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醫生特魯多(E. L. Trodeau)的墓志銘上刻著這樣一句話:“偶爾在治愈,常常在幫助,總是在安慰。”正如這句話所隱含的,醫學從來都要回應他人痛苦,因而需要帶有暖人的溫度,閃耀人性的光芒。自古以來強調“上醫治未病”,讓預防跑贏疾病是每位醫者的初衷,也是今天醫學科普的終極追求。然而,如何消除和緩解普通人諱疾忌醫的心理,引導人們主動掌握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科學精神,是現代醫學科普的重任,也是仍需要面對的破冰之戰。在此方面,《北大專家畫說泌尿疾病》醫學科普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叢書》包括《前列腺七十二變》《“尿圈”細菌通緝令》《尿路結石是怎樣煉成的》三冊,由中國泌尿外科事業的發源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暨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專家團隊創作,輯錄67 篇科學美文和200余幅原創彩色鉛筆畫。相較于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實操類、敘事類醫學科普圖書,《叢書》創作上的重要特點是“美文+漫畫”,在科學性、文學性和通俗性之間找到理想的平衡點,蘊含深厚的人文關懷。
一、術業有專攻,給讀者權威的科普
科普創作與作品首先要確保科學性,業內對此歷來有廣泛共識。2020年9月,中國自然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等五家機構聯合發布《科普倫理倡議書》,再次強調 “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1]。的確,對于一部科普圖書而言,只有具備科學性,甚至權威的科學性,才有進一步傳播的價值和基礎。
《叢書》所講述的泌尿系統與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緊密關聯,關乎男女老幼的健康。科學地回應大眾關切才能彰顯科普作品的價值。從創作團隊、創作理念和規范等若干角度看,《叢書》在科學性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和有力保障。一方面,《叢書》創作團隊來自國家重點學科——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暨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由國內首屈一指的泌尿外科專家組成,擔任主審的郭應祿教授是中國泌尿外科學和男科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博士宋剛副教授擔任著者。專家團隊不僅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還長期在科研一線上探索疾病本源。另一方面,這套叢書的創作嚴格遵循醫學科研論文的“循證”方法,所涉及的醫學知識、方法、過程等,都以科研成果為依據,在此基礎上進行科普化闡釋與解讀。例如,《叢書》參考了郭應祿院士主編的《腔內泌尿外科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年版)、《腎移植》(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等專著和文獻。與此同時,《叢書》還將大量北京大學自主創新成果融入到科普中,例如中國第一臺國產碎石機、經尿道柱狀水囊前列腺擴開術、新型磁共振-超聲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技術、分娩鎮痛技術、人工智能影像閱片技術等,將泌尿外科前沿科技成果的科普化向前推進了一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南宋朱熹借鑒賞風景之筆,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如果借用此詩句,強調科普創作的科學性也不無貼切。《叢書》正是依托著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深厚的臨床醫學和科學研究基礎,成就了自身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另外,《叢書》在講解泌尿系統健康知識的同時,還教會讀者辯證理解健康和疾病,啟發讀者思考,將科普從知識層面升華到思想和精神層面。
二、醫者仁心,給讀者有關愛的科普
健康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健康更是受到公眾前所未有的重視。然而,疾病往往意味著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沖擊,普通健康人缺乏深入了解疾病的動力,不愿閱讀“冷冰冰”的疾病科普,只有到了生病之時才意識到“書到用時方覺少”。所以說,醫學科普需要準確把握受眾恐懼、忌諱、逃避等心理,創作出有情感、有溫度、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才能讓讀者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產生閱讀和進一步了解醫學科學的興趣。
以《叢書》討論排尿這一話題為例。排尿是人們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活動,但是健康人很難意識到正常排尿功能的重要性,就像人們平時感覺不到氧氣的存在,只有在窒息時才意識到氧氣對生命的至關重要。為了能讓讀者接受這個話題并認識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義,《叢書》并沒有上來直接講疾病,而是繞開讀者不愿看到的痛苦,先從幼兒時期的排尿中樞發育和排尿訓練講起,循循善誘,逐步延伸到尿頻、尿急、尿痛等常見癥狀,最后才揭曉相關疾病的防治要點。正像特魯多所說的那樣,去“安慰”健康人,“幫助”有癥狀者和“治愈”患者,讓各人群都感受到醫者的關懷仁慈之心。
再如,手術是外科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手術往往意味著創傷、并發癥,患者接受手術時存在諸多疑慮。為化解讀者擔憂,《叢書》還將令人生畏的手術過程寫成科普武俠小說,文字幽默,圖畫生動。例如,《有形之刀與無形之刀——前列腺癌的根治手段》這章將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分解成數個武俠招式:
第一回合——撥云見日(清理前列腺表面脂肪);
第二回合——一招鎖喉(縫合背深靜脈復合體);
第三回合——出手無招(切斷膀胱頸與前列腺基底部);
第四回合——翻江倒海(分離精囊、輸精管);
第五回合——暗香疏影(切斷前列腺側韌帶及前列腺尖部);
決戰回合——玉女穿針(吻合膀胱頸與前尿道)。
據創作團隊轉述,有一位患者接受手術前讀了《叢書》,在醫患交流平臺上給醫生留言:“六個回合的神刀和深藏不露的高招,定能將腫瘤惡魔徹底根治,尿路完美重建。”
三、文畫同行,給讀者有意趣的科普
醫學科學規律具有復雜性,疾病表現也存在多樣性。如何化深奧為淺顯,化復雜為簡單,這是醫學科普創作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叢書》創作團隊采用的“美文+漫畫”的表達方式,成就了作品的通俗性,也增加了文藝氣息和意趣。
一方面,作者善用修辭,大量采用比喻、擬人等寫作手法托物寓意,將醫學知識和邏輯通俗化。例如,將腎臟比喻為“垃圾處理廠”,將“膀胱過度活動癥”比喻成患有多動癥的孩子,把雄激素稱為前列腺的“面包”等等,不但十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同時,這些修辭方法還被運用到章節標題上,如破譯尿液“密碼”、尿液的“安檢機”、顏色的“革命”等等,有先聲奪人的效果,吸引讀者深入閱讀下去。作者還將詩化的語言與擬人手法結合起來。例如,《微生物的自白》 這章是這樣開頭的:
星辰看似渺小,實則因為遙遠!
塵埃真正渺小,卻能在空中飛舞!
我比塵埃更小,是他百分之一!
我又無處不在,萬物供我棲身。
我生名謂細菌,“細”是我形,“菌”為我本。[2]
短短五句話,就將微生物的大小、分布、形態、本質特征交代得清清楚楚。
另一方面, 《叢書》美文與漫畫融合,可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給讀者以美的意趣享受。文字之美如前所述。繪畫方面,考慮到讀者的心理接受度,《叢書》幾乎不用解剖圖,而是用純手工彩色鉛筆繪制的原創醫學科普漫畫。 例如,為了說明男女尿道的差異,《叢書》團隊繪制了具有中國風的彩色鉛筆畫,以兩條不同的棧橋來對男女尿道進行比喻說明,棧橋的長短比例、彎曲程度都是經過精密計算,根據男女尿道的實際數值設計而來。讀者一眼就看出女性尿道短而寬,男性尿道細而長的特點,從而明白為什么女性泌尿系統更容易感染。
四、結語
我們都認識到,科學傳播想要走完最后一公里觸達公眾,需要多樣化的作品與多渠道的傳播。《叢書》團隊沒有止步于三冊圖書,他們以《叢書》內容為藍本,衍生創作出多種形式的科普內容。例如,將良性前列腺增生相關內容改編成醫學推理微小說《醫學拍案驚奇:倒在女兒婚宴上的民國富商》,并配上原創動畫在微信公眾號上傳播;將泌尿系統結石內容改編成健康節目《結石傳言大揭秘》,在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欄目播出;基于《叢書》內容制作形式活潑的短視頻通過微信視頻號進行傳播,等等。這讓我們看到《叢書》作者這樣的臨床醫務工作者和醫學科研人員,在臨床診療、醫學研究和健康科普之間找到了最佳結合點,他們防“病”于未然,分秒必爭地與疾病賽跑,保衛人民大眾的健康安全。
□ 作者簡介
張志敏,文學博士,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科普創作、科普活動與科普評估。
參考文獻
[1]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科普倫理倡議書[EB/OL].(2020-09-24)[2020-10-05]. http://www.kpcswa.org.cn/web/ news/092443Y2020.html.
[2] 宋剛. “尿圈”細菌通緝令 [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