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山 田婷
目前5G在醫學方面已經有更為廣泛的應用,通過數據的快速傳換,遠程醫療和診斷已經來到了眼前。對醫學界而言,5G就是一場產業革命

首屆5G產業峰會組委會副秘書長、山西醫科大學博士后范國權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談起了辦山西省“空中醫院”的雄心抱負。
這一想法,最早產生于十幾年前。范國權告訴記者,在別人看來或許是“天方夜譚”,但借助5G,一定能實現。目前5G在醫學方面已經有更為廣泛的應用,通過數據的快速傳換,遠程醫療和診斷已經來到了眼前。對醫學界而言,5G就是一場產業革命。
構想“空中醫院”
說到5G,范國權很是激動。2020年3月工信部發出的《關于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中,對部署推動5G加快發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涉及18項措施。其中,許多內容與衛生健康事業相關,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遠程醫療、智慧醫院等,都與醫院建設密切相關。衛生醫療機構應該抓住新基建這波行情,大力提升衛生醫療信息化建設。
談到地方院校該如何在5G時代實現創新,范國權提出了兩個方向,一是1+1的教學模型的培養,或者說是“四位一體”的培養方式,第一個‘1是在校本科生,以本科生教育為核心:第二個‘1是校內導師,是高校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走科研的道路:第三個‘1是校外導師,即幫助在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完成他們的科研任務,帶動學校的發展,最后為用人單位培養有用人才:第四個‘1是用人單位,即定向培養人才,縮短培養時間,避免資源浪費。范國權嘗試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國外的大學建立聯系,設立音樂療養專業。由于疫情原因,該專業的設立進程緩慢,但在國內以及國際上,音樂療養專業已經非常完善。
二是在長治醫學院設立了四個專業組,分別是中藥的種植加工提取專業組、微生物專業組、精準醫學專業組和5G專業組。
雖然當前社會上對5G的關注較多,但在5G醫療方面目前還有很大不足。范國權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缺少“領頭羊”。大家對5G的認識不到位,目前只停留在手機使用的概念上,而沒有視為數字經濟和數字革命:第二,不能建立聯系、建立橋梁,沒有真正一起擁抱數字經濟:第三,醫學界人士在5G面前缺乏交叉、交流;第四,結合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應該建立一個應急體系,空地聯用,誰快誰救,從而展現醫療的無縫連接。
學醫深受母親影響
范國權在高中時就對金融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受母親的影響,考取大學時,他選擇了醫學。選擇了醫學,就意味著付出,在他的印象中,從沒有和母親在一起過一個完整的春節。
范國權5年本科學的是兒科醫學,3年碩士研究生學的是微生物免疫學,4年博士研究生學的是血液病學,而5年博士后他則選擇了生物統計學,所學涵蓋人的“生老病死”的每一個方面。在山西醫科大學讀兒科醫學時,他發現中國的抗體水平遠遠落后于世界,所以在決定考取研究生時,選擇了專攻微生物免疫學專業。在這期間,由于母親患有糖尿病,范國權就想著要去攻克糖尿病。期間,雖然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自己的學識太差,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說到這里,可以看得出,激情滿滿的范國權,有些沮喪。
讓他沮喪的還有一位同窗8年的好友畢業之際患有白血病,于是讀博士期間選擇專攻血液病學,由于那時候做干細胞研究的非常少,而且有些數據可重復性差,也沒能發表一篇論文,他感到這是他在學術研究上的一大遺憾。
2011年,范國權母親患有胰腺癌去世,促使他開始研究精準醫學。在此期間,他認識到科學研究應該是以應用和實用為主,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創造價值,造福人民。2015年他建起了山西第一個高血壓生物樣本庫,彌補了山西省慢病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范國權曾經在上海仁濟醫院消化所實習,期間既擔任教學工作,又擔任研究工作。雖然在大城市,但一直惦念著自己的家鄉。于是,他果斷辭去了仁濟醫院的工作,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山西。
他說,山西多是山區,地形復雜,百姓看病極其不易,而他構想的“空中醫院”,是借助5G的技術力量,盡快推動“5G+醫療健康”的創新發展。具體而言,就是搭建5G智慧醫療平臺,加快5G在疫情預警、院前急救、遠程診療、智能影像輔助診斷等方面的應用推廣。
說起這些,范國權語氣鏗鏘有力。那是他對三晉父老鄉親、對所學醫學專業的深情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