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成海,劉 佩
(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530200)
陰陽學說起源于《周易》,最初為符號,即《易經》卦象里面的陰陽爻,成熟于《黃帝內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想。《說文解字》曰:“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高、明也。”最初陰陽解釋為日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又引申為天地、晝夜、方位等屬性。陰陽是指自然界相關聯事物對峙兩邊的相對屬性的歸納綜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六合之道也,萬物之法紀,轉變之怙恃,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是世間萬物的普遍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領,萬事萬物都受陰陽之理的制約。萬物皆可分陰陽,水為陰、火為陽,地為陰、天為陽。
陰陽具備彼此制約、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長均衡、互相轉化、自和與均衡的特征。陰陽是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源泉,陰陽是動態變化的,尋求陰陽均衡并非是指靜止的均衡,而是動態調和的均衡。陰陽是相關聯事物相反的屬性,對峙制約體現了它們的本質,對峙制約關系是指陰陽兩邊彼此斗爭、互相排擠;互根互用指無陰即無陽,表現為二者互相依存、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指陰陽兩邊都蘊含著另一方,交感而和合;消長平衡指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陰陽數量也在發生著變化,使之維持穩定,體現了陰陽是動態平衡的運動變化;自和與均衡是指陰陽具備自動恢復其均衡的作用。在彼此轉化關系中,“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陽具備相對性,在必然條件下可以向相反的目的轉化。
《黃帝內經》將陰陽理論引入中醫范疇,《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生之本,本于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生命最調和的狀態,陰平陽秘的和諧狀態一旦被打破,就發生疾病成長的病機,呈現陰陽偏盛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等病理變化。因此,臨床治療需調和陰陽。陰陽學說在中醫中應用很廣,如用于概括機體的臟腑組織、闡述機體的生理病理、診斷疾病、指導疾病的防治等。
壯醫對陰陽的認識是從公母學說開始的,而后由于受到漢族中醫文化的影響,陰陽學說的概念逐漸被壯族人民接受。壯醫陰陽學說與中醫陰陽有聯系,但它也保持本地民族的特色。壯醫認為,任何事物都可以劃分為陰陽,陰陽也是萬事萬物的起源[1]。壯醫的陰陽源于先民的生活環境,壯族分布在嶺南地區,亞熱帶氣候氣溫較高,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寒暑消長,冬氣春來,早期的壯族人民對陰陽概念就有了自己的認識。陰陽重點在于陰陽平衡,保持人與自然的平衡和機體內部平衡,壯醫陰陽理論在吸收中醫陰陽理論基礎上發展延伸,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壯醫將臨床病證主要分為3大類:陰盛陽盛、陽盛陰衰和陰盛陽衰[2]。壯醫提出的陰盛陽盛理論是中醫陰陽理論中沒有提及的。陰盛陽盛的提出與壯族生活環境和痧證的分類密切相關,亞熱帶氣候高溫多雨,使人產生熱性,屬陽盛;同時潮濕雨水多使人產生寒濕,屬于陰盛。隨后,壯醫學家逐步提出了“陰盛陽盛”的概念,并將其納入壯醫學。壯醫強調陽氣的主導作用,所以重陽、調陽、補陽[3]。壯醫陰陽理論主要應用于指導養生、反映疾病的病證屬性及遣方用藥等,但對臨床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愈后轉歸的指導影響不及中醫陰陽理論。
壯醫認為,人存在于宇宙之中,不得違背自然規律,必須與天地同步運行,即“三氣同步”[4]。就人體而言,可將機體分為天、地、人三部,三部協調同步,機體就健康無病,即壯醫三氣同步理論。三氣同步的內容包括天氣主降、地氣主升、人氣主和、三氣相生、三氣相通、三氣相制6個方面[5]。其理論與中醫陰陽理論有相似之處,天地本是一對陰陽關系,從位置看,天處在上,屬于陽,地位于下,屬于陰;從功能上,天主降,地主升,天地陰陽起落保持均衡,構成陰陽既濟。三氣同步理論獨特之處在于,除了天地以外,還強調了人和的作用。人稟天地而生,為萬物之靈,天地之氣濡養著人并影響著人的生長發展,天氣質清宜降,地氣質重濁宜升;從部位上,人部居中,上承接天,下載地,處于樞紐位置;從功能上,人氣為天地之氣的樞紐,調節天地之氣,根據其變化,與其保持同步平衡,維持機體穩定[6]。氣機有升有降,天氣主降,地氣主升,人氣主和,人與天地二氣息息相關,三者要協調運行,涵養制約。中醫陰陽理論與壯醫三氣同步理論有相似之處,壯醫理論也有其特色,即壯醫更強調天、地、人三者的互根互用、協同制衡的關系。
“三道兩路”學說是由黃漢儒教授[1]提出的,是壯醫理論的核心理論之一。三道指谷道、氣道、水道;兩路指龍路和火路。道路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是反映疾病、傳遞信息的通道。三道是維持人生命活動的營養物質貯藏、化生、運行、輸布的通道。兩路是維持人體基本生理功能和反映疾病發展的兩條密閉通道。氣道位于上部,氣道是主司人體之氣與自然界之氣進行氣體交換的場合,吸清排濁,保持氣體的新陳代謝,其關鍵點在于肺。谷道是食物接收、消化、分泌的通道,食物進入人體后,經過谷道的消化、吸收作用,傳輸生命所需的營養物質和分泌糟粕,其化生的關鍵臟腑為肝、膽、胰。水道是管理機體水液代謝輸布的通道,水道在下部,其功能主要由腎和膀胱調節。三道與外界直接相通,使人體之氣和天地自然保持協調同步,適應環境而變化。壯族認為龍主水,龍路是人體血液運行的通道,血液可以營養機體、臟腑、骨肉、官竅,其化生樞紐為心臟,龍路通暢才能保證血液正常運行。火為觸發之物,火路是體內的傳感通道,傳導各種信息給中樞,然后大腦做出相應的反應以維持體內平衡,與現代醫學的神經系統類似。龍路和火路的網絡分支遍布全身,龍路主載氣血運行,火路調節軀體活動[7]。兩路均不與外界相通,主要通過三道的作用來協調運轉。
“三道兩路”的核心在于通,三道的正常工作需要兩路的通暢,才可使氣血正常運輸,維持機體所需,保證人體健康。三道是氣血生化的場所,而兩路主運載氣血,兩者相互配合,將氣血輸送至臟腑筋骨,營養臟腑組織,并把糟粕排出體外 。這與中醫陰陽理論相契合,陰陽的重點在于兩者的配合,通過兩者的協同作用,把不同作用的事物聯系在一起,使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發揮各自的優勢。《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把精氣積蓄于體內以充養陽氣,陽氣在外捍衛人體。陽主外,陰主內,陰陽各司其職,使人身心和諧,達到陰陽氣機調和的健康狀態。“三道兩路”亦是如此,雖然與中醫陰陽理論的主要內容不同,但目標一致,經由兩者的關聯性發揮各自功效,維持氣血陰陽的均衡,保證人體健康。
通過上述理論的闡述,說明中醫陰陽理論與壯醫理論雖在內容及表現形式上有一定區別,但總體而言,兩者都體現了陰陽為總綱的特性。“三道兩路”“三氣同步”作為壯醫的核心特色理論,不僅代表了壯醫的生理、病理觀,還可以指導臨床,以完善和豐富壯醫的特色理論,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出發:①用于診斷疾病。可通過觸按“三道兩路”在體表的網結點,找到疾病的反應點,從而確定疾病的病位、病性,進一步完善“三道兩路”理論。②以“三道兩路”“三氣同步”“毒虛致病”等為理論指導體系,制定相應的證候分型標準,完善壯醫辨病、辨證的理論體系。③通過壯醫理論對疾病的診斷與認識,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壯醫的治則和規范化特色技法。壯醫理論作為中醫藥文化的一部分,有可觀的發展前景,仍需我們進一步挖掘和研究,不斷補充和完善其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