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崔 炎,董 建,徐 瀟,王 瑩,王志遠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痛風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痛風已成為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性疾病。痛風易反復發作,常導致痛風并發癥發生,如關節畸形甚則失用、痛風性腎病、組織器官痛風石形成等。
崔公讓教授從醫近60載,是首屆國家級名中醫,第2、4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臨床經驗豐富,對痛風的治療形成了系統的診治體系。崔公讓教授認為該病實為本虛標實,痰濕、血瘀是其標,脾氣虛、腎陽虛是其本,故治療痛風時須標本兼治[1]?;趯υ摬〔C的認識,崔公讓教授創制祛痹痛風飲,臨床根據患者病情加減化裁,急性期以清熱解毒、泄濁利濕為主,慢性期以溫補脾腎為主。
(1)患者,男,39歲,2018年7月20日初診。主訴:雙足踝關節、右手腕關節發作性疼痛1年。1年前患者飲酒后出現雙足踝關節及右手腕關節紅腫熱痛,休息后無緩解,遂就診于當地醫院,查血尿酸510μmol/L,診斷為痛風,給予別嘌醇、苯溴馬隆、秋水仙堿、堿碳酸氫鈉等藥物治療后癥狀緩解,仍間斷發作。發病以來患者自覺體質下降,表現為易感冒,平素失眠,易上火??滔掳Y:雙下肢踝關節及右手腕關節紅腫熱痛,關節活動受限,輪椅送入,口干口苦,納眠差,小便黃,大便溏。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痛風(濕熱型)。治則:清熱化濕。予祛痹痛風飲加減。處方:北柴胡、鹽知母、天花粉、甘草片各10 g,葛根、薏苡仁、麥冬各15 g,兩頭尖12 g,山慈菇9 g,木賊3 g,大黃5 g,黃芩片6 g。15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服用。
2018年8月8日二診:雙足踝關節及右手腕關節疼痛基本消失,體質量較前減輕,口干口苦緩解,活動無明顯障礙,自行步入病房,訴眠差,納差食少,小便正常,大便每日1~2次。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治則:健脾化濕,滋陰安神。予祛痹痛風飲加減。處方:北柴胡、甘草片、鹽知母、天花粉各10 g,葛根、薏苡仁各30 g,木賊、麩炒白術、茯神各20 g,黃芩片、兩頭尖各12 g,麥冬15 g,山慈菇9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服用。
2018年8月22日三診:關節疼痛未再發作,納食較前增多明顯,仍眠差。舌質紅,苔薄白,脈細。予祛痹痛風飲加減。處方:北柴胡、甘草各10 g,葛根、薏苡仁、煅龍骨(先煎)、石決明各30 g,龜板(先煎)、鱉甲(先煎)、木賊、茯神各20 g,兩頭尖、黃芩片各12 g,山慈菇9 g,大黃5 g。15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服用。
2018年9月26日四診:未再出現關節紅腫疼痛,納可,睡眠質量明顯提高,訴雙下肢畏寒怕冷。舌質紅,苔薄白,脈細。處方:三診方去大黃、黃芩片,加肉桂10 g,車前草10 g。15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服用。
2018年12月20日隨訪:患者關節腫痛未再發作。
按語:患者體形肥胖,身體壯實豐滿,平素喜飲酒食肉,濕熱內生,故見肢體倦怠乏力、少氣懶言。濕熱之邪困阻脾胃,使脾胃升清降濁功能失調,脾不升清則大便溏??;脾喜燥而惡濕,濕邪困脾則脾胃運化失常,脾不運化則見納呆;胃有熱邪故見口苦;濕邪內阻,胃中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見口干;胃不和則臥不安,故見眠差,眠淺易醒;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皆為濕熱之象。故治療當以清熱化濕為原則,方選祛痹痛風飲加減。方中北柴胡、葛根升舉脾胃清陽;山慈菇、兩頭尖、木賊、薏苡仁、黃芩清熱燥濕健脾;鹽知母、天花粉、麥冬清熱滋陰,防止燥濕傷陰。二診時,患者關節疼痛諸癥消失,體質量減輕,仍訴眠差,納差,故加白術健脾化濕,加茯神健脾安神寧心。三診時,患者關節疼痛未再發作,納食較前增多,仍有眠差,予龜板、鱉甲、煅龍骨、石決明滋陰潛陽,鎮驚安神。四診時,患者未再出現關節紅腫疼痛,納可,睡眠質量明顯提高,訴雙下肢畏寒怕冷。崔公讓教授認為,痛風病機為本虛標實,其本為脾腎兩虛,其標為痰濕、血瘀、熱毒,故急性期以清熱祛濕為主;病程遷延不愈,損及脾腎,治療當溫補脾腎,故四診時加肉桂溫補脾腎,車前草利濕通淋,使濕邪從下焦而出。
(2)患者,男,41歲,2018年7月20日初診。主訴:雙下肢多關節紅腫熱痛5 d?,F病史:5 d前患者飲酒后出現雙下肢第1跖趾關節、左側膝關節及雙下肢踝關節紅腫熱痛,左側膝關節為甚,未予以重視及相關治療??滔掳Y:雙下肢第1跖趾關節、左側膝關節及雙下肢踝關節紅腫熱痛,左側膝關節充血腫脹、疼痛,活動下蹲困難,口干喜冷飲,得涼痛減,納眠可,二便可。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痛風(濕熱型)。治則:清熱化濕。處方:北柴胡、甘草片各10 g,葛根、石膏(先煎)各30 g,薏苡仁、大黃各15 g,兩頭尖12 g,木賊20 g,黃芩片6 g,山慈菇9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服用。
2018年7月30日二診:關節腫痛減輕,觸之皮溫未見異常,皮色暗,患者可借拐杖行走。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處方:北柴胡、大黃、甘草片各10 g,葛根30 g,山慈菇9 g,兩頭尖12 g,木賊20 g,薏苡仁15 g,黃芩片6 g。15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服用。
2018年8月15日三診:左足疼痛明顯緩解,自訴吹空調受涼后疼痛再次發作,納差。舌苔白膩,舌質紅,脈弦數。處方1:北柴胡、甘草片各10 g,葛根、薏苡仁各30 g,木賊、藿香(后下)各20 g,大黃5 g,山慈菇9 g,兩頭尖12 g,佩蘭15 g,肉桂6 g。15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服用。處方2(痛風茶):菊苣、車前草、梔子、玉米須各5 g。15劑,每日1劑,代茶飲。
2018年8月31日四診:關節無明顯疼痛,活動不受限,患者可步行進入診室。舌苔白膩,舌質紅,脈弦數。繼續守上方治療,15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服用。痛風茶15劑,代茶飲。
2018年11月10日隨訪:體質量減輕約8 kg,體倦乏力明顯好轉,關節腫痛未再發作。
按語:患者平素飲食肥甘、飲酒,癥見口干煩渴、喜飲冷飲、關節熱痛、得涼痛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皆為濕熱之象,故初診時以祛痹痛風飲加生石膏30 g以增強清熱之功,生石膏性涼而能散,善清肺胃實火,又能清臟腑實熱,還可解肌透表。二診時,患者熱象明顯減輕,關節腫痛減輕,觸之皮溫不高,皮色暗,故上方去石膏。三診時,患者關節疼痛明顯緩解,自訴吹空調受涼后疼痛再次發作,納差,舌苔白膩,舌質紅,脈弦數。結合患者舌脈,患者熱象已不甚,濕邪為重,結合季節氣候,患者本屬痰濕體質,北方長夏又多濕,兩濕相得,故納差、倦怠,加芳香化濕之藿香、佩蘭醒脾開胃,大黃由10 g減為5 g,意在芳香化濕醒脾,以防大黃傷及脾胃,加用少量肉桂溫補脾腎。崔公讓教授認為該病為本虛標實,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故急性期以清熱、利濕、泄濁為主,重用大黃以泄濁利濕,清熱導滯,使濕熱之邪從大便而解;如病情遷延則以治本為主,可予肉桂溫補脾腎。痛風茶主要由菊苣、車前草、梔子、玉米須組成,適合痛風急性期患者,車前草、玉米須使濕邪從小便而解,菊苣、梔子又助清熱之力,急性期患者建議代茶飲以協助藥力。四診時,患者關節無明顯疼痛,效不更方,繼續服用三診方。隨訪時患者體倦乏力明顯好轉,關節腫痛未再發作。
崔公讓教授在治療痛風過程中首辨虛實,治療上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遵循清濕熱不可過度,以免寒涼傷及陽氣;溫腎陽不可過燥,以免耗氣傷津。同時,崔公讓教授尤其重視痛風教育,以期患者能正確認識病情,達到減少復發的目的。無論是急性期還是緩解期,崔公讓教授根據患者病情給予痛風茶代茶飲,以達到調理體質、增強藥效、減少復發的目的。故臨證治療時不能拘泥于一方,應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