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榆林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榆陽719000)
教學診斷改進的思想最早來源于企業的PDCA 循環,教師通過運用“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的方法,能夠更好地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制定建設方案,逐步分解落實,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1]。本文主要針對《化工單元操作實訓》課程的教學特點,針對現有問題進行診斷和改進,以期提升實訓的質量和效率。
本課程經過課程團隊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培養過程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流程”的課程特色。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對教學方法和手段、考核評價體系進行了改進,開展體驗性學習,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與實踐,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
根據《陜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學院“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學院“十三五”專業建設發展規劃》和《系部“十三五”建設規劃》中明確的專業和課程建設發展規劃,結合專業建設方案,確定本課程的建設總目標和長遠目標,具體從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實訓項目建設和課程質量管理控制目標對總目標進行細化,構建目標鏈。
同時,緊扣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建設目標,依據學院課程建設標準和實訓課程標準和實訓課程質量標準,構建《化工單元操作實訓》課程建設的標準鏈。
課程建設以內部質量改進螺旋為課程改革的原動力,以建立課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為抓手,努力構建針對課程質量提升的“建設目標-考核標準-設計-組織-實施-診斷-激勵-創新學習-改進提升”的長周期大循環,和“監測分析-發布預警-調整改進”的短周期小循環,形成各自獨立、相互依存的內部質量改進螺旋。
通過企業調研,首先對《化工單元操作實訓》課程進行SWOT分析,確定本課程的發展機遇,面臨的挑戰,優勢和劣勢,在此基礎上,對照課程的建設目標,根據學院的相關課程的建設標準,在課程運行和課程建設兩個方面設置課程的目標,以更好地開展課程的建設。
根據《化工單元操作實訓》課程建設目標,對照學院相關標準及制度文件,找準任務執行的主要標準。
(1)制定、調整課程的建設計劃。以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廣泛開展課程調研,明確課程的三維目標。同時,結合化工操作工的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在課程運行方面,修訂課程標準、制定教學計劃,優化課程教學設計;在課程建設方面,優化師資隊伍建設,豐富課程資源,提升教學質量。
(2)梳理課程建設目標,設置課程質控點。根據課程建設目標,重新梳理整改學年的課程建設目標,將建設目標進一步細化為質量監控點。
課程團隊全員參與,劃分年度任務,明確責任到人,通過任務分解表落實建設任務,明確各項任務完成的時間節點和質量要求。
在診斷改進實施的過程當中,完善課程建設標準體系,主要完成課程標準的修訂,完善實訓課教案和授課計劃的制定標準;加強教學組織實施,在教學過程中模擬企業情境,改革教學方法,整合課程內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和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建立一支改革意識強、教學水平高、科研成果豐碩的課程教學團隊;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豐富課程資源,加大動態資源建設,探索互聯網教學手段在課程中的使用,不斷提高課程質量。
通過課程團隊在推進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定期自查項目的達成情況和任務推進情況,對于進度推進遲緩的,及時采取措施、調整進度、調整資源分配;利用課程建設專題會議,對照目標任務,分析各項目標按期實現的可能性;利用中期教學檢查、督導進課堂、教學科和學生科值周檢查、課程組聽評課、示范課等等多元化手段,對教學效果和質量進行檢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向課程團隊反饋相關監測信息,督促具體責任人采取措施。
圍繞質控點,按照對照目標、對照標準、對照實際情況來開展診斷。通過診斷發現,課程未完成的項目具體有許多,以教學資源和信息化課堂應用不充分為例:
(1)教學資源少且分散。化工產品五花八門,生產工藝多種多樣,涉及到的各式各樣的化工設備和管路,這些設備大多采用密閉結構,學生在實訓中只能對外部宏觀結構有一定的認識,卻不能直接觀察到設備內部。因此,在實訓課堂上,對于各種閥、泵、塔、換熱器等設備的內部結構的視頻、微課、案例等的展示非常重要,但這些資源都分散在各位任課老師處,難以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實現有效地整合和共享[2]。
(2)信息化教學程度不高。傳統教學由于缺乏信息化手段作支撐,難以體現實訓課程的教學設計過程,導致課堂教學中,第一,教師用大量的時間在給學生講解設備內部結構,這就必然導致實踐操作、練習時間縮短;第二,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填鴨式的講解,學生對化工設備結構、原理和工藝流程的學習效果差;第三,學校現有的實訓課程的在線學習資料較少,且都沒有有效分類,查找困難。
通過學院出臺的相關獎勵、激勵制度,激發學習的創新動力。
(1)教師。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有效落實了學院教師績效考核評價辦法、崗位目標責任考核等獎勵性政策。對于學生好評率較高的教師,系部優先安排外出學習培訓,在職稱晉升和評優評先等方面都優先考慮;對學生滿意度過低的教師,系部會進行通報批評,約談,督促其限期整改。
(2)學生。為學生在課堂上打造繪圖競賽和化工知識競賽等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針對教學資源少且分散的問題,課程團隊學習國家、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標準,認真研讀校級精品課程建設標準,分別與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共建煤化工生產技術教學資源庫,與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共建石油化工生產技術教學資源庫,通過這兩項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建設,及時對核心課程的內容進行優化整合,提高了資源庫的建設水平。
針對信息化教學程度不高的問題,通過多樣化的培訓,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的理論、技術和應用水平。同時,明確學院的信息化課堂的建設目標,鼓勵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鼓勵教師積極申報課堂信息化建設的教學改革項目,加強師資隊伍信息化培訓與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通過本輪整改,課程團隊圍繞課程目標、遵循相關標準、開展企業調研、學習先進經驗,完善教學標準,更新教學內容,積累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基本建立,課程團隊成員質量意識明顯增強。一是打造了課程建設和運行的目標鏈和標準鏈,進一步明確了課程目標定位;二是形成了完善的教學標準,更新了課程內容,積累了教學資源;三是創新了教學模式,進行了教學改革,建立了較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四是教師團隊的質量意識明顯增強,能夠自覺主動按照質量改進螺旋思想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五是學生在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中獲獎的數量和等級都有所提高;六是企業反饋和學生評價普遍提高,學生滿意度明顯提高。
常態化整改是幫助學校、教師、專業、課程和學生全面認識自我,不斷創新改進提升,順利實現自我目標和自我價值的重要舉措,未來課程團隊將繼續在資源庫建設和信息化教學兩方面持續推進診斷改進工作,努力將課程打造成為“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