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丹丹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景岳全書》云:“腫脹之病,原有內外之分,蓋中滿者謂之脹,而肌膚之脹者亦謂之脹。若以腫言,則單言肌表,此其所以當辨也。但脹于內者,本由臟病,而腫于外者,亦無不由乎臟病。”[1]結合現代醫學研究,腫脹病可見于心、腎、肝等多種臟器疾病中。此外,仍有部分腫脹病無法用現代醫學解釋,稱其為特發性水腫,從中醫角度分析診治,往往可取得突破和進展。
邵靜教授為全國第6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華醫學會老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從事臨床醫療及科研、教學工作30余年,善于運用中醫藥治療雜病,其中對不明原因導致的腫脹有較深入的認識。筆者在跟師過程中受益匪淺,現將邵靜教授治療腫脹病的經驗整理如下。
邵靜教授認為該病看似水病,實則氣、血、水三者同病。飲食入胃,經脾胃運化成水谷精微,經三焦氣化后生成氣血津液。同時,氣、血、津液三者互化同行。氣在人體之中,引導血液和津液的運行。氣無形,血有形,氣依于血而不致于浮散。中焦的氣化作用使部分津液化赤入手太陰肺經,故津液實屬血液生成過程中的一部分。氣機運行失常,津液和血行亦失常;津液和血行有停滯,必然導致氣機運行失常。張景岳提出腫脹病雖由臟腑病所生,有寒熱血氣之異,然而終究離不開水氣二字[1]。唐容川認為氣水血乃一家,可相生,可互病[2]。該病與氣、血、水三者關系密切,故邵靜教授臨床稱之為“瘀脹病”。
《肘后備急方》記載了急病的治法及方藥,關于病機的論述多概而括之,書中提到:“飲水不即消,三焦受病,小便不利,乃相結漸漸生聚,遂流諸經絡故也。”[3]可見葛洪認為水腫病的發生發展與三焦功能正常與否關系密切。歷來關于三焦的爭議頗多,但均認可三焦有司決瀆的功能。李具雙[4]認為三焦有其形與質,為五臟六腑之焦膜,三焦如溝渠,通過氣化作用疏通水道,使胃納水谷產生的津液可以入手太陰肺經化為營血,同時使溲液下入膀胱,完成營養的吸收與代謝。邵靜教授在治療腫脹病的過程中,重視三焦的通利,使氣、血、水各行其道,同時結合患者的自身情況,辨證施治。
腫脹病以氣病為先時,常見腎氣虛和脾胃氣虛,臨床遣方用藥常以腎氣丸或理中丸為基礎,重用黃芪,輔以調氣活血行水之品。邵靜教授認為《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對黃芪的講解尤為獨到,贊同黃芪補氣兼利小便之功,在氣病所致腫脹中堪為君藥 。腫脹病以血病為先時,常以桂枝茯苓丸為基礎方,輔以調氣行水之品,如三棱、莪術、赤小豆等,邵靜教授在治療該病時常以此三藥合用。《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到三棱、莪術可治療一切血凝氣滯之證,用于參、術、芪之中,可收開胃進食、調血活血之功[5]。腫脹病以水病為先時,常以當歸芍藥散為基礎方,加用冬瓜皮、茯苓皮等,再輔以調氣活血之品。秦伯未指出水腫已成,雖病不在膀胱,但可適當輔以利水之品[6]。此外,邵靜教授認為診治疾病時不能只看到病邪,疾病本身是一個正邪交爭的動態過程,在治療過程中需顧護正氣。《黃帝內經》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7]關于水病,胡希恕教授[8]在講水氣病時提出水之所以會產生,與胃的關系密切,往往伴有胃虛的存在,在治療過程中不可忽視胃氣;水之所以停于肌表,多因其有表虛的情況,實表方可不致水病反復。
患者,男,82歲,2019年6月7日初診。以“雙手及顏面部水腫半月余”為主訴就診。現病史:半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雙手及顏面部水腫,眼瞼水腫,雙下肢酸困,無惡寒發熱,無心慌胸悶,無尿血,曾靜滴藥物治療,水腫無改善。為求中醫治療,遂至我院門診就診。查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及小便常規均無明顯異常。現癥見:雙手及顏面部水腫,眼瞼水腫,雙下肢酸困,面色萎黃,右手背可見瘀斑(患者訴此為靜脈輸液時所致),乏力,納欠佳,眠一般,平素大便干,4~5 d一行,常自服清熱解毒類藥物,小便次數多。舌暗,舌底靜脈曲張,苔略滑,脈弦細。既往史:陳舊性心肌梗死、胃部分切除術20余年。西醫診斷:特發性水腫。中醫診斷:水腫;證屬胃虛水泛,瘀血內停。治宜健胃利水,行氣活血,通利三焦。方藥:黨參片15 g,生白術30 g,黃芪15 g,大棗5枚、柴胡15 g,三棱9 g,莪術9 g,赤小豆30 g,澤瀉30 g,茯苓皮25 g,伸筋草15 g,川木瓜15 g,南沙參15 g,生姜3片。7劑,四川新綠色中藥配方顆粒,熱水沖服。
2019年6月14日二診:服藥后雙手及顏面部水腫較前減輕,雙下肢酸困緩解,納食較前改善,眠一般,大便3 d一行,小便次數多。上方黃芪加至20 g,7劑,顆粒劑(廠家同上),熱水沖服。
2019年6月21日三診:服藥后雙手及眼瞼水腫明顯減輕,納眠一般,大便3 d一行。守上方7劑,顆粒劑(廠家同上),熱水沖服。因患者既往有胃部分切除術病史,且年齡較大,囑其堅持服藥,鞏固治療,防止疾病反復。
按語:該患者年事已高,機體功能漸衰,且常服清熱解毒類藥物,苦寒之品易損傷胃氣,既往有胃部分切除術病史,運化水谷之力較弱,三焦氣化不及,故水液不循常道,留于肌膚經絡,終成水腫病。胃虛生氣不足,故乏力,大便干,4~5 d一行。觀其手背可見半個月前靜脈用藥時所留瘀斑,知其血液素來運行不暢,舌暗、舌底靜脈曲張亦是明證,脈弦細亦為胃虛水停之征,故此為氣、血、水三者同病。方用黃芪補氣利水,白術、黨參輔以姜棗健其胃,柴胡梳理三焦氣機。三棱、莪術、赤小豆合用以行氣調血利水,澤瀉、茯苓皮增強利水之力。木瓜味酸而溫,可利筋骨、消水脹,伸筋草除濕舒筋活絡,二藥合用,可改善下肢酸困之苦。南沙參補肺胃之陰。全方氣、血、水同治,通利三焦,攻補兼施,故可取效。
腫脹病多氣、血、水同病,治療時須三者同治、通利三焦、攻補兼施。邵靜教授在治療腫脹病時,結合患者的自身情況辨證施治,各有偏重。從上述遣方用藥中,可以看出邵靜教授常用經方治療,對中藥的臨床運用受《醫學衷中參西錄》影響頗深,為后輩指出學習中醫的途徑,即熟讀經典及中醫名著,并結合臨床不斷提高辨證能力,方能繼承、發展中醫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