清竅失養,不榮則痛,采用通絡止痛中藥治療,既能載藥上行,又能通其不通。蔓荊子性辛微寒、味苦,歸肝、胃經,能疏風散熱,清利頭目,頭目清則痛止。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心包經,入血分,為血中之氣藥,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能祛風散寒止痛,治療眉棱骨痛、頭風痛及瘡瘍腫痛等療效顯著。頭為諸陽之會,腦為清凈之腑,臟腑精氣皆上注于頭。三藥均味辛,清輕上行走竄,尤以蔓荊子止痛力強,川芎、白芷載藥上行,三藥配合使用,通絡止痛效專力宏,適用于腦腫瘤并發頭痛證。
三棱、莪術、山慈菇為活血解毒角藥。腦腫瘤患者預后差,與血腦屏障的保護有關,藥物很難直達病所。中醫認為,破血逐瘀中藥能透過血腦屏障,促進血流通暢,發揮抗腫瘤功效。三棱性平、味苦,有破血祛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黃元御《玉楸藥解》記載:“三棱磨積聚癥瘕……軟瘡瘍癰腫堅硬。”莪術味苦辛、性溫,功效與三棱相同,但三棱的破血作用強于莪術,兩者均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及促進凋亡,對腫瘤細胞的侵襲與轉移有抑制作用[16-18]。山慈菇味甘辛、性平,解毒散結功效顯著,其細胞毒性主要表現在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轉移和黏附[19-20]。三藥合用,能破血解毒消癥,散結抗癌作用增強,腦腫瘤患者常擇之一二用之,有增強其他藥物透過血腦屏障和載藥直達病所的作用。
患者,女,36歲,2017年12月19日初診。2016年6月因“步履蹣跚”入院,行腦MRI檢查提示左側橋小腦腳區腫瘤,遂行手術切除,術后病理:少突星形細胞瘤(世界衛生組織分級Ⅱ級),局灶病變(世界衛生組織分級Ⅲ級)。術后局部放療并口服替莫唑胺化療。2017年10月出現左側顏面麻木、嘴角下垂、額紋消失等面癱癥狀,復查腦MRI提示左側橋小腦腳區病變復發,建議停用替莫唑胺,行EP方案全身化療,患者拒絕治療出院。遂求中醫治療。癥見:左側顏面麻木,嘴角下垂,額紋消失,左耳聽力下降,雙下肢活動良好,納食佳,二便調,舌紅胖,苔薄黃,脈弦滑。中醫辨證屬痰毒阻絡證,治以息風化痰、解毒散結。處方:竹茹、半夏、陳皮各10 g,枳實15 g,茯苓、浙貝母、山慈菇、夏枯草、蛇六谷、白花蛇舌草、龍葵、車前子各30 g,蜈蚣2條,僵蠶、石菖蒲各20 g,全蝎、甘草片各6 g。30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00 mL。
2018年3月22日二診:患者左側顏面麻木感減輕,其他癥狀同前。中藥守上方加澤瀉、莪術各30 g,三棱10 g,去浙貝母、陳皮。30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00 m L。
2018年5月29日三診:患者左側顏面麻木感未再加重,左耳聽力好轉。中藥守一診處方加蔓荊子10 g,木瓜30 g,白芍15 g,去夏枯草、白花蛇舌草、龍葵。堅持服藥半年,煎服法同前。
2018年10月30日四診:患者近5個月未就診,復查腦MRI提示病情同前,自述癥狀未加重,仍同前。處方:半夏、竹茹、枳實、陳皮、柴胡、黃芩片各10 g,茯苓、石菖蒲各15 g,牡丹皮、龍膽草、澤瀉、夏枯草、蛇六谷、山慈菇各30 g,梔子6 g,蜈蚣2條。堅持服用3個月,煎服法同前。
2019年6月4日六診:癥見前額疼痛,呈脹痛感,伴惡心。處方:川芎、僵蠶、天麻、膽南星各10 g,蔓荊子、絲瓜絡各15 g,白芷、白芍、浙貝母、山慈菇、龍葵、白花蛇舌草各30 g,全蝎、甘草片各6 g,蜈蚣2條。堅持服用3個月,煎服法同前。
隨訪至今,患者仍生存,病情穩定。
按語:該患者腦腫瘤術后中樞神經系統受損,一診見患者出現顏面麻木等偏癱癥狀,舌紅胖,苔薄黃,考慮痰熱互結,癌毒阻滯脈絡。腫瘤疾病乃疑難雜病,而疑難雜病多責之于痰,故以溫膽湯化裁治療。溫膽湯系中醫經典化痰名方,源于南北朝·姚僧垣的《集驗方》,始見于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引起的嘔吐呃逆,對癲癇、焦慮等神經系統疾病亦有一定療效。故一診運用角藥竹茹、枳實、半夏清熱化痰;浙貝母、夏枯草、蛇六谷軟堅散結,解毒抗癌;蜈蚣、僵蠶、全蝎息風止痙,解毒通絡;石菖蒲通竅,車前子利水。二診時患者左側顏面麻木感減輕,遵循效不更方原則,在原方基礎上加減。患者腦部痰毒仍在,痰毒阻塞出現腦積液循環受阻,阻塞局部引起腦水腫,阻滯聽神經引起聽力下降,此時須疏通受阻之循環通路,故在一診化痰軟堅散結基礎上,酌加利水、化瘀通絡藥物,故加澤瀉利水,三棱、莪術配合山慈菇活血通絡解毒,使藥物透過血腦屏障,直達病所,而去化痰之浙貝母、陳皮。三診時患者偏癱癥狀仍存在,但未加重,聽力有好轉,但軟堅散結、化痰解毒之藥多味咸、苦,咸能泄下,苦能泄、能燥、能堅,泄則氣下,燥則傷陰,故加木瓜、白芍酸甘化陰,防止清熱解毒、息風止痙藥物傷陰,蔓荊子升提通腦絡。四診時患者堅持服藥,癥狀未加重,生活質量提高,說明辨證加辨病治療腦腫瘤控制癥狀顯效,繼以化痰、清熱、解毒、軟堅辨病加辨證治療,久病氣郁不舒,肝氣郁滯,化火化熱,故方中加牡丹皮、梔子清肝經郁熱,導熱外出;夏枯草味苦且辛,輕清上浮,既有解散之力,又有寒降之力。五診時患者出現明顯的頭痛癥狀,考慮痰毒引起腦循環通路受阻加重,在清熱化痰、解毒散結基礎上重用利水滲濕藥之澤瀉、車前子、豬苓,加茯苓30 g。六診時調整處方,以通絡止痛中藥為主,服用中藥1年有余,患者病情基本穩定。治療仍圍繞原發腦惡性腫瘤為主,辨證與痰、毒、瘀有關,蔓荊子、川芎、白芷輕清升提,直達腦絡,通絡止痛;僵蠶、全蝎、蜈蚣息風止痙,解毒通絡;浙貝母、山慈菇、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患者唯恐病情復發,多驚恐擔憂,暗耗陰血,肝風上竄,加天麻、膽南星息風潛陽,絲瓜絡、白芍、龍葵養陰通絡,并防苦澀傷陰。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基本法則,但在臨床治療中,往往存在辨證效果不理想或無證可辨的情況,結合辨病用藥往往能收到較好的療效。以辨證為基礎,以辨病為重點,通過病證結合的方法加減用藥是王晞星教授治療腫瘤的重要思路。腦腫瘤變化多端,在辨證基礎上加減應用7組辨病治療的角藥,既可應對多種并發癥,達到急則治其標的目的,又可在疾病平穩期解毒抗癌,持續控制腫瘤,使腫瘤細胞處于休眠狀態,從而使機體處于平和穩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