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學輝,李元正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李鯉是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3、4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2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指導老師。李鯉教授從事臨床工作60余年,學驗俱豐,擅長運用中醫藥診治心腦血管病、肝膽病及內科疑難病,在學術上注重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整體觀念的運用與研究。根據自身臨床實踐,在五行學說的指導下,創立寓補于消法。李鯉教授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非常重視中醫養生,共涉及心理養生、飲食養生、運動養生、起居養生4個方面。筆者跟隨李鯉教授學習多年,現將其養生保健經驗總結如下。
“養生”一詞最早見于《莊子》,認為:“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本壵?,沿、順也;人者,居天地之中,督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順中以為常,是為自然,無違自然之道,內得以保身而全形,外可侍親而終其年。隨著時代的發展,養生的意義不只局限于祛病延年,還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扶助正氣,增強國民體質;二是減少病痛,降低醫療費用;三是心身俱養,應對社會變革。中醫養生強調的是形與神俱。養生學是指采取一定措施預防疾病發生的系統理論,強調健康狀態下的調養,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可由普通個體自行實施。
李鯉教授強調養生應以治未病為指導思想,指出中醫治未病包含“預防”的思想[1]:一是未病先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指在未病之前做好準備,以防疾病發生。二是既病防變,《金匱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敝冈诎l病之初盡早干預,以防疾病的發展或傳變。李鯉教授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注重平時養生,強調未病之人養生,防患于未然。
2.1 心理養生 一般認為心理養生可分為淺層次心理養生和深層次心理養生,其定義的界限在于主動養生與潛意識狀態。淺層次的心理養生包括靜坐、調息等,是主動的調養過程;深層次的心理養生,亦可稱為潛意識的養生,順其自然,和中而治,有良好的處事態度,如樂觀、從容、淡泊等。在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抑郁癥、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發病率也與日俱增,由此體現了心理養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勞動中要注意緩解精神緊張、減輕腦力負荷,更重要的是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和工作態度。
李鯉教授認為,無論是患病之人還是未患病之人,都應注意心理養生。李鯉教授認為人的精神風貌應當始終朝氣蓬勃,首先是端正心態,其次時時把握“平意”,即心境思慮和諧適度,最后要胸懷寬闊,豁達大度。李鯉教授平時重視道德修養,充滿仁愛,心地善良,幫助他人,從中獲得樂趣,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李鯉教授還強調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注意調節情志,避免過度。李鯉教授對于心理養生推崇《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說,認為人應調和情緒,排除雜念,思想應安閑清靜,防止情緒劇烈波動,培養知足常樂的品質。李鯉教授認為一個人如能以“恬淡虛無”的胸懷對待名利,無患于得失,精神者當守于內,不易受到疾病的侵害。李鯉教授還指出人與人之間應平等相處,“嘗貴后賤”可致“脫營”病,“嘗富后貧”可致“失精”病,人生難免處處稱心如意,保持心態平衡、心境平和,這樣既可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又可防備突然的外界刺激對人體造成傷害。
2.2 飲食養生 飲食療法是中醫的一大特色,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或減輕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又可協助藥物發揮效能。李鯉教授平時教導我們常人也要注重飲食養生,而對于許多疾病治療的中后期,經常倡導患者結合食療方法,既增強了療效,彌補了藥物治療之不足,又方便了患者,并節省開支,患者依從性高[2]。
(1)常人飲食養生 ①飲食有節:飲食要定時定量,吃飯要保持良好的情緒,飲食的冷熱要適度,吃飯要細嚼慢咽,堅持飯后漱口和散步。②三因制宜。體質不同,飲食有別:陽虛者宜補陽,應多食羊肉、雞肉、韭菜等;陰虛者宜滋陰,應多食蜂蜜、桑椹、銀耳等;氣虛者宜補氣,可多食糯米、山藥、土豆等;血虛者宜養血,應多食動物肝臟、紅棗、桂圓等。季節不同,飲食各異:春季飲食應注重補益,不可多食收斂固澀之品,以免影響陽氣升發,宜多食用韭菜、山藥、大蒜、荸薺、菠菜等;夏季暑濕,飲食應注重清暑化濕,多食西瓜、西紅柿、綠豆、芡實、薏苡仁、冬瓜等;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燥為主,多吃梨、銀耳、豬肺、白果、檸檬等;冬季要注重顧護陽氣,常用食物有羊肉、雞肉、栗子、核桃、桂圓、白薯等。
(2)病人飲食養生 ①小公雞湯扶正助陽,體虛者適之。李鯉教授在臨床中對于辨證屬虛、寒、陰證者,尤其對于臟腑辨證屬脾、腎、肺虧損,或氣血辨證屬氣虛血虛者,經辨證施治一個階段,病情好轉,飲食增進后,告訴患者配合食用小公雞湯以助藥力,恢復體力,從而縮短病程。②羊肉養血溫陽,婦人多宜。李鯉教授在治療育齡期婦女月經病時,只要不是偏熱偏實或發于夏季者,經常囑其服食羊肉湯。李鯉教授常說,《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治》討論產后三病,第一個治療婦科病的處方是當歸生姜羊肉湯,并指出其治療范圍包括產后腹中痛、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羊肉乃血肉有情之物,性溫而散寒,味甘而大補氣血,體現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治療原則。③幼多食栗,老服核桃。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又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對營養的要求較多。因其有脾常不足的病理特點,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較成人弱。因此,李鯉教授強調小兒之體培補脾土尤為重要。對于小兒疾病的治療,除了注重補土益腎外,在治療后期常告知患兒家長,可買栗子常食,也可制作栗子粥服食。栗子味甘、性平,入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可補中培土,養胃益脾。老年人普遍存在臟腑功能衰弱、陰陽失調、氣血虛弱、氣血瘀滯的病理特點,在飲食調養方面李鯉教授認為可適量服食核桃。核桃性溫、味甘、無毒,是食療的佳品,無論是配藥使用,還是單獨生食、水煮、燒菜,均有補氣養血、補腎填精、止咳平喘、潤燥通便的功效。《神農本草經》將核桃列為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上品。《本草新編》認為:“核桃仁味苦、甘,氣平,苦重于甘,陰中陽也,無毒,入手厥陰經。主瘀血血閉,血結血燥,癥瘕邪氣,殺小蟲而除卒暴,通潤大便,活血通經止痛??嘁云茰室陨卵!惫试谌粘I钪校蓜窭夏耆诉m當服食核桃仁。
2.3 運動養生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以舞蹈舒筋活絡、流通氣血、防病祛病,隨后各種導引運動術不斷發展,形成了各自的運動風格,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無論哪一種傳統運動,均以中醫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指導運動的動、靜、虛、實,達到形與神協調統一。自古名醫多長壽,當代名中醫中也不乏年至耄耋者,縱觀其養生之道,多將運動作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李鯉教授認同“生命在于運動”的觀點,但同時強調在運動養生中要掌握一定的度,以“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為標準,達到鍛煉后不覺疲勞的狀態;其次,認為應動靜結合以調形養神,指出形宜動,要運動形體;神宜靜,要靜養神氣。在運動中動靜結合,形神皆養,才能使氣血和順而“形與神俱”,達到強身延年的目的。
2.4 起居養生 起居養生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調攝的具體應用。我國歷代醫家十分重視生活起居養生,《黃帝內經》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闭f明要保持身體健康,就要懂得自然的發展規律,順應自然的變化,做到食有節制、生活規律,才能健康長壽,頤養天年。
李鯉教授認為養生之要,當以睡眠為先?!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捌降┤藲馍?,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闭f明人體陽氣的消長盛衰與自然界陰陽變化密切相關。李鯉教授強調保養人體陽氣,要順應四時晝夜更替、陰陽變化來調整作息時間,認為規律的作息對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昂弦怪岭u鳴”,此陰氣用事,陽歸于陰而寐;“雞鳴至平旦”,此陽因而動,出于陰則寤,人當應之。李鯉教授常建議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保證作息時間規律,夜間22∶00左右當入睡,子時陰氣最盛而陽氣始生,臥則陽藏于陰,而不至損耗過度,人身之陽得以休養,才能更有效率的工作和學習。
李鯉教授注重養生保健在疾病治療、預防中的作用,其以治未病理念為指導思想,認為中醫養生應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常人、病人均應注重飲食養生,動靜結合,形神皆養,起居順應四時晝夜更替,才能健康長壽,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