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佳麗
目前看,不少國家的不同經濟領域都在積極復蘇,但整體經濟局勢的前景仍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俄羅斯審計署在2020年-2023年宏觀經濟預測中指出,世界經濟或將出現80年來最嚴重衰退。目前看,不少國家的不同經濟領域都在積極復蘇,但整體經濟局勢的前景仍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打擊,沉重的打擊”
談論2020年的世界經濟,不可能不談論新冠肺炎疫情。
在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一季度同比下降6.8%(按可比價格計算),出現1992年以來首次季度性負增長:美國經濟二季度環比折年率下降32.9%,創下1947年美國政府開始跟蹤該數據以來的最大跌幅:德國經濟二季度環比下滑10.1%,創下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環比降幅:英國經濟二季度環比下降20.4%,為1955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環比跌幅:日本經濟二季度按年率計算同比下滑27.8%,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最大降幅。
“新冠肺炎疫情帶給世界經濟的是打擊,沉重的打擊,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幾乎自由落體一般下滑,無人幸免于難。二戰以后,世界經濟從未以當前方式下滑過,且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抵擋。”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如此強調。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OECD)表示,為了限制疫情擴散而采取的行動限制令經濟活動受阻,二季度該組織眾多成員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縮水了9.8%,超過金融危機時期最嚴重的衰退記錄。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在短期內對世界上諸多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沖擊,還將為世界經濟帶來“長期疼痛”。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金磚國家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飛彪告訴《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整體上,全球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會下降,一部分人會永久性失業,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行為模式均會發生改變,貧富差距將被拉大,當前的大規模債務、大規模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很可能要幾十年才會被消化掉。更不可忽視的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很多國家實施了大規模刺激政策,實際上這些措施直到現在也沒有被全部消化掉,而疫情的到來更是雪上加霜。”
即便沒有龍卷風一般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的世界經濟也不得不面對“動力衰減”的事實。
徐飛彪說:“疫情的到來,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原本就存在的沖擊因素。除了疫情,不少國家早就十分寬松的貨幣政策、股市的大起大落都作為風險存在,一些措施看似對經濟形成支撐,但它同時也把泡沫托起來了,而這一切的背后并沒有強大的實體經濟做支撐。另外,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沖突、英國脫歐等問題,這些全是疫情之外為世界經濟發展增加不確定性的因素。”
除了疫情,我們還能看到貿易爭端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間發生,比如日本和韓國、美國和歐盟、中國和美國:也能看到現有制度對當前困境的無可奈何,比如近些年已經有20000多項貿易保護措施出臺,而世界貿易組織(WTO)實際上無能為力:還能看到在一些新的發展領域因尚未形成統一規范而齟齬不斷,比如5G建設、數字經濟服務稅。
盡管如此,希望總是時時刻刻都在。
日本:步步為營推進對外貿易布局
2020年的日本經濟,整體表現并不好。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今年全年,日本經濟將負增長5.3%,在東亞地區這是很不好的表現。可見,疫情對日本經濟影響很大。目前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經合組織都認為,全球經濟會在2021年迎來反彈,不過日本明年的反彈大概在5%左右,等于把今年的‘坑填上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所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員蔡亮這樣告訴《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
不過,日本今年的出口和投資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2020年7月以來,日本對華出口一直正增長:今年前三個季度,中日貿易額接近230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僅略有下降。
日本的對外投資很大程度上并未受疫情影響。今年,日本花費20多億美元將一些企業從中國大陸遷出去(因為疫情),但在另外一些領域,日本正不斷加大對華投資,比如汽車產業。蔡亮指出:“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大市場,很多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國境內完成生產和消費,為什么要遷走?這些企業不僅不會遷出去,還要擴大投資與生產。”
近兩年,日本的對外貿易布局頗為成功,這些成果在將來會為日本經濟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2020年10月23日,日本和英國正式簽署了《英日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UK-Jap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英日EPA),預計將于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
——2020年1月1日,日美貿易協定正式生效。
——2019年2月1日,日本和歐盟簽署的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日歐EPA)正式生效。
——2018年12月30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omprehensive Progressive Trans-Pacific Partnersh CPTPP)正式生效。
“至此,在整個太平洋領域,日本是唯一一個同時與美國、歐盟都簽署了貿易協定的國家。英日EPA,單獨看對日本來說就是對英國脫歐的補充,因為英國的離開導致歐盟成員國從28個變成27個;綜合看,這份協議是在為CPTPP擴容做準備,而CPTPP現在由日本主導。這一點很重要。”蔡亮這樣強調。
英國:搭建有利的國際環境
英日EPA的一端是日本,另一端便是英國。即便沒有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于英國而言同樣與眾不同。在走完一系列流程后,當地時間2020年1月31日,英國從法律上正式離開歐盟。
“英國同日本的自由貿易協定之所以順利簽署,與英國的積極態度分不開。作為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今年以及未來,同其他主要經濟體簽署貿易協定是英國發展對外關系的一個目標。對外,英國最希望先同歐盟達成有關雙邊關系的協定,但我們能夠看到,英國同歐盟怎么也談不攏。這給英國帶來了巨大壓力。”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劉明禮這樣分析。
因此,英國必然會將目光轉向其他經濟體。除了歐盟,美國對英國而言也很重要,但英美雙方對談判的期待差距較大,比如美國希望介入英國的全民醫療體系但后者難以接受,因而談判難有進展。所以,日本自然而然承接了英國的期待——作為發達國家,日本在經濟結構、不同領域的大多數標準上同英國比較接近。
“對英國來說,與日本的自貿協定有利于英國提升信心,有利于英國找尋一個有利于自己的國際環境。”劉明禮強調說。
英國正式離開了歐盟,但二者的經濟關系既沒有切斷也還沒有理順。脫歐過渡期將在2020年年底結束,若屆時雙方仍未能達成協議,2021年,雙方就會面臨沒有經濟協議的尷尬局面。
對此,劉明禮指出:“無協議脫歐一旦發生,對英國經濟的負面沖擊肯定會有,但應該不會像我們事先預測的那么強烈。為什么?一方面,隨著英國與歐盟在談判中不斷溝通,英國政府、企業等各方面已經做好了應對預案,人們對各種可能的場景已經做出了設想、籌措了準備。就算無協議脫歐出現,結果也不會比我們預想的更糟糕。另一方面,疫情對英國經濟的‘洗禮,會淡化無協議脫歐可能帶來的影響。無協議脫歐會干擾英國與歐盟的經濟交流,比如令雙方海關更加擁堵、令稅率更高,與此相比,疫情對經濟的干擾有過之而無不及。疫情令人員、貨物流動受阻,可以說,它已經讓針對無協議脫歐的預測發生了。無協議脫歐后的局面,不會比疫情更難應對。”
今年,英國經濟整體上嚴重衰退,各機構預測后多認為其GDP會萎縮8%-10%。為刺激經濟,英國政府采取寬松貨幣政策,應對及時。不過,十分寬松的貨幣政策或許也為將來的經濟增長埋下了隱患。2021年甚至更遠以后,英國經濟能否恢復,取決于疫情形勢的發展。
“第二波疫情已經襲擊了英國,而英國政府也再次采取了封鎖措施,但目前的措施遠遠不夠。事實上,英國需要采取更嚴格的措施來控制疫情,但這很難做到,因為即便當前也仍有許多聲音反對封鎖。此時此刻,在英國的決策機制下,很難在短期內將疫情控制住。因此,疫情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特別是在英國,疫情一旦得到緩解,呼吁解除限制措施的聲音就集中出現,這樣一來,疫情很快又會反彈。如此一來,英國要解決疫情問題只能依靠疫苗,可疫苗何時能普及還不好說。可以說,英國經濟還需一段時間才能獲得強有力的反彈。”劉明禮如此判斷。
德國:做歐洲經濟的“定海神針”
2020年一季度,德國GDP同比下降1.9%,環比下降2.2%:二季度同比下降11.3%,環比下降9.7%:三季度同比下降4.1%,環比增長8.2%。今年以來,德國在衛生防控領域表現不錯,較早控制住疫情,于經濟助力良多。
“疫情并非結構性危機,作為外部沖擊,它凍結了經濟活動。面對疫情,德國政府更多考慮的是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的流動性,比如企業、居民等。為給這些主體提供保障,德國政府提供了包括信貸、擔保、稅務優惠在內的一系列保障計劃,有針對企業的也有針對個人的。更重要的是,德國過去幾年健康的財政狀況,為這些舉措提供了良好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國別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胡琨這樣對《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分析。
201 9年,德國公共債務不足2萬億歐元,占該國GDP的58%左右:今年,即便在大規模資金支持政策出臺后,其債務整體也沒有超過2.3萬億歐元,在GDP同比縮水的同時,債務率仍保持可接受水平。
從就業來看,疫情帶來的巨大沖擊并未令德國就業情況嚴重惡化。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IFO)指出,德國就業市場正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失業率最高將升至5.9%:而2019年,德國失業率維持在5.5%左右。比較起來,眼下的數據也并非不可接受。
在歐洲,第二波疫情來勢洶洶,但德國政府行動迅速,疫情拐點很快到來。胡琨說:“目前,權威機構的預測是德國經濟2020年萎縮5.4%左右,而德國聯邦政府的預測是萎縮5.8%左右。2021年,若疫苗研發順利且沒有新一波疫情襲來,經濟肯定會反彈。預計到2023年,德國經濟的實際增速可與潛在增長率保持一致。”
“經過疫情的‘洗禮,德國仍保持其在歐洲經濟‘穩定器的角色。德國經濟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別人增長很快的時候,它表現得可能不那么突出:但別人退步的時候,它也仍能較好地保持自我。德國經濟結構穩定又健康,對歐洲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于人于己都像是‘定海神針。”
中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近期,經合組織副秘書長河野正道表示,按照目前全球經濟和疫情態勢,中國將是二十國集團(G20)中唯一能夠實現1.8%正增長的國家。
“拋開具體數據.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實現正增長是目前各大國際機構的共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春季報告和秋季報告中也都是相同態度。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我們自始至終科學抗疫和防疫,有序推進復工復產,落實‘六穩一六保政策組合拳,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保證今年經濟正增長的基礎上,2021年,中國可以進一步發力,力推經濟增長恢復正常水平。”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這樣說。
我們要充分發展內部大市場。
張建平指出,中國的社會保障還沒有十分到位,覆蓋范圍還不夠充足,要讓民眾敢于消費、放心消費,就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措施。放心消費的前提是有能力去消費,這就涉及居民收入水平。“現在全國各地都提出.要讓居民收入增長的水平高于GDP的增長速度。對此,有些地方可以達到而有些地方不可以,這也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有能力消費了,還要看民眾愿不愿意消費,這就涉及中國的消費環境、市場秩序以及消費者權益的系統性保障。
“十三五”以來,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在60%以上.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消費市場規模也居世界前列。未來,若要進一步提升前述比重,就要將消費問題作為系統性工程去布置。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積極開展對外經貿合作。
11月15日,東盟10國以及中、日、韓、澳、新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標志著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
“目前,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已成定局,RCEP的成功簽署不僅會帶來貿易與投資的增量效應,還會創造更多就業,提升包括中國在內等國家的風險抵抗能力。對于追求經濟全球化、支持多邊合作、謀求共贏的經濟體而言,這是一種勝利。”張建平這樣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