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
如今,我國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就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開啟建設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旋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強。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近代科學在中國走過了一條充滿艱辛的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技實力伴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壯大。“兩彈一星”奠定大國地位,“陸相成油”理論甩掉貧油“帽子”,雜交水稻讓億萬百姓端穩飯碗,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敲開了互聯網世界的大門,載人航天實現千年飛天夢想。
科技地位前所未有
在科研這條路上,《Nature》(自然)雜志與《Science》(科學)雜志并立為兩座“大山”,受到科技界的推崇,世界各國科研翹楚都以在這兩家雜志上發表論文而感到榮耀。139年前,中國科學家徐壽在《Nature》雜志發表了關于聲學方面的研究論文《考證律呂說》,《Nature》編輯部評價為“非常出奇”。
回望過去數十載,中國的科技創新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復興之路。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厲克奧博向《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提到,科技創新正在為中國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能和優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
改革開放后,一系列科技規劃、計劃實施,科技改革大幕開啟。1978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理論,科技界從此煥發勃勃生機。
20世紀80年代末研究制定的《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及《綱要》,對到2000年、2020年我國科技發展前景作了宏觀性、概括性的表述。根據《綱領》及《綱要》,1991年3月國家科委又組織制定《1991-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
進入新世紀,我國科技發展再次提速。2013年-201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年均增長11.1%,增速世界領先,遠高于同期的美國、歐盟和日本。
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主要明確“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十三五”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標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進入前15位,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
轉眼5年過去,研發投入結構持續向好,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2017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超1.76萬億元,同比增長12.3%,增速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18年,中國研發支出達到19657億元,投入強度為2.18%。
“以往我們提到科技總是和創新聯系在一起,但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科技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有專章部署。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厲克奧博表示,現在的世界舞臺更像是拳擊擂臺,每個選手都有自己的技巧和裝備,科技就是最重要的裝備。從近兩年的貿易摩擦來看,我們深刻認識到了“裝備”的重要性。
鏈接
學“習”科技
在引進高新技術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術尤其是國防科技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人家把核心技術當“定海神針”、“不二法器”,怎么可能提供給你呢?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2013年3月4日,習近平在參加全國
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討論時的講話。
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砥礪前行的科技之路
科技投入及其成果的有效利用通常被視為國家經濟回到穩步增長之路的一個重要條件。20世紀末,日本政府也曾提出“科技立國”的戰略口號。1980年,日本通產省發布《80年代通商產業政策展望》,大量財政預算開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傾斜。除去泡沫經濟破裂之初的3年,日本的研發經費投入總體上仍呈不斷攀升之勢。這一時期,日本的研發經費投入總額由4.7萬億日元進一步增長至14.7萬億日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也由2.1%進一步攀升至2.9%。
大力投入科研最顯著的成果,便是日本“18年1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奇跡,而長期占科研經費15%比重的基礎研究投入,也終于在10多年后的半導體領域結出碩果。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團結精神,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緊貼新時代社會民生現實需求和軍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打好主動仗。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同時,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的重要講話。
中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將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愿同全球頂尖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一道,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加大共性科學技術破解,加深重點戰略科學項目協作。希望各位科學家積極交流思想、推進合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
——2020年10月30日,習近平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20)作視頻致辭。
回看中國,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科學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由政府的財政支出來完成。2016年5月23日,科技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召開專題會議,梳理總結重大專項“十二五”進展成效和存在問題、研究確定“十三五”聚焦瘦身思路和重點任務。
5年后,科技重大專項在新經濟行業發揮了重要作用。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國家自創區和高新區成為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載體,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0%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國的疫苗研究與世界同步,并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科研攻關格局。
科技這條路,中國走了很久。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頂層設計、政府機構、社會組織、人才梯隊的密切配合,更離不開財政的投入、金融的潤滑、商業的造血和普羅大眾對科學精神的尊重。
盡管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從世界環境與我國經濟發展背景來看,中國成為科技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院院長荊林波感慨地向《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表示,與進入創新型行列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
荊林波談到,我國科技不足主要有以下表現: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創新型企業家群體亟需發展壯大。
科技創新需要三方聯動
改革開放的前幾十年,由于發展起點較低,我國通過引進國外成熟技術,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快速形成了中國的產業體系。這不僅使我們以最短的時間告別短缺經濟,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逐漸向制造強國邁進。可以說,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是發展中國家從“追趕”到“并跑”的重要路徑。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小到芯片、新材料,大到數控機床、發動機,一味模仿創新是做不來科技強國的。”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院長殷緒成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世界經濟格局正重新洗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這個大變局加速演化。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疫情引發的問題和激化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我國科技在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基礎前沿領域等方面,仍有提升和發展的空間。”殷緒成認為,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我們要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解決方案。“科技自立,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乃至生死考驗時,給生存以希望;國家自強,是在動蕩的世界變局中,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邁出高質量發展步伐。”
在科技行業,無論實驗還是研究,都需要極端的耐心和極致的專注,一旦有所成,其不僅會帶動萬億規模的市場,還將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
可喜的是,近年來,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不僅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還主動從技術開發向基礎研究延伸。2018年以來,阿里巴巴、騰訊、華為、吉利等企業先后成立研究院,紛紛在基礎研究領域布局,不僅在內部投入巨額資金搞基礎研發,還跟外部的高校和研究所開展大量合作。
殷緒成表示,在摘得科技碩果的同時,也要看到市場機制參與度不足、科學研究沒有應用層面的方向指引等困境。“比如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科技成果轉換問題,政府、企業和高校都應專注在關鍵技術點,同時還要各司其職,分別從基礎設施、應用技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等領域發力,按自身需要進行科研,而不是為了轉換而轉換。當三方形成閉環,再交流合作,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下一步,我們需要盡快完善激勵創新的環境,加強政策措施落實力度,提高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水平,進一步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