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小娟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汾陽032200)
肝炎是指由于多種致病因素如病毒、細菌、寄生蟲、毒物、藥物、酒精等侵害肝臟,使肝細胞遭到破壞,肝功能受損所引發的疾病。甘草酸是豆科植物甘草的主要藥效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保肝及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1]。隨著該藥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其不良反應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2]。甘草酸制劑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腎上腺皮質激素樣反應,其中以水、鈉潴留或低鉀血癥較為常見[3]。藥物誘發的低鉀血癥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易被漏診或誤診。我院藥房的甘草酸制劑有注射用復方甘草酸苷和異甘草酸鎂注射液,一般住院患者選用其中一種靜脈滴注治療,但在臨床工作過程中經常發現甘草酸制劑可引起低鉀。低鉀血癥可引起乏力、食欲減退、腹脹,加重肝炎癥狀,嚴重低鉀可導致心律失常、傳導阻滯,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分別檢測異甘草酸鎂及復方甘草酸苷在治療肝炎過程中血鉀水平的變化情況,并對兩組患者低鉀血癥的發生率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省汾陽醫院治療的1 000例肝炎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0例。對照組男293例,女207例;平均年齡(58.46±8.42)歲;體質量指數(24.38±3.83)kg/m2;吸煙史298例;基礎疾病:高血壓病391例,糖尿病268例。觀察組男278例,女222例;平均年齡(59.38±9.11)歲;體質量指數(24.76±2.80)kg/m2;吸煙史316例;基礎疾病:高血壓病408例,糖尿病24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
1.2 納入標準 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炎患者,包括藥物性肝損害、遺傳代謝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病毒性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等;無甘草酸制劑使用禁忌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肝硬化及重型肝炎者;使用甘草酸制劑前有低鉀血癥者;入院時間不足24 h者。
2.1 對照組 給予注射用復方甘草酸苷(瑞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537,每支含甘草酸苷20 mg、鹽酸半胱氨酸10 mg、甘草酸200 mg)治療,將160 mg注射用復方甘草酸苷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糖尿病患者改用等量0.9%氯化鈉注射液)中稀釋,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28 d。
2.2 觀察組 給予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正大天晴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942,每支10 m L∶50 mg)治療,將150 mg異甘草酸鎂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糖尿病患者改用等量0.9%氯化鈉注射液)中稀釋,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28 d。
兩組患者均靜脈滴注還原型谷胱甘肽(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02,0.6 g/支),每日應用劑量為1.8 g。囑患者多臥床休息、低脂飲食。
3.1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每周檢測患者的血鉀水平。如出現低血鉀,應及時給予補鉀等對癥治療。如發展為中度低鉀,則停用甘草酸制劑,并繼續給予補鉀治療。輕度低鉀:3.0 mmol/L≤血鉀<3.5 mmol/L,中度低鉀:2.5 mmol/L≤血鉀<3.0 mmol/L,重度低鉀:2.0 mmol/L≤血鉀<2.5 mmol/L。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在治療期間,觀察組第1周及第3周分別發生1例輕度低鉀,予以補鉀等對癥治療后患者血鉀水平恢復正常,觀察組低鉀血癥發生率為0.4%(2/500)。對照組第1周發生輕度低鉀6例,經補鉀治療后糾正1例,其他5例轉為中度低鉀,停用注射用復方甘草酸苷,給予補鉀治療后血鉀水平逐漸恢復正常。對照組第2周發生輕度低鉀5例,1例經補鉀治療后血鉀恢復正常,其他4例轉為中度低鉀,治療同前。對照組第3周發生輕度低鉀11例,4例經補鉀治療后低鉀得以糾正,其他7例轉為中度低鉀,治療同前。對照組第4周發生輕度低鉀5例,2例經補鉀治療后血鉀恢復正常,其他3例轉為中度低鉀,治療同前。對照組低鉀血癥發生率為5.4%(27/500)。兩組低鉀血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血鉀濃度低于3.5 mmol/L時稱為低鉀血癥,原因及發病機制包括:①鉀跨細胞分布異常,見于堿中毒、應用β受體激動劑、鋇中毒、低鉀性周期性麻痹。②鉀攝入不足,見于禁食或節食患者。③鉀丟失過多:A.經腎過度丟失是成人失鉀的主要原因,見于應用耗鉀性利尿劑、腎小管性酸中毒、鹽皮質激素過多、鎂缺失等患者;B.經腎外途徑過度失鉀,見于胃腸道失鉀(腹瀉、嘔吐、胃腸減壓、腸瘺等)和經皮膚失鉀(過量出汗)。甘草酸制劑可增加腎小管對鈉和水的重吸收,使鉀從細胞外轉移到細胞內,導致低鉀血癥發生[4]。低鉀血癥會刺激神經肌肉系統,使人體出現疲乏、反應遲鈍、四肢抽搐、全身性肌無力、嗜睡、昏迷、呼吸及吞咽困難等癥狀。同時,部分患者還伴有口苦、惡心、嘔吐、厭食、腹脹、便秘等消化系統癥狀。低鉀血癥導致較危險的后果是影響心功能,患者會出現心跳過速、心慌、出冷汗、四肢發涼等癥狀,嚴重者還會引起心肌病、血壓下降甚至心臟驟停等。因此,在臨床中使用甘草酸制劑治療肝炎時,選用哪一種甘草酸制劑能減少低鉀血癥發生是十分重要的。
本研究從使用甘草酸制劑期間是否發生低鉀血癥以評價甘草酸制劑與低鉀血癥的因果關系。其中,注射用復方甘草酸苷說明書報告其低鉀血癥發生率為0.1%~5.0%,異甘草酸鎂注射液說明書報告其低鉀血癥發生率為0.28%。本研究結果顯示,運用復方甘草酸苷治療肝炎患者時低鉀血癥發生率為5.4%,運用異甘草酸鎂治療肝炎患者時低鉀血癥發生率為0.4%,均高于藥品說明書中報告的發生率,可能與本研究中甘草酸制劑的不合理使用有關,還須進一步探討。筆者在臨床觀察中發現患者有輕度低鉀時,經補鉀治療后血鉀水平能恢復正常,若發展為中度低鉀,可停用復方甘草酸苷后給予補鉀治療。有文獻報道,停用甘草酸制劑后,患者血鉀水平可自行恢復,補鉀和抗醛固酮治療可加快血鉀水平的恢復,但若不停用甘草酸制劑,即使大量補鉀也不能提高血鉀濃度[5]。因此,及時發現患者血鉀水平的變化并停用甘草酸制劑,是防治甘草酸制劑相關低鉀血癥的關鍵。同時,選用低鉀血癥發生率較低的甘草酸制劑如異甘草酸鎂注射液,能減少患者發生低鉀血癥的風險,降低臨床治療費用。
綜上所述,采用異甘草酸鎂治療肝炎患者,發生低鉀血癥的風險明顯低于復方甘草酸苷,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