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三艷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廣西崇左 532200)
“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美術教育不僅能夠以美導真、以美啟善,更能以美怡情。通過審美教育能夠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操,優化審美能力,提高審美意識和道德修養,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教育部也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但是,當前很多高校在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兩張皮”現象,沒有很好地形成育人合力,發揮出美術育人的功能。美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深化思政內容與美術課程有機融合,回歸道德教育是連接智育與美育的“中心”和“點”理論意義,才能正確科學地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自“課程思政”概念提出以來,“課程思政”在各大高校陸續開展,各高校重視思政課與專業課的有機融合,同時制定了新政策,出臺了新舉措,探索新路子等等。讓專業課融入“思政”內涵,任課教師挑起“思政擔”,探索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教育體系,這兩年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追溯歷史,美術教育本就蘊涵了美育和德育的作用,如唐代張彥遠[1]認為,圖畫可以“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因而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蔡元培[2]先生也說過:“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為治。”然而綜觀各大高校的美術教育體系中,能真正達到以“美術輔翼道德”的思政目標實在是鳳毛麟角,大家仍然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美術技巧的傳授上,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2.1 重技巧,輕思政 “課程思政”概念提出和落實時間不長,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也處在一個初探階段。很多專業教師對課程育人理念重視不夠,沒有強烈的意識去引導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認為上好專業課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教授好學生專業技能、繪畫技巧、美術創作等一些專業知識,就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忽視了對專業課中如何融入價值觀教育,將價值觀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聯系起來。
究其原因,首先一些教師認為思政教育是對學生進行黨性教育,專業教師沒有義務傳授這方面知識,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其次,高校專任教師自己本身重專業技能,輕思想教育的觀念非常牢固。認為專業課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就好,對思政課存有偏見;而學生自己對思想教育理論也有所怠慢。君不見,洛陽學習驕子季某某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院大學,并在2019 年成為碩士推免生進入美國留學,按理他應感激母校、感謝祖國對他的培養,可是他卻在疫情蔓延期間,大罵國人。這究竟是個人的悲哀,還是教育的悲哀?值得每位高校教育者思考。因此,在教學中,專業教師也要掌握思政知識內容,明確課堂的德育責任。在專業課中滲透思政內容,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
1.2.2 重形式,輕過程 “課程思政”觀提出以后,很多地方高校美術類人才培養體系處在改革探索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方法等,都在摸索當中,遠未達到成熟的地步。比如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美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2019 年開始根據“課程思政”內涵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直到2020 年7 月還在修改當中;而2017 級、2018 級學生繼續沿用老版本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改革效果不明顯,“課程思政”教學并沒有落實到實際的課堂中,現在還只是形式上而已。部分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院層面對教學大綱、培養方案進行思政建設,但是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沿用老辦法。天津工業大學副校長趙宏說:“‘課程思政’改革不是單一課程的改革,而是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變革。[3]”只有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內容、教材體系等3 個層面完善起來,才能真正實現思政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在“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能夠增強美術教育的思想性,拓展美術教學模式的形式,實現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只有真正將思政內容整體、科學、有序地融進美術課程中,才能建立起學生道德與審美理念相統一的積極健康的人格。
蘇聯教育家凱洛夫指出:“教學與教育是互相滲透的,教學具有教育意義,而教育的許多任務是要通過教學過程來完成的。[4]”美術課程本就蘊含“育人”功能,作為教學工作的引導者,通過美術課堂不僅要實現專業知識技能的傳遞,更要將高尚的道德和健全的心理熏陶于學生。在專業課“課程思政”設計中,結合學校自身發展特色和美術專業特點,不斷挖掘美術類課程中的德育元素,進行教育教學工作。
美術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思政文化。比如在藝術采風、藝術考察、實踐教學等課程中,帶領學生領略紅色文化革命地區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了解革命歷史和先輩的英雄事跡,讓學生體會現在的幸福是犧牲了許多革命先烈的生命換來的,使同學們能夠更直觀、更自覺地接受德育教育。其次,在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創作時,鼓勵學生選取具有民族地域特色、以人民為中心的積極健康的素材進行創作,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理念。最后,挖掘經典美術作品中的思政元素進行育人。教師要隨時有意識地挖掘美術作品中蘊含的追求真理、勇于犧牲、熱愛生活、崇德向善的道德內涵,以此來塑造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人格。美術作品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其本身就是“思政教育讀本”。如通過講授油畫《狼牙山五壯士》,讓學生從作品中感受5 位八路軍戰士寧死不屈、氣壯山河的革命精神,同時從畫中感受到5位戰士濃濃的愛國情懷。通過講授齊白石的作品,如《魚樂圖》《蘭花》《蝦圖》等,讓學生能夠感受作品所傳達的大自然的美,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通過講授李文信的國畫《長征》,讓學生學習堅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可以說,審美教育是美術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有機融合。
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的建設關鍵在于教師,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教師育德能力如何,教書育人本領如何,直接關系到課程思政實施的效果。實現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最先要加強美術教師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加強教師思想修養的提升。美術類專業教師注重技能培訓,在思想修養方面相對薄弱,學校要多創造機會,多搭建平臺,選送骨干教師走出去進修培訓,以加強教師的理論素養。其次,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5]。專任教師在教學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美術課堂中的思政元素,不僅可以使得專業課程內容豐富,同時也能提升專業教師的理論素養,也就提升了課程本身的思政內涵。教育部門要加強專業教師的師德建設,讓教師明確德育責任,強化專業教師的育人使命感和責任感,讓教師擔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這樣才能實現全員育人。
美術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需探索“課程思政”多元化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否適當,教學手段是否豐富,直接決定著“課程思政”建設的水平和質量。在教育教學中,結合美術類課程的特點,探索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首先,針對現有美術課堂教學的傳統舊模式,開展信息化教學。比如翻轉課堂教學、混合式課堂教學、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等[6],為高師美術“課程思政”的提升及轉化做好鋪墊,真正做到教學范式的構建“有理、有利、有據”,使得美術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政治性、知識性、思想性如春風化雨般浸潤廣大學生。
其次,結合美術類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活躍,動手實踐能力強等特點,強化課外社會實踐教育。挖掘課外能貼近生活、觸動學生思想興趣的思政教育素材,將美術內容與思政知識融會貫通。為學生搭建社會實踐平臺,開展“課程思政”社會實踐教學新模式,通過多種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中來。
最后則是教師傳統教學觀念的轉變。針對美術專業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引入思政內容于美術課堂,豐富美術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興趣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品質修養。
總之,只要教師用心,就能在美術教育的各個主要環節找到“思政”的內涵。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也要汲取傳統美術教學的德育精華,融入新理念下的美術教學,通過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如課外的專業考察、藝術采風等,讓思政理念貫穿美術課堂教學,潛移默化中熏陶學生,抓住一切有利時機植入思政教學,最終實現全過程育人。
將“課程思政”與美術教學相結合,能夠激發大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興趣,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下,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理論素養和藝術審美能力。美術大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但知識結構、思維方式還處于逐漸完善階段。專業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開展實踐內容,吸引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升課堂的氣氛,對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模式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優秀的美術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可小視。通過優秀美術作品的欣賞,教師引導學生親身感受作品傳達的思想內涵,可以讓學生提升藝術修養。
思想是人才立身的前提。近來,習近平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7]”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美育教師應當積極探索美術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與發展,為“課程思政”改革提供正確的理論支撐和改革方向。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的融合,不僅僅是教育途徑,而是對協同育人理念的新思考。教師應當將“課程思政”觀貫穿美術教學的全過程、全學科中,進行全方位育人,在培育學生感受美的同時,樹立起學生對美與善的認知和向往,從而真正實現“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