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慧,杜忠劍
(1.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530023;2.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530200)
“解結”一詞來源于《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曰:“用針者,必先查其經絡之虛實。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結雖久,猶可解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解結是中醫臨床治療的一種指導思想,通過望、問、觸診及經絡穴位診法,明確腧穴或病灶處的鄰近或遠端皮下組織有無明顯的結節、條索狀物等陽性反應,并對此進行治療,起到通調經絡陰陽的一種治療方法。這些“結”與筋結點、激痛點有何異同?其分布有無規律?臨床上如何做到解結?筆者根據搜集的資料及現有的臨床報道,淺談對“解結”的認識。
《黃帝內經》中“結”是指繩結,即把經絡比作繩子,繩子打了結便如經絡循行通路上有了阻礙,阻遏臟腑氣血運行,從而導致疾病發生。
筋結點的概念是建立在經筋理論體系上的,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輸布于筋肉骨節的體系,經筋聚合、聯結的部位即為筋結點,筋結點散布于經筋所過之處的肌肉、肌腱、組織、關節、韌帶、骨骼等,被認為是已機械化的纖維組織經過長期的反復勞損形成的結節、粘連及條索,包括鈣化的骨性贅生物[1]。筋結點的主要特征即為“結節”,可通過問診和觸診來確定,由此可見,《黃帝內經》中的“結”狹義上可理解為筋結點。
激痛點是指骨骼肌內結節處大量高度異常的敏感小點,并在此處可觸摸到一條緊繃的肌帶[2]。激痛點理論是由TRAVELL J等[3]于1942年提出,認為激痛點主要分布于肌腹及肌肉附著區域,分別稱為“附著性激痛點”和“中央性激痛點”。早期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冷噴與牽拉,后期又加入壓力放松術、按摩、物理治療、經皮電神經刺激、激痛點注射及近年來的干針等療法[4]。可見,激痛點的主要特征與中醫“以痛為腧”“阿是穴”較為相似,其與筋結點都可觸及條索、結節,但筋結點的分布更為廣泛。筋結點是在生理功能基礎上賦予病理意義,而激痛點主要是病理意義。
十二經筋在人體走向為向心性,起點在四肢末端,沿軀體縱向軸終止于頭面、胸腹部。經筋在循行過程中聚合聯結在關節、筋肉豐厚之處,就成了筋結點的所在。筋結點又稱為結筋病灶,往往在韌帶薄弱處或韌帶在骨骼的附著處等,有別于腧穴,故以鄰近腧穴名加“次”而命名,如腎俞次、承山次等[5]。尋找筋結點時,主要通過循、捫、切、按的手法,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先點后線,由線至面,再至拮抗面整體的順序,沿經筋或經脈進行逐一尋查[6]。所觸及的各種筋性結節及結節處異常感覺,均可作為治療點。
臨床上不同的病證,其筋結點分布及選取也有一定規律性。如偏頭痛可在頭維穴、頸項部沿風府、天柱、完骨、風池、頸百勞及頸夾脊穴等穴查找結節[7];天宗次治療乳腺增生[8];心俞、肝俞處結節治療失眠[9]。目前,特定的筋結點與疾病的相關性研究報道較少,大多數根據經驗在一定部位或范圍內尋找。
“解結”本是比喻善用針者,去除沉疴有法,《靈樞·刺節真邪》曰:“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此“橫絡”亦有解釋為血絡,因此,“解結”亦被指是刺絡放血的一種治療方法[10]。筆者認為,廣義的“結”可泛指可觸及的筋結點、可望及的血瘀之絡,以及一切阻礙經絡氣血運行的有形和無形的障礙。
臨床上報道的“解結”方法,是在結節局部采用毫針、長圓針、電針、針刀及手法按摩、刺絡放血、刮痧療法等治療方法,主要應用于運動系統疾病,如頸肩腰肌勞損、關節周圍炎、椎間盤突出等,亦有報道應用于內科疾病,如偏頭痛、失眠、筋性疼痛、乳腺增生及婦科慢性盆腔痛等[7-9,11-12]。經過“解結”治療后,可感覺到結節抽動后消失或變軟,疼痛減輕,癥狀好轉。由此可見,“解結”主要是對局部軟組織的松解,對慢性無菌性炎癥有防止粘連、促進炎癥吸收和組織修復的作用。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解結”中的“結”包含了經筋系統理論中的筋結點,但在臨床治療中其含義又有延伸。“解結”本是針灸治療的一種指導思想,但在不斷地臨床實踐中,已經演變為多種外治方法均能實現的治療過程。然而在目前的報道中,不同病證與“結”出現部位的相關性和規律性總結尚少,其適應證也以運動系統疾病為主,還有待進一步探索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