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望
(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北京100009)
經絡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對其認識和闡述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是針灸學的理論核心。因為在當代解剖學中無法證實經絡的客觀存在,所以闡述經絡的客觀存在成為一項重要課題。20世紀50年代,日本學者中谷義雄首次提出“良導絡”學說,此后很多醫學工作者、學者、工程技術人員都試圖研制各種儀器發展并延續該項研究,使該理論及技術能夠在醫學方面發揮應有的臨床價值。在此過程中,許多經絡檢測設備也應運而生,由最初為驗證經絡的存在,發展為應用經絡學說,并廣泛應用在臨床研究和診療的各個領域,現將經絡檢測技術的發展歷程總結如下。
20世紀50年代中谷義雄發明經絡探測器,其原理是在恒定電壓下,通過測定人體穴位的導電量(電流)以推斷各經脈的氣血、虛實情況,并指導臨床針刺治療和電針治療,證明了穴位和經絡現象的存在[1-2]。1960年沈陽醫學院經絡科研小組在此基礎上利用電位差,通過測定穴位的電位變化及經絡的生物電活動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3]。VOLL R[4]研究認為,皮膚表面特定部位的電阻變化可以反映很多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情況,從而研制開發出一種可用于探測、診療的穴位儀,這類儀器也稱為皮膚電阻檢測儀。1959年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5]自制的經絡診斷儀投入臨床,其原理為輸入電流通過特制電極直接放置在被測者的經穴上,經過通電抵抗強弱的改變,由電流計讀出數據。黃繼宗[6]首先試制成功經絡測定儀,可用于測定經絡、穴位、氣血,并能進行電針、電灸和按摩施術等,擴大了治療的方法。王友恩等[7]將計算機與針灸診療相結合,發明了經絡失衡探測儀,形成了獨特的診斷技術,并指導通過計算機控制定量治療,提高了傳統針灸的治療效果,增加了臨床適用范圍。
20世紀80年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制的JXT-2經絡穴位圖示診斷儀[8]是基于國內外經絡電特性理論研究及臨床觀察研制成功的,其臨床使用中所測結果與中醫學診斷結果符合率達80%以上,通過檢測十二經絡穴位的生物電參數,由電腦打印出24條經絡特性曲線圖及74組診斷參數來判斷經絡狀態,對人體的正常態、生理態、病理態進行定性分析,使臨床醫生對受檢者身體狀況有較準確的全面評估。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聯合研制成功的ZC-2經絡穴位圖示診斷儀[9]以大椎穴為共同電極,用一定壓力的濕電極,分別在各經左右原穴,依次注入恒流掃描電流,計算機記錄掃描過程的電壓數據,計算出左右差,經特定方法計算,打印出十二經的數值和圖形,全面反映個別經絡及整體陰陽協調平衡狀態、各經絡的虛實、失衡及系統狀態,準確率可達85%。房興業等[10]以改良電位測量方法測量皮膚電位,研究井穴電位特性,能更好地避免干擾和誤差。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醫學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融合,中醫電測量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和提高,通過先進的電子設備將人體十二經脈二十四原穴生物電流通過感應器導出,輸入電腦,把測出的原穴能量值與中心數據庫進行比對,對返回數據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對被檢者的健康狀況作出評估,又稱為TDS中醫經絡健康檢測儀。朱亮等[11]對TDS中醫經絡檢測儀的原理與功用進行了全面的介紹。2002年成都貝士德國際健康機構發明了經絡檢測儀生物電采集系統,簡稱DMS經絡檢測儀,通過測量人體左右各12條經絡原穴的電阻(大腸經選擇陽溪穴,膀胱經選擇束骨穴),再利用主機轉換器將電阻值轉換為可明確顯示人體功能的測量值(經絡能量指數),對人體總體經絡能量指數、精神狀態指數、甲狀腺指數、中位數、最大值、各穴點測量值、不均衡穴點出現率等計量指標進行診斷的現代化檢測系統,豐富了經絡檢測的診斷范圍。楊寧等[12]應用DMS經絡檢測儀檢測了井原穴和俞募穴,提示對于井原穴的檢測可以反映俞募穴的狀態。但不論何種經絡檢測儀的測試結果,仍受監測環境及穴位皮膚情況的干擾[13-14]。
朱穎等[15]首次報道將無線穴位探測儀與中醫經絡信息檢測系統相結合的儀器,并應用計算機數據庫進行分析比對,為臨床醫生提供更方便、全面的診療意見。常鳳香等[16]使用自制的穴位阻抗測量系統測量數據,通過多元化可視圖像使數據更直觀地呈現,使人體的整體功能狀態可視,有助于發現已經存在或還在潛伏期的疾病。梁美[17]研制的掌型經絡檢測設備是根據手掌經絡全息理論,利用手指末端皮膚生物電阻測量技術,采集12條經絡的生物電信號,通過五大判斷系統對人體健康狀況進行評估。鄭志杰等[18]使用掌型經絡檢測儀檢測受檢者兩個手掌上十二經絡的電阻抗信息,分別獲取不同日期及同一天不同時間的經絡信息,研究證實掌型經絡檢測儀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可重復性。肖海玲[19]應用基于ARM的嵌入式中醫經絡檢測系統,有利于加強用戶信息管理及提升經絡檢測效率。將多種多樣的經絡檢測設備投入臨床,其檢測效率和準確率也在逐漸提高,為中醫四診辨證提供客觀依據。
張協和首先應用中谷義雄發明的經絡探測器讓衛生部工作人員親身感受到了經絡的存在[20]。林曼慧等[21]應用“躍進I型”經絡測定器測定十二經原穴,觀察心臟病患者的經絡變化,提示心經異常數為100%,說明測定結果與臨床癥狀可相互印證。邵嘉偉[22]應用測定原穴的經絡檢測儀,對精神病患者進行經絡測定,為精神病的診斷和臨床研究提供客觀依據。厲矞華等[23]將穴位電測定技術用于小兒急性白血病的診斷中,在該病的早期診斷及預測復發方面取得一定的進展。任桂鳳等[24]將耳穴經絡測定用于大腸癌與腸息肉的診斷中。楊淑琿等[25]應用DJX型經絡診斷儀測定十二井穴導電量的變化,推斷病變經絡,根據經絡穴位病理反應如壓痛、條索、結節等反應物,找到病變經絡,指導臨床治療。于小波等[26]采用JXT-2經絡穴位圖示診斷儀觀察氣功對人體十二正經虛實變化的影響,提示氣功能增加氣血流通,消除經絡臟腑及循行部位的疾病,增強人體各項功能及總體健康水平。劉莉莉等[27]使用第5代經絡能量分析儀測試人體井穴的體表導電量,發現正常人雙側經絡導電量的對稱性和腦腫瘤患者雙側經絡阻抗失衡的結論,提示腦腫瘤患者有異常經絡及氣血變化,為臨床診斷提供客觀參考依據。倪貴桃[28]應用JL-200F(B型)中醫經絡檢測儀對不同體質高血糖患者進行分析,提示糖尿病患者的常見患病體質和病變經絡。王真等[29]運用SHXK-JL-100F型經絡檢測儀對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雙側十二經的原穴(大腸經選擇本經經穴陽溪穴,膀胱經選擇本經輸穴束骨穴)電阻進行測量,對臟腑功能狀態進行量化分析,獲得的數據可以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新思路。林葆睿等[30]應用第3代DMS中醫經絡檢測儀(型號SMF-Ⅲ)對鼻咽癌患者五輸穴進行檢測,得到與該病相關的病變經絡。邵祺騰[31]將掌型經絡檢測儀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發現患者肺經、大腸經、脾經、胃經兩側經絡不平衡,而三焦經、心經、膽經檢測值明顯異于健康人群。
此外,經絡檢測儀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各個領域疾病的診斷治療中,如高血壓病、慢性疲勞綜合征、酒精肝、脂肪肝、肝癌、胃病、喘證、感冒、失眠、帕金森病、復發性口腔潰瘍、頸椎病、腰椎病、慢性蕁麻疹、慢性腎衰竭等。《黃帝內經》曰:“所謂經絡者,行血氣、營陰陽、調虛實、應天道、決死生、處百病不可不通者也。”經絡是人體內無形的信息通道,穴位是無形物質出入機體的閘門[32-33],此閘門的開閉是不受意識支配的,其受到宇宙運動規律和自身功能狀態的影響,當人體健康狀態失衡時,機體與環境的無形物質就難以維持平衡,此時需要通過外界的針刺、艾灸、藥物、情志療法等調節平衡,達到新的健康狀態。人體的疾病亦是從無到有,若能掌握無形的人體信息系統,是有可能先于實質疾病出現之前而達到預測疾病趨向并盡早干預治療,達到治未病的目的。而經絡檢測儀對于疾病具有提前預測病變經絡、提示潛在疾病、輔助醫生進行診斷、指導治療的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治未病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對經絡檢測儀的深入研究,以及提高儀器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對于預測人體健康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