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乃良(中國石化管道儲運有限公司聊城輸油處,山東 聊城 252000)
2019年3月21日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生態化工園區的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發生的特別重大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76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超19億元。事故調查組認定該次事故是一起長期違法貯存危險廢物硝化廢料導致自燃引發爆炸的特別重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危險廢物突發環境事故已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危險廢物發生事故后很大程度上都會產生環境事件,危害性大、后續處理復雜,如何開展危險廢物突發事件有效應急管理工作已經成為考驗相關企業的重要內容。
危險廢物指的是滿足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固體廢物和液體廢物:(1)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種或者幾種危險特性的;(2)不排除具有危險特性,可能對環境或者人體健康造成有害影響,需要按照危險廢物進行管理的。危險廢物違法貯存、處置等引發的環境事故造成的嚴重環境影響已經有目共睹,因此做好有效應急工作意義重大。
危險廢物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涉及管理機制、應急機構組成、應急響應、應急善后工作等諸多環節。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應急人員的技能培訓和應急物資的配置、維護和使用。通過危險廢物突發事件應急體系有效建設,將應急處理建設的系統化、規范化,打造務實有效的應急救援能力,開展專項的應急演練,以保證出現危險廢物突發污染事故時應急人員的應急效率。
編制應急預案時需要細致全面和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情況的,比如以下幾點內容:
危險廢物突發事件,就需要先對企業內存在的危險廢物類型進行梳理,對每種危險廢物的特性和常規處置方法進行明確,比如強酸、強堿性危險廢物不宜用強大的水流撲救。因為當這類危險廢物遇水沖擊發生飛散容易誤傷現場救援人員,飛濺物與可燃物質接觸后,可能誘發燃燒引起火災。
突發事故應急處理必然做好全局把控,成立一個具有指揮力的應急指揮中心是重點,在預案編制中要明確現場總指揮的選定順序,確定人員候選列表,當第一人選不在現場時能迅速按照第二、第三人選順序成立指揮中心,在最短的時間里指揮人員開展應急處置。
為保證應急工作有效進行,預案里要對處置流程和內容進行詳細說明,不要用類似“搶險人員到達現場后使用工具開展搶險工作”、“現場布設警戒帶”這樣一句簡單的話進行表述。當應急處置人員明確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應急開展能夠更加高效。
預案中需要針對應急事故發生區域的警戒和疏散工作進行明確,無關人員不得滯留在危險區域,需要進行有效撤離和搶救處理,做好現場封鎖工作如何開展,安全警示標識如何合理設置,應急救援車輛如何進入現場等問題需要充分考慮。某企業針對針對野外事故搶修現場明確規定“第一警戒區域為距離事故中心點30m,使用紅色警戒帶,第二警戒區域為距離事故中心點60m,使用黃色警戒帶”,通過直觀的數據讓人員清楚如何操作。
編制危險廢物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不能簡單依托安全環保部門,要成立編制小組,借助安全、環保、生產、消防、衛生、保衛等相關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對事故發生后處置的環節及內容進行商定,形成內容全面、分工明確、行之有效的預案。現場應急處置時,在預警及應急響應開始后,相關人員能按照急預案迅速組織開展相關應急處置工作。
為了提升危險廢物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效果,需要定期開展實戰型應急演練,演練頻次可以結合企業實際在按照季度或者年度開展。實戰型應急演練能讓人員更直觀掌握處置流程和具體要求,能夠避免真正發生事故時的混亂。應急演練,不能簡單歸納為“演”或者“練”,具備較強務實效果,避免搞形式主義。開展一次完整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包含演練準備、開展演練及總結評估三個過程。在演練準備環節可以劃分為策劃組、保障組,在演練中劃分成應急指揮中心、應急搶險組、安環檢測組、警戒組、醫療救護組、通訊聯絡組、后勤組等,在總結評時成立估評估組,按照評估準則開展評估。
如果開展政企聯合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可以由企業先期處置、信息上報、事故綜合處置以及事件后續管理四部分組成。在事故綜合安全救援環節可以由企業、應急管理部門、生態環境部門、公安消防、衛計部門共同參與。在應急演練中現場救援搶險工作與環境污染處置工作需要相互交織,不能顧此失彼,應該將環境污染處置環節貫穿始終。
現場演練要注意做好有效信息傳遞,所有人員只有及時獲知準確信息才能開展有效應對措施。參演人員接到設計場景信息后,必須按照所有的應急處置程序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置行動。在演練找中做好事故應急的雙向互動,如現場監測人員要適時匯報檢測信息,應急搶險人員要定期匯報進度等。
現場人員在參演過程中必須佩戴好所有的防護器具,尤其是前期進入現場開展應急監測的人員。環境應急監測主要是在發生突發性的危險廢物突發事件的時對污染物的泄露量、種類、污染范圍和程度等信息進行全面監測,監測人員一定要對現場是否安全進行有效確定,具備人員進入條件后通知指揮中心,從而開展應急救援和搶險工作。
加強危險廢物應急管理工作,要及時關注危險廢物管理動態,梳理本企業設計危險廢物的處理技術和方法,掌握最新的現場處置手段。發生輕微程度的危險廢物突發事故,要做好數據和信息搜集,確定發生的原因和影響,從而完善應急管理工作。
充分借助各類先進技術手段,在工作中通過“互聯網+”、工業監控系統、先進通訊手段相結合,運用新理念和新設備實現應急管理效果的優化。
當發生重大危險廢物應急事件后,現場因泄露、火災影響會新增大量的危險廢物,同時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體都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應急救援結束后,要在一定的時間內繼續開展環境應急監測,監測結果不僅是作為事故污染損害評估的依據,還能為事件后續調查處理、現場環境恢復和事故賠償等環節提供依據。
企業要做好充分考慮,這些危險廢物存放到本企業的貯存場所是否合適,當事故發生在自身的貯存場所時如何應對,是否需要外運到別的合規單位都要考慮。在對這些危險廢物進行暫存管理時,貯存場所應該具備貯存條件,危險廢物分類貯存,安排人員進行管理并做好記錄。在滿足處理條件時及時進行處理,經過檢驗后相關指標滿足規定后方可排放,全過程要嚴格監管,避免出現二次污染或者成為新的事件隱患。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202個大中型城市工業危廢產量為4010.1萬噸,且一直呈現上升趨勢。隨著國家不斷提高對危險廢物的重視度,危險廢物應急管理工作相應面臨著更高的要求,相關企業依據新的標準和要求,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完善危險廢物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這樣企業在面對危險廢物突發事件時能“忙而不亂”,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減少對環境和民眾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