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賴劍 何敏鑫(江西省贛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江西 贛州 341000)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是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實施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提出了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要求,將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技術支撐,在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和水平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有效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提高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水平意義重大[1-2]。目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質量管理水平不高的問題日漸凸顯,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受到了較大的質疑,對政府決策、監督執法等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降低了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的社會公信力,導致生態環境質量管理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提高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水平迫在眉睫。
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是客觀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實施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文明建設這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的重要支撐,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是準確判斷形勢、制定有針對性的環境保護政策、提升環境管理水平的基礎,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是全面提升環境管理水平、推動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的內在要求。此外,隨著生活的顯著改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更加強烈,對環境質量的關注更為密切,高質量的環境監測數據更能客觀真實反映環境質量及其變化,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有助于提高生態環境部門的社會公信力。
隨著環境司法審判專業化的展開和深化,司法將成為化解環境糾紛的重要方式。在生態環境案件審理中,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是對損害事實和損害范圍的認定的關鍵證據。從目前發生的司法案件看,圍繞監測機構與監測人員的資質、樣品來源、監測項目的完整性、監測標準等問題對環境監測數據的證據能力的質疑是一個關注焦點[3]。因此,保證監測機構和監測人員資質的情況下,對監測布點、現場測試與采樣、樣本制備、分析測定、數據報告和數據傳輸等全過程進行規范化管理是提高數據質量的基礎,是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證據能力的重要保障。
有效的質量管理必定建立在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之上,但許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制定的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不具體,條款內容空泛、可執行性低,提高質量管理淪為空談。此外,生態環境監測機構還面臨著質量管理體系執行水平不高、質量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以上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環境監測機構對質量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從事質量管理崗位的人員實際工作經驗不足、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未經過專業培訓和考核直接上崗。此外,監測機構最高管理者對質量管理職責的認識不清晰,將環境監測質量工作全權交給質量負責人,在質量負責人的權威性有限的情況下,質量管理體系無法順暢運行,最終導致質量體系文件要求和質量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
《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評審補充要求》中明確規定,質量管理體系應覆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全部場所進行的監測活動,包括但不限于點位布設、樣品采集、現場測試、樣品運輸和保存、樣品制備、分析測試等過程。但在實際工作中,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主要關注的是樣品制備和分析測試,樣品采集、運輸和保存等現場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被嚴重忽視。該問題的存在一方面在于內部監督落實差、外部監督難度大導致的現場監督力度小,質量檢查集中在分析測試過程和監測報告的完整性、邏輯性,現場監測的質量監督很少;另一方面在于現場監測人員的質量意識薄弱,未認識到環境現場監測對數據質量的決定性作用,在開展現場監測工作時不能嚴格按照質量管理體系和作業指導書進行。
目前,部分監測機構缺乏風險意識,外部干預監測數據的情況屢見不鮮,內部主要關注的也只是任務的完成,忽視工作的質量,甚至虛構或偽造監測數據,數據審核形同虛設,數據質量無法保證。隨著生態環境監測市場化的推進,社會化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承擔了越來越多由政府部門委托的環境空氣、地表水等環境質量的監測任務。由于環境質量已成為地方政府和黨政領導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部分持有錯誤政績觀的黨政領導干部在考核壓力下利用行政權利干預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同時,環境監測改革數年來,生態環境監測市場化水平大幅提升,但監測機構的準入門檻較低,數據的質量取決于第三方機構自身的從業素養,部分監測機構在利益的驅動下一味追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儀器、標準樣品和試劑耗材的采購和使用上以次充好,在人員配備上也存在數量不足、技術水平不高的問題,進行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時不遵守監測規范,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
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應符合RB/T 214—2017和《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生態環境機構評審補充要求》等相關規定,將質量管理體系覆蓋于生態環境監測活動的全過程。監測機構要建立防范和懲治弄虛作假行為的制度和措施,其作為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在應用中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管理細則和管理措施要細化,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規范盡可能詳盡具體,確保質量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和可實現性,使所有的生態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合理的管理考核與評價體系,強化質量檢查和定量考核,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管理的力度,使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更加規范。監測機構要注意吸收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進一步豐富質量控制手段,完善質量管理措施,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水平。
3.2.1 強化學習,提升質量管理人員素質
規范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提高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水平離不開素質優良的質量管理隊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要建立人才引進和培養的長效機制,把人才引進來、培養好、留下來。監測機構要構建完善的質量管理機制,明確管理人員的質量管理職責。機構的最高管理者應了解并行使質量管理方面的權責,全面統籌協調質量管理工作,為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創造條件。質量負責人和各部門負責人各司其職,在質量體系的要求下配合最高管理者和質量負責人完成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
3.2.2 加強培訓,提高監測人員的質量意識和技能水平
生態環境監測人員的質量意識和技能水平直接決定了生態環境監測的質量優劣。監測機構應建立監測人員培訓和考核機制:一方面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文件條例的培訓,提高他們對質量管理必要性的認識,加強對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工作的理解,強化監測人員的質量意識。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監測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制定相關的程序,定期組織技能培訓、理論和技能考核,同時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和人員獎懲體系,為全面提高監測人員的技能水平、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3.2.3 完善質量監督體系,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活動全過程的質量監督
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體系應覆蓋生態環境監測活動的全過程,尤其是要加強生態環境質量監督的薄弱環節—生態環境現場監測和采樣[4]?,F場采樣與監測是整個監測活動的開端,獲得具有代表性的真實樣品決定了整個生態環境監測的質量,是監測數據真實、準備、科學的前提,事關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法律效率。因此,監測機構要建立完整的質量監督體系,監督人員要走出“重結果、輕過程”的質量管理誤區,加強生態環境現場監測與采樣的質量管理,使現場監測不再是質量監督的“法外之地”。此外,質量監督不僅要針對監測人員開展,儀器設備、試劑和標準物質等也應納入質量監督的范圍,確保質量監督覆蓋所有可能影響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的要素。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的質量對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大意義。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應充分認識質量管理的重要性,構建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提高質量管理體系的實施水平,確保質量管理貫穿于監測活動的全過程,保證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決策和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