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吉林靈隆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吉林 吉林 132000)
環境影響評價對于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具有重要意義,主要是分析評估某一區域內要開發的項目活動對其周邊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根據分析評估的結果來制定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最終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改善與保護。但是在審查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環境風險防范相關的問題,環境風險評價中的問題也都非常突出,因此,圍繞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風險因素及預防措施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環境現狀評價主要針對的建設項目,都是已經建設完成,且處于穩定運行狀態下的項目,當建設項目處于一種穩定運行狀態下時,建設項目所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和其周圍的生態環境系統已經共同形成了具有較強穩定性的生態系統,基于此,在搜集并利用相關調查資料的基礎上,預測和評估建設項目所在區域內的具體環境情況。在國家范圍內開展的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環境現狀評價是最基礎、最終重要的內容。
從預測二字,就可以知道,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的對象是那些還沒有開始建設的項目,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工作的開展要與當地經濟的發展規劃和具體項目的建設規模進行綜合考量,然后科學的預測分析該區域將來的環境質量情況,同時還要分析未來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的影響環境的各種因素,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案。
通常情況下,大型的建設項目常常會涉及到跟蹤評價,大型的建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以及項目建設完工后,都需要開展跟蹤評價活動。當建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與之前的預測結果存在很大出入,此時,環境保護相關部門就會要求建設單位立即進行停工整改。在開展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時,跟蹤評價是使用率最高的評價方式之一。
針對建設項目實施相應的環境評估工作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對建設項目周邊的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使其盡可能的少受或不受建設項目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說,結合建設項目周邊環境的特點,特別是對其周邊的住宅區、水源地、風景區等進行保護,將建設項目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力將至最低。建設項目要提供與其相關的所有材料,比如說,項目的規模、性質等,這就為相關部門日后的檢測與分析提供材料數據支持。
環境影響評價在項目建設前完成,相應評價的結果主要是通過相關的指標來進行分析的,對該項目投入建設之后可能出現的各種污染情況進行確定,在結合具體污染問題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同時還要對項目施工現場以及項目建設的周邊環境展開全面分析,盡可能的減少項目建設以及項目完工后對其周邊環境的損害,這樣可以降低建設的盲目性,減少施工現場及周邊環境受到損害的可能。
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會涉及到內多的內容,其中,關于環境風險防范方面的內容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說,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法律法規等。國家政府部門為了進一步強化環境風險防范的理念,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技術準則、預防措施等,但是,在審核環境影響評價書的時候,發現很多內容都是照搬照抄舊的評價書中的內容及舊報告書中的相關條例,甚至還有一些報告書,在未經專家審核的基礎上就隨意進行了發布,這將給以后的借鑒者帶來不利影響。有些報告書中發現,環境應急預案的編寫內容及編寫格式不符合相關的編寫規范條例,編寫依據和技術規范缺乏恰當的應用,這就會誤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
環境風險評價的開展是根據具體工程來確定的,建設項目中包含一些影響風險評價的內容,比如說,項目產污環節、排污參數的準確性、排污處理、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與經濟性,重大危險源等。組成環境風險的三個部分,分別是環境風險物、環境受體、生產工藝流程,風險評價報告書在制定過程中,必須要對企業的生產工藝、生產特點、生產部件等進行準確記錄,同時在對項目工程展開分析時,還要準確描述常見化學藥品的特性,并對藥品可能出現的泄露、爆炸等可能性進行記錄。
第一,沒有選擇恰當的環境風險源,近幾年,國內油罐管道爆炸的新聞并不少見,一旦出現油罐管道爆炸的事件,就會給社會公眾帶來嚴重的損失,同時也會對環境產生極大的污染,國家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都十分關注相關事件的處理及預防工作。在審核科技園的環境風險評價報告書時,很多報告書并未詳述危險性極高的化學藥品,甚至沒有提及可爆性極高的燃氣管道,同時在預測化學藥品毒性時,只對毒性較小的化學品展開了預測,這就埋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部分環境風險評價報告書中所使用的環境緊急預案內容及格式都存在問題,縱觀近些年來發生的各種環境風險突發事件,可以看出企業在環境緊急預案管理中的參與性非常低,這就對事件突發之后的處理工作及處理效果產生了直接影響,導致了事態的擴大。相關部門多次強調,建設項目編寫環境緊急預案報告書時,必須要遵守國家法律規范,但實際上仍存在環境風險評價報告書的編寫與要求不符的問題。
環境群體事件一旦發生,就會給社會秩序帶來極大的危害,深究其原因發現,公民在環境權方面的缺失與之有很大關系。從國家環境立法的層面來看,并未強調公眾參與的重要性,部分條款較為抽象模糊。公眾對環境相關問題及信息的獲取渠道非常欠缺,因此,廣大社會民眾無法參與到編制與審核環境風險評價報告書的活動中來,需要公眾來參與的部分也十分被動,短時間的介入難以獲得理想的效果,建設項目所涉及的環境風險評價問題大多都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對于不具有專業知識的公眾來說,并不能明確了解環境風險評價對于生態環境的價值所在,更無法有效參與到環境問題的治理活動中。所以,為了促使公眾可以主動、有效、充分的參與到編寫環境風險評價報告書的活動之中,必須要在建設項目環境評價公告進行公示后,就主動參與進來,社會工作通過多樣化的渠道來對相關信息進行獲取。公眾如果不能深度參與,當建設項目的環境風險評價存在問題時,就會給公眾帶來損失,失去公眾的信任,為各種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埋下隱患。
現行的環境監理管理體系大多都存在漏洞,比如說,制度規范缺乏統一性,專業人員配置不足等,在有限的環境監理資源中,浪費現象非常嚴重,缺乏具體完善的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文件,這寫問題的存在,都制約了環境風險相關工作的開展。
我國政府近幾年接連出臺了很多環境影響評價以及環境風險防范的政策、法規、條例等,在編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時,環境影響評價單位以及技術審查專家,會對其進行動態管理,依據國家規定來進行嚴格的指導與糾正。
環境風險評價可以說是工程分析的深入與延續,工程分析要對生產過程中所涉及的物質風險進行明確識別,包括對燃料、原料、輔料、“三廢”物質、產品的理化特性進行明確,對于生產過程中所涉及的毒性物質,要對其類別、特點、成分等進行全面、具體的分析,掌握其來源與去向,并及時進行完整的記錄。
對環境風險源物質進行正確選擇,避免出現對重要環境風險源遺漏的問題,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嚴格審查,無論是緊急預案報告書的內容還是格式,都要符合相關規定要求,編制目的確定、編制依據的利用要和具體情況相一致,應急組要具備完備的指揮體系,制定嚴格的預防機制。
由于公眾的不了解,導致了公共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參與度的難以提升,大部分的公眾,并不具有充足的社會資源以及專業化的知識技能,所以,對他們來說,參與編制環境風險報告書的難度也是非常大的。為了提升公眾的參與性,政府部門要為公眾提供充足的環境風險信息,對公眾提出的合理訴求要盡量給予滿足,與此同時,政府部門要提高環境風險信息的公開度,將公眾的環境風險知情權歸還給公眾,這將極大促進公眾參與到環境風險及社會監督之中。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理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在監督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所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落實,都與環境監理具有直接關系。當環境風險報告書中提出的措施與實際不符,無法切實操作與落實,此時就需要環境監理工作人員借助專業的技術方法,修改與審核報告書中的措施,當環境影響評價準則水平得到提高后,將促進環境監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促進了建設工程領域的快速發展,如果不能對建設工程項目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就會對建設項目周邊環境帶來程度不同的危害,所以,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編制人員在環境風險評價過程中,要不斷提升環境風險的防范意識,不能走馬觀花,因小失大,審查專家也要嚴格把關,更加科學嚴謹的擬定建設項目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在確保科學性及可行性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