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云
(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江西南昌 330006)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把教育從國家政治生活中獨立出來,創立了古代教育體系。他以“六藝”——禮、樂、書、數、射、御教授弟子。樂,實際上就是專門的美育課。孔子結合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部類發揮了他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國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礎,并在一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形成了中國的美育傳統[1]。
中國現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中國的教育界一直以來都在強調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人才。美育不等同于美術教育,高校的美術教育主要針對的是具有一定基礎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大學生,著重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及技巧能力等的培養,促進學生系統化理論知識的鞏固,以及個性化、全面化實用性、應用性人才的培養。而美育課程所涉及的氛圍要比當代的美術教育內容深且廣,美育包含了美術教育、藝術美學等的相關內容,還涵蓋了思想、行為、心理和品德等方面內容。蔡元培先生在1912 年2 月發表的《對于新教育之意見》文中,將美育列為5 種教育之一,認為“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通過美育,可以提升人們的趣味和情操,樹立美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2018 年是中央美術學院建校100 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央美術學院8 位老教授致以誠摯的問候,并且對于高校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美育精神[2]。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美育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的美育是人格教育,育人的目的是美化靈魂,塑造出完美人性的大學生。美育是當代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和高職教育必不或缺的課程。美育課程不但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而且也是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徑,同時,還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不斷向上發展。總之,美育課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政治愛國思想情懷,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另外一方面豐富了學生藝術美學理論知識,發展學生藝術創造性思維智力;最后一方面還能鼓舞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并進行創作性的藝術設計創作。
美育對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都有積極的影響。李嵐清同志曾說:“學校美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審美觀念教育學生,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理想、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同時,要以美引善,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啟真,增強學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總之,高等教育中的美育課程十分重要,要不斷培養學生精神和生活上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國家領導部門指出了高校美育課程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從另外一方面來說當代大學生素質的培養是建立在美育功能科學的基礎之上的。
美育課涉及的面廣,它不但涉及到美學藝術,還涉及到民俗文化、傳統本土文化的了解、學習與傳承。美育用優美感人的藝術形象讓當代高校的大學生們感受美的生活,從更高層面面對人生、理想和未來。在課程教學中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還可以成為枯燥學科和沉悶生活的調味劑,給平淡的大學學習和生活帶來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美育課包括了很多傳統的動手實踐的課程,如剪紙、篆刻、刺繡、石雕、玉雕和烙畫等,這些課程有很多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美育教學幫助更多的大學生認識藝術、了解藝術,能夠通過這個學習平臺直接或間接地把地方文化傳播開來,或者是傳承下去。另外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美育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保留中國本土文化特色。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還可以應用所學知識依托大學孵化中心開設創作店,設計出文化產品,并結合自身專業特色進行創業,服務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從而為建設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服務,為培養新世紀的大學生心靈美、藝術美、行為美而服務。
美育是塑造和培養全面發展人的手段,是現代教育的目的,也是一種帶有說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手段。美育從打造人美的心理入手,從而完善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要求。體育目的在于鍛煉學生身體,進一步強化體能,并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從而形成較好的品德教育。體育教育可以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體育教學有它自身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個體的行為都必須在制約中受到實踐的檢驗。美育與體育相結合不但可以提高審美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健美的體魄,進而塑造內在的心靈美,以這種獨特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來提高學生認識美、了解美、再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德、智、體、美、勞是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基本要求,習近平把勞動教育納入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中,而重視勞動,強調勞動與教育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主張。馬克思提到教育時強調:人的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心”的發展包括德智美;人的身心發展的教育為智育、體育、德育和勞育。在美育課程教學中一方面要強調學生身體體能的健康發展、強化智力的提升和道德品質進一步的完善,另外一方面還要加強學生的辛勤勞動教育、誠實勞動教育和創造性勞動教育理念的培養,從而培養學生在今后工作上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具備堅定人生觀的誠信品質,富有藝術細胞的美學創造性思維能力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
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包括智能與體能;情感、性格與意志力;勞動活動能力和道德品質,其中智能與體能是構成學生素質心理和生理的基礎,勞動活動能力基于核心地位,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需要彼此以禮相待,要具有道德品質。體育是以發展、鍛煉體魄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其基本特性包括教育性、技能性和娛樂性。在美育的教學中,要大力培養學生動手技能,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從而提升自己的知識層面。
高校美育課程教學可以促使學生在勞動的實踐過程中實現體力和智力層面發展,在勞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使他們在學習中深入體會到勞動中美的情趣和激發創造美的動力,進而使二者完美結合,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他們會去尋找問題、解決問題,會去積極完善作業中勞動美的表現方法,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表達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及特長因材施教,從而克服學生發展的片面性,實現學生個性化的真正全面、自由地發展。
中國對高校教育非常重視,除了開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外,還開設了通識課程和美育課程,現在很多高校都在重點打造美育。在高校的教學人才培養計劃上都可以看到美育課程版塊,并且規定所有在校的大學生都必須選修一門美育課程,且規定了美育課程的學分。
高校美育課程是全校公共選修課,對想選課的學生沒有條件限制。美育課程可以提升文、理科學生的審美情趣,填補大學枯燥的生活,提升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意識,有利于促進他們的思想、情感、品德、審美藝術、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健康成長,讓他們認識現狀,了解歷史,培養他們強烈的愛國情懷。
高校美育課內容需要與多樣化的形式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理性認識與情感體驗。目前中國高校的美育教育普遍存在理論灌輸、審美體驗消解、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模式傳統、評價方式簡單等問題。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實踐和思維方式上與國外存在很大差距。
很多高校美育課的教學還沿襲了傳統教學模式,很多課程的教學都是把相關資料圖片整理出來,采用課堂理論PPT 單向灌輸,上課氣氛比較嚴肅,老師講臺上面講,學生下面聽,互動很少,不能調動學生上課的興趣,還有大部分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藝術理論和設計知識,他們在理解和動手能力上存在很多困難,諸多的原因都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校的美育課程教師團隊水平需要提高,美育課覆蓋的內容較廣,教師梯隊需要有不同層次專業老師的加入。目前中國高校的美育課程還是沿襲傳統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呆板缺少生機,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大大減弱。
基于此,在高校美育課的教學機制上要進行調整和修改,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把課堂帶到生活中,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結合傳統文化、非遺文化設計文創產品。運用現代網絡科技,翻轉課堂、因材施教,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美育課程進行創新創業服務社會。
要保證良好的教學次序,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就必須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設計合理的課程體系可以讓學生更全面、更輕松、更系統地掌握課程理論知識,在教學中一方面豐富課程內容,變換教學模式,另外一方面通過實踐操作、演示等打造“智能”化教學體系,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3]。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美育課程,教師可以從多維度去培養學生認知美和創新美。為了提高學生在美育課堂上的感性認知,需要加強實踐活動建設,如社團活動聯動、跨專業班級交流等校內實踐活動[4]。因為美育課程涉及的知識非常廣,通過交流學生們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的不足,豐富美育知識。在課程教學體系中始終強調創新、創業人才體系的建設,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特長及愛好,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把思維構想用到實踐中,這才有利于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特色所學把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將美學中的德、智、體、美、勞知識熟練應用于美育課程實踐動手操作設計中。
最后,需要不斷豐富師資隊伍的梯臺建設,完善美育課程的網絡平臺教學資源,促進教師團隊的交流與分享,帶領教工深入地方或企業基層,強化師資隊伍的動手設計能力的操作,不斷探索新型教育教學模式,以便豐富美育課程理論和實踐內容,把美育知識清晰、準確地傳授給學生。
高校美育課程包括美育理論課程、藝術鑒賞課程和美育實踐課程。這三類課程是一個有機體,同時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序列,該課程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質。美育強調德、智、體、美、勞的發展,在課程實踐中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通過不同的表達手法再現出來。江西財經大學很多美育實踐課屬于非遺內容,依托非遺中心進行調研,從而開拓校外實踐基地,把藝術生的特長和非遺結合起來,設計當地文創產品。這樣不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辨認真善美的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智力、體力和勞動的結合,他們在設計勞動過程中要付出辛勤的勞動、誠信的原創理念和創造性的勞動過程。
江西財經大學設有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每個學期都會組織學生和老師們去江西省各地方非遺文化點進行調研,立足于弘揚中華傳統非遺文化,走進基層,了解非遺,服務地方文化建設而努力。引導學生將非遺文化結合設計,貼近生活,創作出獨特的文創產品,這些文創產品不但獨特、適用,而且還把不同的非遺文化展現在不同用品上,讓文創產品走進千家萬戶,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把非遺結合藝術,把中華傳統文化結合生活、結合現代設計傳承下去。
“Flipped Classroom”是翻轉課堂的英文名,也可以翻譯為“Inverted Classroom”,有時候把翻轉課堂稱為“顛倒課堂”。在該課堂的教學上通過調整課堂內外的上課時間,把學生上課學習的決定權由教師轉向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學生成為主導角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上更主動、更自覺[5]。學生在課程前后都會進行有目的地項目學習,一起探討解決課程中面臨的難題,從而獲得課程中更深層次的理解。翻轉課堂學習更加靈活、主動,讓學生的參與度更強。
在高校的美育課程中采用翻轉課堂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有利有弊。翻轉課堂的前提條件是學生課前必須自主進行學習,他們可以閱覽老師在網絡教學平臺上準備的教學視頻,也可以自己在網站上搜索相關視頻講座,或是聽播客,或是閱讀電子書,學生能夠主動進行探究式學習,找到不懂的問題,通過QQ、微信、教學平臺與同學和老師進行討論和交流。教師不會占用課堂時間講授理論知識,這樣節約的時間都可以給學生自主支配,教師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與每位學生單獨交流,針對不同的學生給出不同建議,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促進個性化的培養。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踐勞動中發現美,有目的地創造美,進一步培養他們課前辛勤勞動的能力,誠信地對待學業的能力,以及對美育實踐部分內容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實踐操作設計的能力。
在高校美育教學中充分運用現代化科技信息網絡技術手段,構建美育課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做好優質美育課程建設、高質量的美育慕課建設等工作。江西財經大學在10 年前就開設了網絡教學平臺,在此之前是要求主干課程必須建設網絡教學平臺。在5 年前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也列入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要求,并且在每個學期的第二個月由教育處進行考核,不合格的課程要整改并通報批評。之前用到的都是平臺教學資源的補充和上傳工作,而沒有實質開展網絡上的教學,網絡平臺課程的建設優勢在于特殊時期可以進行在線網絡教學。今年疫情爆發,為減少疫情對高校教學的影響,維持穩定的教學工作秩序,學校在開學前半個月對在校老師進行網絡教學指導培訓,更好地服務了美育教師線上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學生和老師通過學習通、學校網絡平臺、微信、QQ 現場演示視頻教學,同時網絡上還有一批優秀的慕課資源,可以共享,進行輔助教學。筆者開設了“篆刻入門”美育課程,前期通過網絡平臺將該課程的大綱、進度表、課程介紹、課件、視頻和作業上傳到教學平臺,在拓展部分共享了網絡慕課視頻,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和掌握篆刻的操作技能等知識。由于“篆刻入門”美育課程實踐操作性強,為了更真實、更清晰掌握,利用手機和電腦,采用一邊講一邊刻章方式,向學生展示全部的操作過程,講完課后學生可以通過視頻畫面展示其操作,其他同學也可以看到彼此的操作,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同學們相互討論、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不斷提高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這種勞動實踐強化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大腦思考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印面構圖的美學能力掌握。師生之間相互尊重,坦誠相待。對待每一次教學和課程練習都必須認真嚴謹,強化學生的責任心,從而使得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線下教學模式可以利用上面的翻轉課堂提高學生主動、自覺學習能力的培養,加大實踐勞動技能的操作練習。總之,在美育教學中多種教學混合教學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美育課程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在高校開設美育課程,把美育課與區域特色聯系起來,與當地的企業合作,研究地區歷史、經濟、政治、人文、藝術、民俗、自然等,建設出特色美育品牌課程。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利用好自己的專業特長發揮到美育課程的創新設計中,帶動不同文、理、藝專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提升美育課程的教學教育質量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合作、交流等綜合素質能力。利用學生不同的專業,以不同的專業視角作為切入點,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利用多種渠道、多角度觀察生活中的美,將區域特色優勢部分融會貫通于美育課程中,這對高校當地的人才引進計劃有著積極的作用[6]。
在高校美育的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中感受自然界的現實美和了解藝術美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掌握社會美的正確觀點,熟練運用社會美和藝術美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設計興趣。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因材施教,根據他們的愛好、興趣和能力調整教學方法,開拓思維,把思維和藝術美學結合,把內容與身邊場景、文化和生活結合,指導學生從藝術角度觀察身邊環境,按照美學法則,應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行不同的美育勞動實踐課程的創作。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始終強調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道德意識,提高美學思維創作的智力發展,加強美育課程勞動體能的實踐鍛煉,從而養成學生美化生活、美化社會、美化環境的能力。
在高校美育課程的教學中,加大實踐課程的練習,積極開展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的培育,注重學生創新、創業理念和意識的培養方法,為學生畢業以后可以順利地過渡到社會,參與社會建設工作,為學生進入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又大大提高了學生就業率,推動社會的進步,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大量的有用人才。
高校開設的美育課程不但可以活躍大學生的思維,開拓視野提高美學修養和設計思維等空間智力的發展,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在校期間創新、創業勞動體能的培養,從而進一步提高美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參與到設計創作中,體現自我價值,如在“篆刻入門”美育課程中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印面創作,他們可以選擇性組合團隊在學校的孵化中心開店,可以根據甲方要求進行個性化的創作,設計好的作品可以在校園進行銷售,也可以利用網上開設的微店把他們創作的產品掛到網站進行銷售。孵化中心創作工作室給愛好者們提供了學習交流空間,在學習交流中他們可以不斷提升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協同能力、創作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勞動能力,為畢業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從高校美育課目前教學體制存在的現狀出發,通過對人才培養能力、教學機制和培養模式的分析,從不同角度切入,發現美育傳統模式的培養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完善高校美育教學課程體系。通過調整并規范教學計劃;增加美育課程建設經費的投入,開拓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翻轉課堂,互換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角色;鼓勵學生勞動創業,利用互聯網平臺或大學孵化中心開設微店,促產促學,從而大大提高了高校美育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而打造新世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